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明珠
(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透析科,辽宁 大连 116000)
急性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急性胆囊炎已成为外科急腹症第2高发疾病[1]。急性胆囊炎患者常见发热、右上腹放散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胆囊穿孔诱发急性腹膜炎,严重的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目前临床主要以外科胆囊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式,可避免炎症反复发作或穿孔、坏死等症状。近些年临床对急性胆囊炎术后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腹部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及伤口愈合,降低感染率,临床护理满意度优异。我院通过对急性胆囊炎切除术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1 基本资料:收集病例来源我院普外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50例,纳入患者中,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为(48.3±8.8)岁。将病例应用信封法随机分组,每组25例,年龄及性别经过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急性胆囊炎的诊断参照:《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并通过临床检验和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既往有恶性肿瘤疾病病史者;对试验药物过敏者;不同意参加临床实验的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案,包括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记录每日引流量、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体位变换等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包括:①针对性的术前指导:及时向患者家属交代手术的必要性和并发症、交代术后引流的必要性及目的,缓解患者术前恐惧及抵抗,提高依从性。手术前应该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情况,了解患者及家属心理所需,并做到时刻陪伴患者并积极沟通、安抚,消除负面情绪影响。②针对性术后护理:术后对引流口每日按时观察创口情况,定期消毒换药,监测患者各项理化指标,及时对症处理。③术后的功能活动及锻炼: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辅助患者翻身及肢体功能活动,避免长期卧床褥疮发生。促进患者与外界交流,通过影像资料转移患者疼痛及不适注意力。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感染率;②应用满意度调查表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再采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均属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后:①对照组感染率:12%,试验组:4%%;②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72%,试验组: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试验结果
急性胆囊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内科保守抗炎等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临床通常以手术切除后留置引流管治疗为主,术后创口极易发生感染情况,诱发患者病情加重或反复,对临床疗效造成影响[3]。随着目前临床护理中心的转变,重视患者术后功能活动及康复锻炼,可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病灶区血药浓度,减少感染发生率。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有效安抚并疏导患者对治疗的恐惧程度,按时对创口消毒可降低感染率,辅助患者肢体活动及翻身,变换体位可以减少感染发生率[4]。本结果显示试验组通过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患者术区感染率明显降低,有效促进创口愈合,有效降低患者对引流术的负面情绪,临床护理满意度及依从性显著提高,安全有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