贡家庄

2019-10-22 13:15朱幸福
安徽文学 2019年10期

朱幸福

贡家庄是芜湖县的一个自然村,700多口人,外被青弋江与上潮河环绕,雨水丰沛,是典型的水网圩区。虽然村名叫贡家庄,但全庄并无一户姓贡,95%的人家姓陶。据《陶氏宗谱》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7),陶氏族人从山东定陶迁移至此,给贡家庄庄主打工。贡庄主生性仁慈,双方相处非常融洽。随着岁月的流逝,贡家的人丁逐渐减少,而陶姓人口十分兴旺,最后陶姓接管了这片土地。但陶姓人并没有将村名改为“陶家庄”,而是不忘贡庄主的旧恩,将“贡家庄”地名沿用至今。

贡家庄地处青弋江下游,每到汛期,皖南山洪暴发,洪水暴涨,又逢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连绵,江水倒灌顶托,常形成“龙虎斗”之势,圩区频受水涝灾害之苦。贡家庄所在的六连圩地势低洼,遇雨一片汪洋,当时防洪排涝设施、器材简单,有时辛辛苦苦耕种大半年的庄稼被洪水一冲,颗粒无收,人们只能烧香磕头祈祷“苍天保佑,少患水灾,多收谷粮”。传说有一天,乌云骤至,风雨交加,一位头缠黑巾、身穿黑袍的老者进村避雨,族长热情接待。雨停后,那老者说自己“精通风水地理”,能帮村里“治理水患”。族长仔细打量这位老者:身材魁梧,膀阔腰圆,额头宽广,鼻梁高挺,眉宇间有一股仙风道骨之气……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族长领他察看了全村地形。看完之后,那老者对族长说:“要想根治水患,必须按照我指的线路挖出一条沟渠,可除内涝。”说完,就拿着铁锹间隔挖洞,族长则指挥村人将洞连挖成一条排水渠,直通青弋江河道。从此,贡家庄、上团坝、鹤鱼口这片土地排水顺畅,内涝渐少,丰收便有了些保障。族长在感激怀念那神秘老者之时,有人就觉得那位神秘老者很像人们供奉的水神张渤。于是,贡家庄、上团坝、鹤鱼口三个村都分别集资建起了祠山大帝张渤的庙宇。

贡家庄的祠山大帝殿建于清康熙年间的1664年,三进,红墙黄瓦圆门,大门正对青弋江,殿两侧是几百亩肥沃的良田。殿内整日香火缭绕,红烛闪烁,香客不绝。青弋江上往来的徽州客商到此,都要停船上岸,烧香祈福。每逢晴朗之日,香火升腾,烟雾缭绕,夕阳将祠山殿笼罩在一片璀璨的霞光之中,美丽而壮观,人们又称其为红庙。红庙建立后,虽然几百年间一直享受着贡家庄百姓供奉的香火,但似乎并没能真正降服青弋江洪魔。清光绪年间的1875年,皖南山洪再次暴发,青弋江中下游众多小圩圩堤溃破,群众遭灾,六连圩也未能幸免,重建时圩堤向北漂移500多米,祠山殿和两侧几百亩地都成了青弋江滩涂,虽然贡家庄人年年播种,但能否收获主要看当年的雨水多少、洪水来得早迟。1951年,当地人民将六连圩和东定圩、三义圩连并成一个万亩大圩——红星圩,加固了堤防,提高了防洪能力,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汛期水患问题。水利专家考察后认为:红星圩内外都是沙质土,抗洪能力差,加之青弋江上游汛期来水汹涌,下游河道九曲回肠,贡家庄西侧的鹤鱼口河道呈鹤嘴状,浅且狭窄,芦苇丛生,水流缓慢,洪水只能向青弋江东边绕贡家庄流去,造成汛期水位抬升,圩堤压力增大,再遇到长江洪峰倒灌顶托,水位居高不下,许多圩堤都经不住洪水浸泡,渗漏、管涌、塌方等险象环生,村民苦不堪言。1999年,皖南山区普降暴雨,上游陈村水库被迫开闸泄洪,青弋江中下游水位超历史峰值,造成红星圩漫破,圩内房屋土地被淹,只有楼房的屋顶漂在水面之上……

为彻底解决青弋江水网圩区洪水漫溢、出流不畅等问题,2012年5月,由國家投资28.28亿元的青弋江分洪道工程正式启动。青弋江分洪道是安徽省重大水利项目,是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治理总布局中的重要骨干工程。这是个德政工程、民生工程,本应该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和支持才对,但谁也没有想到,居然在贡家庄征地拆迁时遇到了麻烦——无论当地镇村干部怎么动员、怎么做工作,贡家庄人特别是老年人就是不买账。征地拆迁工作一时陷入僵局,而青弋江分洪道工程整体建设已箭在弦上,迫在眉睫!

压力就是动力!为了迅速打开征地拆迁工作突破口,芜湖县公安局政委严玉宝被推到了第一线。因为他曾在贡家庄隶属的红杨镇政府工作过,他的爱人是贡家庄人,村里几乎都是他沾亲带故的亲戚。

严玉宝了解到,按照设计规划,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建设要在贡家庄外的青弋江上建分洪闸,需要占用的土地正好是原红庙旧址和土地,虽然有失地补偿、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但群众还是不同意。理由是那地原来是祠山大帝的住地,多年来人神大体上相安无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个体水运(船运)兴起,村里大批人员投身其间,致富者众多。全村经济发展良好,社会和谐,村民安居乐业。少数老人们认为如果此时再大兴土木,势必改变地貌,破坏风水,引起神灵怪罪,会惹来全村的灾祸。于是,严玉宝开始寻找打消群众思想顾虑的钥匙。

他很快就发现,村人供奉的祠山大帝其实就是青弋江、水阳江等流域的治水英雄张渤。据记载,张渤十来岁时就决心以大禹为榜样,立志治理水患;年暮之时,张渤还领着民众开挖广德至长兴的运河,谋划开通广德至郎溪、南漪湖的运河,后因朝廷出现王莽篡位,全国上下狼烟四起,运河被迫废于半途。张渤“头缠黑巾,身穿黑袍,遁隐横山(后改名祠山)”。后人们纷纷给他建起庙宇,尊奉他为祠山大帝。于是,严玉宝心里有底了,他理清了做好拆迁工作的思路。

严玉宝首先找到村里87岁高龄德高望重的老生产队长(村民小组长),两人边喝茶边谈心聊天。

“贡家庄为什么供奉祠山大帝呢?”严玉宝问。

“祈祷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啊。”老队长答。

“建庙后有没有再发生过洪涝灾害?平均几年一次?”严玉宝又问。

“听村里老一辈人说,解放前,我们贡家庄十年有六年被水淹;解放后,政府将小圩连并成红星大圩后,水灾少多了,平均十几年才遇到一次。”老队长如实回答。

“那你认为水灾少了,是祠山大帝保佑,还是政府兴修水利的结果?”严玉宝又追问了一句。

“这……”老队长垂下头,不吱声了。

严玉宝就赶紧把张渤当年“开挖运河、兴修水利”的事说了,又简要介绍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建设的内容和意义,即采取开挖、疏挖等措施扩大行洪河道断面,以确保分洪道以下110万人口、100万亩农田的安全。最后,还启发他道:“党和政府投资建设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就是兴修水利、根除水患、为民造福啊!如果张渤真的在天有灵的话,看到你们阻止政府兴修水利不能完成他未能完成的心愿,他能高兴吗?”听得老队长茅塞顿开,心理防线开始松动了。

当年,无论是从年龄或陶家的辈分来说,老队长都是贡家庄人的长辈,他当过几十年的生产队长,办事公道,正义感强,在全村很有威信。在与严玉宝的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打消了他心里最后一丝顾虑。他不但自己想通了,还积极主动帮助镇村干部去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几天后,村里召开了全体村民会议,老队长把严玉宝说的这些道理再说了一遍,并且表达了自己的充分理解和坚定支持。村民们的顾虑打消了,思想就通了,征地拆迁问题迎刃而解,其他各项工作也顺利推进。地方政府又趁热打铁,修通河道两岸的进村公路,并由建成后的分洪闸大坝连通两岸;硬化了圩堤路面,与“村村通”联网,既提高防汛抗洪能力,又方便村民出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贡家庄进行村庄规划整治,改水改厕,美化村容;建立安息堂,集中安放全村逝者的骨灰,废除零散墓地,移风易俗,传承美好乡风……到2016年6月18日,全长47.28千米的青弋江分洪道(后改名青安江)提前两年全线贯通,并在当年汛期发生的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的分洪作用。目睹往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今在青弋江、青安江内温顺舒畅地流淌,贡家庄人,不,是整个青弋江流域下游两岸人民都欢欣鼓舞。水利专家断言,从此,青弋江分洪闸以下再无水患。贡家庄,也只有在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建成之后,才和两岸水网圩区一样真正成为旱涝保收的芜湖粮仓。贡家庄的老人们纷纷感叹道:“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才是我们群众利益的真正保护神啊!”

沐浴着拂面的春风,我徜徉在美丽壮阔的青弋江分洪闸两岸,但见江河内波平如镜,船只往来如梭;两岸堤坡蜿蜒,草地、林带如长廊般铺展;堤顶柏油路光洁顺畅,小客车游移,享受着失地养老保险的村民悠闲漫步……乡村的振兴让贡家庄乃至全国农民都更加自信,乡村的美丽让城里人也流连忘返。

入夜,贡家庄内灯火通明,鞭炮齐鸣,烟花飞舞,映红了贡家庄上空、青弋江两岸。村前广场之上,锣鼓铿锵,人如潮涌,由当地群众自编自演的黄梅大戏《分洪道颂》拉开了“送戏下乡”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