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考酚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效果分析

2019-10-21 15:42冯乐恒孟思彤朱辉刘莎钟威宋丽萍李荣滨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有效率

冯乐恒 孟思彤 朱辉 刘莎 钟威 宋丽萍 李荣滨

【摘 要】目的:观察麦考酚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效果,探讨有效治疗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5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根据掷币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例,分别予以麦考酚酯干预、常规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进行观察,评定疗效以及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2%,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免疫功能各项指标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CD3+、CD4+升高明显,CD8+则降低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麦考酚酯可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疗效,安全性尚可,但仍需大样本验证性研究。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麦考酚酯;免疫功能;疗效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系统性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以皮肤、关节、心、肾等多系统损害等为主,患者预后不良,给其个人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1]。目前,临床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用环磷酰胺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临床治疗,虽能改善一定症状,但药物副作用较明显[2],因此,探索临床广泛应用的药物是现今内分泌免疫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科查阅相关文献,在本病的治疗中引入新型免疫抑制剂-麦考酚酯,通过其对免疫功能影响,及观察临床有效性,进而探索临床治疗新思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5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告知研究方案,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诊断标准: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进行。纳入标准:1)18~60岁;2)符合诊断标准;3)患者意识清楚,可自主表达。排除标准:1)有其他原因导致的肾脏损害者;2)合并活动性肝病或者严重感染等激素应用禁忌证者;3)有其他严重躯体疾患者;4)妊娠及哺乳期患者;5)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2 分组

按照掷币随机法将本研究选取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例,分别予以麦考酚酯干预、常规干预。

观察组患者中女性25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36.4±7.0)岁;平均病程(4.7±2.9)年;活动性指数分级:重度者5例,中度者8例,轻度者15例。对照组患者中女性26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36.7±7.3)岁;平均病程(4.5±2.6)年;活动性指数分级:重度者6例,中度者8例,轻度者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予以糖皮质激素、羟氯喹治疗,即采用强的松(生产厂家: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33021207),根据患者情况初始剂量为0.5~11.0mg/kg,逐渐减量为维持量5~10mg/d;羟氯喹(生产厂家: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9990263)0.2g/次,2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杭州中美华东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083),1.0~1.5g/d,根据患者情况3个月后减量至0.75~1.00g/d。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作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免疫功能检测:在治疗前、后分别空腹抽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包括CD3+、CD4+、CD8+。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3]中的标准进行,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抗体等情况依次分为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抗体等检测指标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活动性指数下降程度≥1/3,检验指标符合临床缓解条件)、无效(上述指标未见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不良反应主要包含:胃肠单感染、反应、药物性导致的高血糖、带状疱疹等。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使用Epidata 3.1录入、整理、输出,由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非参数秩和检验;均值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免疫功能各项指标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CD3+、CD4+升高明显,CD8+则降低明显,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6例(21.42%),其中4例胃肠道反应,2例尿路感染;对照组发生5例(17.86%),其中3例消化道反应,2例高血糖,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

已有研究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5年存活率为98%,10年则为84%[1],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既往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疾病与免疫系统的相关性,提出自身免疫性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免疫复合物、补体系统激活,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其过程不仅涉及自身抗体的产生,而且对于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也会产生较大影响[4],从而引发研究者关注。有学者发现[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降低,而CD8+T细胞水平则呈现明显上升的现象,而已有学者发现[6],本病患者不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尚存在功能上的异常,从而提示,临床上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治疗中应重视监测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

吗替麦考酚酯属于新型免疫抑制剂,其作为选择性抑制淋巴细胞鸟嘌呤经典合成途径,可选择性抑制淋巴细胞的增生[5]。已有学者发现,使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狼疮性肾炎可通过高度抗B、T细胞增生,不仅可降低肾脏沉积的免疫复合物,也可延缓了肾脏损害的进程[6]。有鉴于此,本研究将吗替麦考酚酯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之中,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85.71%,升高明显,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2%,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免疫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CD3+、CD4+升高明显,CD8则降低明显,差异显著(P<0.05)。可见,麦考酚酯可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疗效,安全性尚可,但仍需大样本验证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程德.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应以减少器官损伤、提高生活质量及改善远期预后为目标[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3):961-962.

[2] 陈钿鑫.广东潮州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因素调查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4):37-38.

[3] 中華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5,14(05):342-346.

[4] 徐丽玲,郭乾育,蔡小燕,等.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现况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04):290-294.

[5] 曹宏敏.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狼疮肾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7,38(05):936-937.

[6] 王丽红,陈彤,李薇,等.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治疗血管炎性IgA肾病患者的效果及对24h尿蛋白、血肌酐等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6,15(11):1143-1146.

猜你喜欢
红斑狼疮系统性有效率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全面系统性护理在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叙事护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认知及依从性的影响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很有效率
重视高中物理复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祛毒汤联合醋酸泼尼松对狼疮样大鼠IL—6、IFN—γ的影响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研发进展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