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杰,刘霞
(射洪县人民医院,四川 射洪 629200)
子宫肌瘤在女性良性肿瘤中较常见,其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出现增生导致。其主要症状有白带增多、不孕、子宫出血、腹部包块、流产等,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子宫肌瘤[1]。其手术方法包含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肌瘤剔除术,传统剔除术主要包含开腹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现今腹腔镜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在治疗子宫肌瘤时,其具有创伤小、切口小的特点[2]。现对子宫肌瘤患者行开腹、阴式以及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作对比。
纳入2015 年2 月至2018 年9 月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60 例,按照入院号码进行均分3 组,各20 例。A 组:年龄最小为31 岁,年龄最大为54 岁,中位值为(42.15±2.19)岁;B组:年龄最小为30 岁,年龄最大为55 岁,中位值为(42.57±2.47)岁;C 组:年龄最小为31 岁,年龄最大为55 岁,中位值为(42.67±2.35)岁。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中,有38 例单发性肌瘤患者,有22例多发性肌瘤患者。分析60 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基本数据,组间数据经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
纳入标准[3]: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均同意本组研究的患者。
排除标准[4]:伴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对手术存在禁忌的患者;存在生殖器官肿瘤的患者。
A 组:行开腹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全麻,麻醉后帮助患者调整为仰卧位的体位,使用常规消毒铺巾,在患者下腹部行一横向切口,长度在6-8 cm左右,将组织进行逐层解剖,进入腹腔需先明确子宫的具体位置,之后将肌瘤予以定位,行梭形切口将肌瘤切除,并将瘤腔间缝隙进行缝合,之后对腹部组织进行逐层缝合,手术完毕。
B 组:行阴式手术治疗,对患者行全麻,麻醉后帮助患者调整体位为膀胱截石位,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并插入导尿管,将铺巾铺好。在术前需明确肌瘤位置,之后选择适宜的方法将其穹隆切开进入腹腔中,对子宫内部进行探查。取6-10 U 垂体后叶素对子宫肌瘤周围组织进行注射,使用电切刀将肌瘤包膜切开,将肌瘤分离。对子宫创面涂抹生物蛋白胶粘连。在腹腔中留置负压引流管,使用2-0可吸收线对其腹膜和阴道壁进行缝合。
C 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导尿,行全麻,取截石位进行手术,经阴道将举宫器放置在子宫内,对手术部位进行常消毒,并铺铺巾,取脐孔切口,放置气腹针,将腹内压维持在12 mmHg之内,之后在左右下腹麦氏点周围选取穿刺点。进入腹腔后,需先探查盆腔内部组织,将子宫肌瘤位置予以明确,对肌瘤包膜注射垂体后叶素,进而降低出血量,对于浆膜下肌瘤需使用电凝切除,肌壁间肌瘤使用抓钳牵引肌瘤,将其完全剥离,剥离后对创面进行缝合,最后对腹部创口进行处理。
判定60 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各临床指标值、并发症发生率、血清C 反应蛋白水平。使用由美国Beckman-coulter 公司提供的Array36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清C 反应蛋白进行测定[5]。
使用SPSS 19.0 软件对60 例子宫肌瘤患者的所有数据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各临床指标值、血清C 反应蛋白水平)使用(±s)形式表示,两组单独数据比较行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并发症发生率)使用(%)率形式表示,两组单独数据比较行卡方检验,组间数据差异性明显,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与B 组相比较,A 组和C 组的手术时间较长,与A 组相比较,B 组和C 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均较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治疗前3 组血清C 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与A 组相比,B 组和C 组较低,差异性存在(P<0.05),见表2。
表1 分析60 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各临床指标值(±s)
表1 分析60 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各临床指标值(±s)
表2 分析60 例子宫肌瘤患者的血清C 反应蛋白水平(±s)
表2 分析60 例子宫肌瘤患者的血清C 反应蛋白水平(±s)
A 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与B 组和C 组相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分析60 例子宫肌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n(%)]
现今子宫肌瘤的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对于子宫肌瘤数量较多且较大的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对于育龄期女性而言,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人数较多,需保证子宫正常的生理功能,对生育功能具有保护作用,降低对女性内分泌系统的影响[6-7]。
本组研究中涉及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经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手术方法中,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其术中出血量最小、手术时间最短,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其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最短。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明显较高,其血清C 反应蛋白水平在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在治疗后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患者的血清C 反应蛋白水平最低,以上数据均行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临床上传统的手术方法,其具有较好的手术视野、在在肉眼直视下进行手术,手术对肌瘤的数量和大小不存在限制,但行开腹手术治疗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的创伤性,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在治疗的同时还会增加盆腔粘连和肠梗阻发生几率[8-9]。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主要利用阴道和子宫之间的位置和结构关系,对患者进行子宫肌瘤切除和分离治疗,但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不具有直观的手术视野,因此术者的技能要求较高,对患者具有较高的要求。此种手术方法,其切口不能保证完全无菌,进而极易出现术后感染情况[10-11]。但相比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其没有明显的切口,可保证一定美观感,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伤,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主要利用腹腔镜对患者行手术治疗,此种方法对手术操作人员和仪器具有较高的要求,进而手术时间相对较长[12-13]。但其具有较广的手术视野,较小的创口,减少术中出血量。但此种方法不能与子宫直接接触,易发生肌壁间小肌瘤遗漏情况,因此在术前需进行有效的B 超诊断。血清C 反应蛋白属于非特异性炎症物质,其与损伤和感染存在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对子宫肌瘤患者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创伤性较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广泛应用在临床上。对于阴道狭窄、子宫恶性肿瘤的患者不易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