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平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吉林长春私人藏《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纸本设色,图版见天津杨柳青画社2001年7月出版的《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印刷尺寸为:纵34.2厘米,横22.4厘米。《长春日报》2011年6月21日第7版《文体新闻》对此册报道称:
据代替老板展出藏品的刘嘉远先生介绍,该藏品是藏家用“12套北京的房子换得的”,“这是石涛51岁从北京回扬州时,沿运河南下的山水写生册页。由于是随看随写、随画,所以画幅不大,但气象极大……记者看到,《石涛江行画册》首页即是书画大家李可染所作扉页,其中更是出现了多位大家的题跋,使得画册愈显珍贵……将此件藏品选入《寻宝》的是我国著名书画鉴定师单国强,在节目现场,单老师称,此件宝贝入选缘于它最为直观地反映出了石涛写生、写实的艺术思想,“看似随意的笔墨却恰恰融入了船、桥等自然、精细的表达。这部作品极具收藏价值,而且流传有序,是不可多得的国宝级藏品。”[1]
图1 李可染题签:石涛江行画册
那么此图册是否为石涛真迹呢?笔者多年考析后发现,其有后人伪造之嫌。
为了更好地考辨此图册,需先揭示其原貌。册页前有现代画家李可染题签“石涛江行画册”,款署“壬戌秋九月,可染题”,钤“可染”朱文方印,引首钤“师牛堂”朱文竖长方印。(图1)册页有十二开,每开有石涛题七绝一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朱良志辑注《石涛诗文集》第256页辑有此组诗。
图2 《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之一
图3 《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之二
图4 《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之三
图5 《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之四
图6 《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之五
图7 《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之六
第一开(图2),在图的左上角题:
万叠关河绝羽鳞,客中图史不知贫。
随波上下歌春调,始信江湖尚有人。
款署“大涤子济”,钤“元济”白文方印、“苦瓜”朱文方印,右下角钤有一鉴藏印“程心柏藏”朱文方印。可知,此图册原是程心柏旧藏。
第二开(图3),在顶部题:
人家疏处晒新罾,渔父蛟人结比朋。
我坐小舟惟自对,那能不忆个山僧。款署“清湘老人济”,钤“瞎尊者”朱文竖长方印,左下角钤有一鉴藏印“偏爱䕮”朱文方印。
第三开(图4),在左上角题:
沿江景物尽丘墟,孤雁能传尺素书。
遥忆故园当此日,正栽柳杨筑茅庐。①朱良志辑注《石涛诗文集》所辑此组诗略有出入“第一开“万叠”作“问壑”,“春调”作“春钓”;第三开“能传”作“能博”。未署款,钤“苦瓜和尚济画法”白文竖长方印,左下角钤有一鉴藏印“桢义清玩”朱文方印。石涛作有《高士山水册页》十幅(镜心,设色纸本,纵26.4厘米,横26.2厘米),其中第三开图上右上角亦题有此诗,署款有“大涤子济”。
图8 《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之七
图9 《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之八
图10 《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之九
第四开(图5),在顶部题:
棹歌江上不扬波,云里翩翩一雁过。客况难禁思故旧,如何烟树涨村多?
款署“大涤子济”,钤“苦瓜和尚济画法”白文竖长方印,图的右下角钤有一鉴藏印“广平仲子”白文方印。
第五开(图6),在顶部题:
落落江湖一散臣,萧然放艇学渔人。随波欲觅桃花瓣,不信尘埃亦有春。
款署“石涛”,钤“清湘老人”朱文竖椭圆印,左下角钤有一鉴藏印“桢义”朱文竖长方印,右下角钤有一鉴藏印,辨认不出。
第六开(图7),顶部题:
桨开山畔又横塘,夕照风生觉愈凉。一水盈盈真一①此处缺一字。天津杨柳青画社《石涛江行画册》在此页下注补“一”字,朱良志辑注《石涛诗文集》补“如”字。练,无端烟树发幽香。
款署“清湘老人济”,钤“瞎尊者”朱文竖长方印,右下角钤有一鉴藏印,辨认不出。
两年前,我退休,儿媳妇为我们生了个大胖孙子,原本以为无所事事的晚年生活,一下子就忙碌起来。我始终认为,忙是好事,至少证明你还是有用的,可在我们家,这一忙就有点忙得过头了,甚至影响了我们老两口的夫妻关系。
第七开(图8),顶部靠右上角题:
飘零岁月向谁论,且对清江醉一樽。
自笑放狂无个事,应从瓜圃过青门。
款署“石道人济”,钤“老涛”白文竖长方印,左上角钤有一鉴藏印“神品”朱文竖椭圆印,右下角钤“双马人”象形方印。
第八开(图9),顶部题:
漫道孤篷风雨安,随云遥望有长干。石头城畔留春住,着屐登临细细看。
款署“春日秦淮舟中,济”,钤“前有龙眠济”白文竖长方印,右下角钤有一鉴藏印“漱石”。
春来过半惜花天,隙影知非五十年。何事江关烟棹远,枕流无语拥书眠。
款署“大涤子济”,钤“元济”白文小方印、“苦瓜”朱文小方印,左下角钤有一鉴藏印“桢义”朱文竖长方印。石涛晚年作《春江烟棹图》立轴(纸本设色,纵59厘米,横94.3厘米),图上所题之诗和署款与此第九开一模一样,但钤印不同,钤“石涛”“大本堂”“瞎尊者”,鉴藏印有“飞卿过眼”“竹朋鉴定”“藏之大千”“大风堂珍藏印”。孰真孰伪,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十开(图11),在图的右边题:
我来江上不悲秋,独为春光歌逗留。
欲学鱼龙能变化,漫愁山鬼笑风流。
款署“旧纸数片,总江行所作,舟中不能尽其法,遣兴而矣。清湘老人济并识”,钤“清湘石涛”白文竖长方印、“膏盲子济”白文方印,左下角钤有一鉴藏印“心柏珍玩”朱文方印。
第十一开(图12)右边题:
花开半老上林春,呼酒篷窗不厌频。
极目长江多黛色,乱罾杨柳未归人。
未署款,钤“清湘石涛”白文竖长方印,右下角钤有一鉴藏印“程桢义观”白文方印。
第十二开(图13)顶部靠右上角题:
山河分野势多奇,不惜劳尘信所之。
天地能涵狂放客,轻舟移过万峰时。
款署“清湘瞎尊者济”,钤“老涛”白文竖长方印,左上角钤有一鉴藏印“□□之印”朱文小方印,右下角钤有一鉴藏印“程氏宝玩”朱文方印。
册页后有八人题跋,首先是清人程萝题跋(图14),云:
此石涛遗翰也,今作古人矣。忆余访于邗上已十五载,谈论书画,旷然笔墨之表,近安得有斯人乎?翻阅右十有二册,乃其一时江行舟中所作,自成一家,不寄人篱下,幅自为章,共成结构,非苟作者,诚为画中狂狷,名流悠然,自得于莫春气象。即使重起昔贤痴迂,当亦有吾与点也之意。云麓主人其善藏之,七十五老人諟庵萝识并题以诗:“故人遥忆画图中,邗水定交难再逢。大涤堂前三径草,涛声依旧啸寒空。”时康熙癸巳腊月之朔日也。
钤“程萝”朱文方印、“宾白”白文方印、“教忠堂印”白文方印、“见斋”白文方印,引首钤“諟庵”朱文竖椭圆印,鉴藏印有“紫阳珍藏”朱文方印、“程匝秘极”朱文方印、“桢义鉴藏”朱文方印。程萝(1639—1716年),字宾白,号諟庵、见斋,斋名“教忠堂”,安徽歙县人,新安画派画家。其作品存世极少,清人胡积堂撰《笔啸轩书画录》录有其《山水》《淡设色山水》《诗画册》三件。他在此跋中首先认为此画册是“石涛遗翰”,落款时间“康熙癸巳腊月之朔日”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十二月初一。跋中还称此时石涛已经过世。
图11 《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之十
图12 《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之十一
图13 《石涛江行画册》十二开之十二
程萝题跋后面还有当代书法家、书画鉴定家启功(1912—2005年),当代书画鉴定家徐邦达(1911—2012年),当代写意画家、书法家董寿平(1904—1997年),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何绍基(1799—1873年)等跋(图15—图18)。他们都认为此册是石涛真迹。当代中国画画家黄山独峰即黄独峰(1913—1998年),当代中国画画家、收藏家黄胄(1925—1997年)、当代美术家周怀民(1906—1996年)等三人拜观后也题款留下墨宝。
图14 程萝跋
图15 启功跋
图16 徐邦达跋
图17 董寿平跋
图18 何绍基跋
经过研究,我发现此册有诸多疑点。
首先看石涛钤印。要知道,伪造者要作伪名人书画,绘画技法和书法可以作伪得有八分像、九分像,甚至于十分像,但把印章作伪得八分像则非常难,因为石头容易崩裂,下刀力度难以控制。所以,要鉴别一幅作品的真伪,可首先鉴别其所钤印章的真伪。在这十二开册页中,一共钤有石涛印章十五枚。其中第一开和第九开同为“元济”白文小方印和“苦瓜”朱文小方印;第二开和第六开同为“瞎尊者”朱文竖长方印;第三开和第四开同为“苦瓜和尚济画法”白文竖长方印;第五开是“清湘老人”朱文竖椭圆印;第七开和第十二开同为“老涛”白文竖长方小印;第八开是“前有龙眠济”白文竖长方印;第十开是“清湘石涛”白文竖长方印和“膏盲子济”白文方印;第十一开是“清湘石涛”白文竖长方印,与第十开第一印相同。郑为编《石涛》(画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141、142页《石涛用印系年表(附印面原大)》录有“老涛”(第1印)、“前有龙眠济”(第9印)、“瞎尊者”(第10印)、“清湘石涛”(第18印)、“元济”(第33印)、“苦瓜和尚济画法”(第34印)、“苦瓜”(第35印)、“清湘老人”(第37印)、“膏盲子济”(第39印)等,与《石涛江行画册》钤印对照会发现,没有一印是完全相符合的。例如:郑为编《石涛》(画集)所录(以下简称“郑录”)“老涛”(图19左)外形细长,三个角见方,左下角稍圆,周围有许多崩裂的缺口,“老”字有四笔细,三笔粗,“涛”字左边三点水上下细,中间粗,右边上面的“工”与上面一笔弯弓相连,弯弓的第二个弯细而断开。而此册“老涛”(图19右)四个角圆,周围整齐,无崩裂缺口,像木质所刻,“老”字只有一笔细,其余则全为粗笔,“涛”字左边三点水一样粗,右边上面的“工”与弯弓分离,弯弓第二弯粗而笔画相连,整个弯弓粗细变化也与郑录不同。郑录“瞎尊者”(图20左)外形四周见方,右下角只有一个缺口。而此册“瞎尊者”(图20右)外形四周则不呈方形,四个角都是大缺口。“苦瓜和尚济画法”(图21)和“清湘老人”(图22)两印的外形及字的笔画粗细变化都有许多显著的差别。郑录“清湘石涛”(图23左)的“清湘”和“涛”的笔画都在朱底色之内,只有“石”字右下角露出白边,印面也时有细微的边线。而此册“清湘石涛”(图23右)只有“湘”字笔画全部在朱底色之内,其余三字则都露出白边,显然差别太大。郑录“膏盲子济”(图24左)的“膏”字右边一竖呈粗细起伏的波浪状,“济”字顶部有一个细小的缺口。而此册“膏盲子济”(图24右)的“膏”字右边一竖则较粗,且未呈波浪状,“济”字顶部有三个大缺口,“盲”字、“子”字也有差别。其余的“元济”“苦瓜”“前有龙眠济”等,也有许多不相符。
图19 钤印“老涛”对比
图20 钤印“瞎尊者”对比
图21 钤印“苦瓜和尚济画法”对比
图22 钤印“清湘老人”对比
图23 钤印“清湘石涛”对比
图24 钤印“膏盲子济”对比
其次看题识书法字迹及绘画技法。此册题识较似石涛书法风格,但仔细甄别就会发现,大部分字迹并不像石涛行笔狂而严谨、撇捺笔画肥大的行楷或行草,特别是第一开、第二开、第三开、第六开、第七开、第八开、第九开、第十二开的书法,运笔笨拙,字形松散,无一气呵成之势,很欠缺石涛书法的风骨。此册画法也大多简单,运笔笨拙,缺乏石涛那种笔墨雄健纵恣、淋漓酣畅的绘画风格。
再次看后人题跋。此册后人题跋排序紊乱,在天津杨柳青画社版《石涛江行画册》中,第14页是当代启功和徐邦达的题跋,第15页是清初程萝和当代董寿平的题跋,第16页是晚清何绍基的题跋,第17页是当代黄山独峰、黄胄、周怀民拜观后的题款。按理说,清初程萝和晚清何绍基的题跋,不可能排在当代人的后面。
程萝题跋也有问题。其在跋中称“此石涛遗翰也”,题跋时间为“康熙癸巳腊月之朔日”,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十二月初一。然根据笔者考证,此时石涛尚在世,“石涛卒年约在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 年),享年 78 岁”[2]17。
另,徐邦达在题跋中言此册“知作于辛未后游长安归去时也”,“代替老板展出藏品的刘嘉远先生”也说此册“是石涛51岁从北京回扬州时,沿运河南下的山水写生册页”。石涛南归时间当为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年)八月中下旬至九月中旬。[3]20第一开、第四开、第九开诗后都署款有“大涤子济”。石涛在其《淮扬洁秋图》题诗中说:“今移结神出涤楼”,诗是为多年不见的好友吴震伯而作,款署“癸酉北归邗上寄兼山惊远”。“癸酉”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洁秋”当在九月,“涤楼”即“大涤楼”,“大涤子”之号当在“大涤楼”之后才有。可知,石涛在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年)九月才有“大涤子”之号。这说明第一开、第四开、第九开并非石涛“游长安归去时”所作。第八开诗后款署“春日秦淮舟中,济” ,“秦淮”即南京,可见此开是在南京舟中所作。其他八开则并未写明于何时何地所作,两位位先生何以说此册是石涛从北京回扬州沿运河南下时的山水写生册页呢?这显然是欠深考的。
图25 何绍基“子贞”印对比
经查《何绍基常用印鉴》,其第五枚印章“子贞”(图25左),外围方框底线细小,右下角有两个小缺口,“子贞”二字线条细小,多处线条有断开。而此册后何绍基题跋末所钤“子贞”印章(图25右),外围方框线条全部是粗线,二字的线条也很粗,字体形状都差别太大,应是后人伪造。
综上所述,此册有后人伪造之嫌。但其作伪手法十分高明,甚至躲过了启功、徐邦达、董寿平、单国强诸先生的眼睛,朱良志先生是石涛研究专家,但他在《石涛诗文集》第256页《江行舟中作十二首》的注释中,也未明此册有伪造之嫌。不过,此册有诸名家题跋,加之高超的作假技术,还是有相当高的价值的。
书画成为艺术品之时起,同时就具有了商品属性,名家手迹翰墨更是价值连城。于是赝品便渗入市场,其中不乏制假造伪的高手所作,甚至竟有人以此为业,长年批量生产。书画作伪,历代有之,“至明清已是泛滥成‘灾’,遍及全国各地。其规模达到流水作业,批量生产。按内容、方法、水平、特点都明显地带有地方特色”,如苏州片、后门造(又称“北京造”)、河南造(又称“开封货”)、湖南造(又称“长沙货”)、广东造、扬州片、绍兴片、宁波片及上海一带等。[4]77这件《石涛江行画册》也或出自这些作假者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