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

2019-10-22 05:05左刚杨云涛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17期
关键词:痉挛张力针刺

左刚,杨云涛

(河南中医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3)

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状态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其中肌张力增高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现代康复治疗的难点。痉挛状态主要是由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水平中枢反射失去抑制,引起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1],导致运动感觉控制障碍,进而出现各种间歇或持续的非自主肌肉活动[2]。据统计,约80%的脑卒中患者会遗留功能障碍,其中约90%的患者在中风偏瘫发病3周内出现上下肢肢体痉挛,形成痉挛性偏瘫[3]。本研究探讨了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病程均为1~6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6~79岁,平均(62.09±13.80)岁;平均病程(3.12±1.47)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5~80岁,平均(62.57±13.12)岁;平均病程(3.15±1.43)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相关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有关中风病的诊断标准[5]。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经颅脑影像学检查确诊存在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首次发病,病程为1~6个月,处于脑卒中恢复期;年龄45~80岁;经相关神经内科对症治疗,目前病情平稳;改良Ashworth分级评估处于1~4级;患者意识清楚,能配合治疗并能进行临床评定。

1.4 排除标准 不能明确诊断脑出血、脑梗死者;存在未愈合骨折或有重度骨质疏松症者;其他疾病导致肌张力增高者;严重心、脑血管及肝、肾功能障碍等慢性疾病者;凝血功能异常等血液系统疾病者;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新Bobath技术及口服肌松药治疗。①新Bobath技术:利用Bobath关键点控制技术,通过控制四肢如患侧肩峰髂前上棘、拇指等,牵伸张力异常的肌群,牵拉后每次静态维持15s。通过训练加强痉挛肌的拮抗肌肌力,以达到维持正常身体姿势的目的。②肌松药:巴氯芬片(卫达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C20040029)口服,初始剂量为5mg,每日3次,后每3d单次剂量增加5mg,每日最高剂量≤80mg。服用4周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

2.2 治疗组 采用热敏灸及针刺治疗。①头针取穴:以风府、风池、百会为主穴;体针取穴:以合谷、外关、手三里、臂臑为主穴。针刺方法:采用0.35mm×40mm毫针针刺,以出现酸麻沉胀感为度。得气后均采用小幅度提插捻转法,轻度施术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行针1次。②热敏灸:手持艾条在距离针刺部位皮肤3cm处先施行回旋灸,再施行雀啄灸,接着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移动,最后施行温和灸,以患者局部皮肤无灼痛感为度。当出现透热、扩热、传热等“热至病所”的热敏现象时,确定热敏腧穴的准确位置[6-7]。确定悬灸的热敏点,灸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直至热敏现象消失,热感回缩至灸点,自觉浅表皮肤仅有灼热感停灸。针刺与热敏灸结合,每日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d后继续治疗,治疗4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法(M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MAS根据肌张力情况分为0、1、1+、2、3、4级6个等级。ADL评定内容包括运动、自理、交流及家务活动,其中运动方面主要包括床上及轮椅上运动和转移、室内外行走、交通工具的使用;自理方面包括更衣、进食、如厕、洗漱及修饰等;交流方面包括通话、读写、识别标志等;家务方面包括购物、备餐、洗衣、使用家具及环境控制器(电源开关、水龙头、钥匙等)。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帮助程度分为4个等级,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独立性越强。FMA评定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MAS评定≥1级,ADL评分为91~100分;有效:MAS评定下降1级,ADL评分为61~90分;无效:MAS评定无变化,ADL评分低于60分。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ADL评分及FMA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ADL评分及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A D L评分FM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 0 3 6.2 5±1 1.8 3 7 0.2 5±1 2.6 3△▲ 2 1.2 5±1 1.8 3 5 8.2 5±1 2.6 3△▲对照组 3 0 3 8.7 5±1 2.1 3 6 3.4 5±1 3.8 5△ 2 0.7 5±1 2.1 3 5 3.2 5±1 3.8 3△

4 讨论

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的总称,临床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其中功能障碍性残疾多由痉挛状态所致。现代医学认为,痉挛状态主要是由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运动感觉控制障碍导致,包括牵张反射亢进、协同运动、联合反应、屈肌反射增强和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等阳性体征。痉挛状态发病率较高,并发症较多,包括疼痛、压疮、功能障碍、护理困难、外观受损等,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2],因此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临床治疗痉挛状态的方法较多,西医常见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肌松药、新Bobath技术、低频技术、使用矫形器、注射肉毒素等,但疗程长,价格昂贵,因此临床亟待寻找更方便、廉价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多由机体气血阴阳平衡失调、经脉痹阻不通、清窍失其濡养所致,故治疗多以平肝息风、化瘀通络、醒脑开窍为基本原则,常采用内服中药汤剂或外用火针、头针、温针灸、电针、眼针等多种方法治疗[8-12]。其中传统灸法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祛邪扶正,促进机体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水肿,达到抗炎、消肿、止痛的目的,有效缓解肢体关节痉挛。腧穴热敏化现象主要有扩热、透热、传热、表面不热(或微热)而深部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而远部热,或酸、麻、胀、痛、冷等,艾灸时出现以上某种灸感时可称为热敏化现象,临床选用热敏化腧穴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发现,热敏灸可以使艾灸的作用发挥到最佳,使针刺的经气效应更好地发挥,两者结合提高了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同时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优于肌松药物联合新Bobath技术康复训练治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痉挛张力针刺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巧测水膜张力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启蒙理性中生命的内在张力及其超越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论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