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曼诺夫斯基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的艺术特征分析

2019-10-21 09:47任彦洁
北方音乐 2019年8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研究分析

任彦洁

【摘要】20世纪初,“钢琴练习曲”从对手指演奏技巧的训练与展示,转而成为更多地探索并表现作曲家的艺术革新与创作特色的音乐体裁。希曼诺夫斯基的《十二首钢琴练习曲》(OP.33)便是在创作技术和演奏技术两个方面对传统音乐进行突破和挑战,它本着艺术性高于技术性的原则,将古典主义简洁明快的曲式、印象主义富有色彩性的和声、浪漫主义强烈主观性的情感与各种复杂的演奏技术融合一体,用现代音乐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本文将对这套钢琴练习曲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探索作曲家丰富自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希曼诺夫斯基;十二首钢琴练习曲;艺术特征;研究分析;现代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J652                             【文献标识码】A

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1882——1937)是波兰继肖邦之后诞生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走了一条曲折而艰难的艺术创作之路,徘徊在各种音乐流派之间,接受它们影响的同时在努力寻求真正具有独创性的音乐风格。他将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浪漫主义气质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形成了希曼诺夫斯基独特的“现代音乐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十二首钢琴练习曲》(OP.33)创作于1916年,标志性的“流线型”乐句、复杂的织体音响、丰富的情感内涵以及充满迷幻般的色彩性和声,使这套练习曲摆脱单纯以技术训练为目标的传统意义,而成为表现作曲家丰富的创作手法与个人情感表达的创新之作。

一、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的创作背景

十二首钢琴练习曲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残酷的战争对敏感的音乐家内心世界的冲击极易产生紧张压抑、忧郁恐惧的心理。为了躲避战争纷扰,希曼诺夫斯基在家附近修了一间小屋——“康泊兹托尼亚”(作曲斋之意)。通常他一天要花上十多个小时坐在钢琴旁谱曲,许多优秀的作品在此时诞生,如《第三钢琴奏鸣曲》《排档间饰》《假面具三首》《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十二首练习曲》等。虽然表面上躲避了外界的困扰,然而对战争残酷的恐惧、对灾难降临的预感,使作曲家的内心充满忧虑和痛苦。他在这部作品中以澎湃的激情表达了遭受苦难的人们思想情感的复杂与崇高,在面临战争与灾难恐慌悲愤、深感无奈的同时又渴望自由和平、祈求幸福生活的迫切心情。

这一时期,对东方古典文化的接触使作曲家开始摆脱德国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影响,转而迷恋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尤其是德彪西的作品风格。“这使他产生了一种精神和审美意识的觉醒,一种更加敏锐的感知,一种由于热爱可见的美而力求完美的欲望……音乐上的印象主义首先是一种激发美感的艺术,运用声音给人启迪,引起美妙感受的秘诀。”[1]巧合的是,德彪西于1915年创作了著名的《十二首钢琴练习曲》(1916年正式出版),让人不禁联想到希曼诺夫斯基1916年创作的这套练习曲是表达对德彪西最崇高的敬意。

二、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的艺术特征

从斯卡拉蒂的奏鸣曲、车尔尼的练习曲到肖邦与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钢琴练习曲从主要以提高并展现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为目的,发展到将音乐性、艺术性、情感表现和炫技融为一体的高度。进入二十世纪,作曲家们另辟蹊径,他们在练习曲中更多地探索全新的写作手法和创作理念,使其成为展现演奏技巧和作曲技法双重意义的平臺。希曼诺夫斯基在这套练习曲中同样进行了个性化的尝试,将斯拉夫民族特有的热情与现代作曲技术巧妙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简洁的曲式与丰富的情感表达

希氏的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篇幅短小,最短的两首只有十三个小节(第五首)和九个小节(第十一首),慢板的曲子占总数的1/3。整套作品多以单一部曲式为主,自由简洁的曲式反映出希曼诺夫斯基追求精连、崇尚完美的创作思想。与曲式的简洁凝炼相对应的是热烈饱满的情感内涵,每首曲子丰富而清晰的表情术语和力度标记,传达出作曲家希望表达的音乐意境和个人情感。可见,希曼诺夫斯基对写作手法的创新探索并没有使他摒弃音乐表达人类情感的本质特性。“他崇尚情感,确信音乐是情感的表现,强调主观精神的表达,而同形形色色贬低音乐中感情内容的美学观念格格不入。”[2]例如第八首练习曲(谱例1),作曲家标注“非常缓慢而悲伤并富于表情的”,全曲弥漫着悲伤而沉重的气氛,上方两条旋律声部以交相呼应的方式此起彼伏,两个三十二分音符与后面的长音构成的动机,类似于叹气呻吟般的哭泣音调,用极富控制力的触键和虚实明暗的音色对比,极为生动地表现出作曲家内心压抑、痛苦无奈的情感,深得听者共鸣。

(二)多调性的复调思维与现代化和声语言

双重调性与多调性是20世纪现代音乐创作常用的手法之一,它使复调结构又增添了新的对比因素——调性与调性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赋予各旋律线以力度,促使音响效果的色彩化与不协和程度的加强,引发听觉上的新鲜感。双调性并置在这套练习曲中运用普遍,例如第三首(谱例2)。

右手是bG五声调式,中低声部是C大调,极远关系调的对比形成干涩不协和的音响,使得单一调式从这种融合性不强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有利于塑造各声部的独立性。

为了打破传统常规的三度叠置和弦结构,探索新的结构的可能性,希曼诺夫斯基在创作中使用了大量四度、五度和二度和弦。以第二首练习曲为例(谱例3),全曲以大二度和弦平行进行构成,不协和的音响营造出神秘、梦幻的东方音乐的意境。虽然全曲一直持续着极不协和的音程,但由于不协和度一直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上,并且要求用极柔和连贯轻盈的触键演奏,因此整首曲子表现出一种“温柔的不协和”,富有异域情调而不晦涩,体现出希曼诺夫斯基独特高超的创作构思。

(三)复杂多变的节奏与丰富的旋律素材

在十二首钢琴练习曲中,节奏是最富有创新性、最体现作曲家创作才华的部分。希曼诺夫斯基吸收本民族的民间舞蹈节奏,突破小节线的限制、打破强弱交替的规则,使节奏呈现出复杂与多样化的面貌。例如,通过使用不规则的重音,造成重音移位的特殊效果,使书写的节拍与感觉上的节拍产生偏差。如第六首练习曲,乐谱标注3/8拍,实际听觉上是2/8拍。另外,频繁使用变换节拍,打破传统音乐中节拍规整一致的原则,如第十首练习曲,曲子开始标注了4/8-5/8-3/8节拍的交替转换,使节拍完全为丰富和自由的乐思服务,同时营造飘忽不定的神秘气氛。

十二首练习曲的旋律中既包含丰富的情绪内容,又表现出20世纪音乐的创作特征,比如广大的音域、更多的跳跃性、半音化进行、丰富的表情标记、非规则的乐句结构等。另外,发展对比强烈的复调性织体,采用核心材料控制音高结构,运用音色的明暗、深浅、虚实对比塑造丰满的画面感等,都是希曼诺夫斯基个性化的旋律处理方式,体现了他高超的创作技巧和音乐天赋。

三、结语

作为学习钢琴音乐的琴童、专业教师和学生,在扎实掌握传统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的同时,也要学习近现代优秀的钢琴作品,进一步了解20世纪以来钢琴音乐发展的各大流派风格、各种创新元素和崭新的音乐语汇。希曼诺夫斯基的《十二首钢琴练习曲》为现代钢琴音乐曲库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它不仅包含近现代的音乐创作手法,融合各大流派优秀的风格元素,同时在表达人类思想、抒发个人情感方面,相比一些晦涩而空洞的现代作品而言更容易被理解和感同身受,具有较大的学习意义与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Palmer,马继森等译.希曼诺夫斯基[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2]于润洋.艰辛曲折的艺术道路—纪念希曼诺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J].人民音乐,1982(10):47-51.

[3]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美]库斯特卡,宋瑾译.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5]代百晟.希曼诺夫斯基12首钢琴练习曲作品op33创作特点探究[J].音乐创作,2015(12):175-177.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研究分析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校园网络安全的体系研究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