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潇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在此种背景下建筑行业获得高速发展,建筑规模和建筑数量急剧攀升,随之而来的是越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说,当前阶段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是环保和节能。鉴于此,我国需要由不同角度开展有效的环境保护,并将人们绿色环保和节能意识最大限度提升,进而达成建筑规划设计中积极应用绿色节能理念的目的。
关键词:绿色建筑理念;建筑规划;节能设计;应用策略
1 前言
在当前阶段我国整体环境越发恶劣的背景下,在建筑领域内应用绿色建筑理念尤其重要。人们在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基础上于居住环境节能和健康方面的要求越发严格,所以要求建筑可对绿色、节能的原则进行体现。基于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是一种与建筑设计发展、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相符的综合建筑規划设计思路,其在某些方面具有突出性的特征。所以,对于建筑设计而言,需要在对民众居住需求进行满足的同时达成节能目标,进而在落实绿色建筑理念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建筑行业进一步发展。
2 梳理绿色建筑理念的具体内涵
绿色节能和生态环保理念是现阶段建筑行业中规划设计工作需要遵循的首要指导原则。对于建筑而言,其实质是为民众提供舒适的居住或者办公环境,应用绿色建筑理念可在满足民众生活及生产需求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所以说绿色建筑是当前阶段建筑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很多人自绿色建筑理念提出伊始即对其产生误读或者误解,其认为绿色建筑即在建筑内部或者外部种植一定数量的绿色植物,但绿色建筑理念具体指的是包含环保、节能、和谐以及循环利用在内一种建筑原则。节能是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绿色建筑的节能可以由建筑材料生产节能、建筑使用方式节能、能源利用节能等方面进行体现,绿色建筑方式处于不同环境中会存在一定的区别。环保具体指的是建筑耗能过程中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旨在将此种污染程度最大限度降低,进而由建筑施工伊始至后续建成、投入使用的各个环节都遵循环保原则,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刷建筑的涂料;装修产生的有毒气体等都属于污染源,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管控;循环利用具体是指在节能基础上尽可能应用可再生资源,如水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进而达成能源循环利用的目的。传统建筑学认为建筑是自然环境之外的个体,如刻意隔离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会将建筑的主体性严重忽略。而当前阶段社会发展中的和谐理念提倡人与建筑共生、建筑与环境共生等,所以建筑需要对自然环境的规律进行遵循,并保证与自然和谐共处。
3 分析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3.1 宜居性
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给予民众最适宜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所以建筑规划首先需要遵循宜居性原则。此原则是建筑设计的初衷,建筑设计潮流无论怎么变化,宜居性原则都是需要首先考虑的内容。宜居性原则要求建筑设计必须对居住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考虑,其相对应的是采光性、通风性等关乎居住者居住舒适度的有关指标。需要注意的是此些设计要求并非独立实现,基于客观存在关联性原则上,开展设计工作时需要对设计指标和实际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行充分考虑,只有设计出可以与周围环境条件相互协调配合的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宜居性的目的。
3.2 整体性
建筑物客观存在于实际环境之中,因此出于对环境整体统一性的考虑,建筑规划必须对整体性原则进行遵循。建筑物属于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设计者需要对实际环境特征进行全面考察,包含环境特征、建筑特征、建筑地人文风俗习惯、气候环境等众多内容,旨在遵循大环境的基础上对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要求进行满足,进而可基于整体性要求下将建筑个性最大化的目的进行实现。
3.3 节能性
对于节能性而言,其是基于绿色建筑理念建筑规划设计需要突出的首要原则,节能环保是现阶段我国整体环境于各行各业的强制性要求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节能目的得以实现。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特征,人类发展具有无限性特征,所以要想达成二者和谐统一的目的必须严格落实生态环保理念。基于节能性原则基础上,设计人员需要对自身专业性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并结合建筑地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将建筑规划设计于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率进行有效提升。如可积极利用太阳能,在大型建筑物规划设计中添加太阳能板的应用,进而可一定程度节省不可再生类资源;如建筑处于相对寒冷的地区,需要积极采用性能较好的保温材料,节省取暖耗费的能源;部分具体的建筑指标设计,要达成科学利用太阳光资源增加采光通透性的目的。节能性原则需要建筑设计师将自身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并利用有关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将各类能源的消耗量进行降低。
4 探讨现阶段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当前阶段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规划设计的现状而言,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绿色建筑无论是数量还是范围都相对较小。目前绿色建筑仅可以在城市中心住宅地段可以有所体现,一些中小类型的城市中几乎尚未涉及绿色建筑。虽然绿色建筑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其存在建设成本较高的弊端,所以当前阶段尚未广泛推广和应用,其认可度也有待提升。其次,绿色建筑意识尚未得到有效普及。当前阶段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各行各业的竞争越发激烈,所以对于建筑商而言普遍青睐于成本更低的普通建筑,这样既可以节省建筑成本,又可以迎合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因而绿色建筑的推广受到限制。究其根本是因为现阶段大部分人还未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作用,绿色建筑意识尚未得到普及和推广。
5 探究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的具体应用策略
5.1 重视建筑选址、布局的规划与设计
我国整体国土面积相对较大,人员分布较广,南北方存在较大的气候差异,因此,选择和布局设计建筑地址时,不仅要全面考虑地区建筑文化观念存在差异性,还需对当地的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进行考虑。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其冬天气温整体处于较低状态,因此北方建筑的布局设计需要尽可能应用太阳光照,进而对建筑物室内温度的适宜性进行保证,提升建筑内的居住舒适度。综合考量南方地区的基本情况可以得出,南方地区相对比较炎热且湿润,所以在开展建筑布局的规划设计工作时,需要对当地全年风向特征进行充分考虑,对布局和风向的一致性要求进行满足,进而推动建筑物之间的热量流通,达成有效缓解建筑物内部闷热和潮湿的目的。
5.2 重视建筑朝向、間距的规划设计
对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屋建筑而言,通常情况下都是南北朝向,此种规划设计是为了达成最大限度利用太阳光照射的目的,还具有热量不容易散发和温度容易保持的优势。设计南方地区建筑时则需要对当地全年风向进行充分考虑,然后结合气候特征对建筑的朝向进行选择,进而最大限度保证热量流通和散发的目的。此外,规划设计建筑物之间距离时,需要对当地的地区差异进行充分考虑,借助建筑朝向及间距设计的科学合理性达成有效节能的目的。
5.3 重视建筑外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
建筑外空间的规划设计同样属于重要内容之一,其设计的质量水平对节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依据实际需求规划设计建筑物外围的公共空间,可适当的种植一些花草树木达成优化绿色环境的目的,而且可以发挥有效调节建筑温度的作用。此外,绿植还具有阻挡部分紫外线的作用,一定程度提升建筑节能效果。
5.4 重视建筑墙体的规划设计
建筑物墙体能源利用属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建筑总能源消耗中的关键部分之一,因建筑物中包含分隔墙、承重墙、复合墙等多种墙体,再加上不同墙体的施工需求具有一定差异,所以需要重视其规划设计工作,进而最大限度达成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目的。此外,开展建筑墙体的规划设计工作时,需要积极应用节能环保型的建筑材料。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为节能环保类建筑材料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所以近些年来节能环保类建筑材料种类越发丰富,节能效果也不断提升,但是其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此问题,应用节能环保材料相比传统建筑材料而言不仅可起到节能的目的,而且保温效果更好,所以其经济目的更加理想。结合建筑地实际状况合理添加部分隔热设施设备,因为隔热设施不仅可发挥降低太阳光辐射的作用,还可保持室内温度的相对稳定性,所以可一定程度节省建筑的能源消耗。
5.5 重视门窗的规划设计
对于建筑物而言,对外的门和窗户是建筑保温的关键部位,其属于最容易发生变化的环节,此种情况在我国北方地区更加严重。所以开展建筑门窗规划设计工作时,不仅要确保门窗选择的科学合理性,还需对先进的安装技术进行应用,进而可发挥有效保存室内热量的作用,侧面降低了热量的消耗,进而可以节省没有必要的建筑能源损失与消耗。
5.6 重视综合型建筑规划设计
第一,要对建筑物选址条件于建筑物功能方面发挥的联系性与影响进行综合考虑,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土壤稳定性、地下水状况等进行全面调查,进而形成建筑地的基础环境影响因素,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规避不利因素并对积极因素加强应用。第二,需要结合建筑地风向风力情况以及气候条件等对建筑主体应对的空气动力环境进行分析。第三,积极利用风能、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提升建筑节能的效率,推进绿色建筑理念的进一步应用。
6 结束语
随着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不断加剧,我国有关部门越发重视绿色建筑的建设和推广,旨在最大限度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并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进而维护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鉴于此,本文首先对绿色建筑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梳理,然后分析了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绿色建筑理念下规划节能设计的具体应用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邵伟.对于绿色建筑理念应用下的建筑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31):89~90.
[2] 李媛,李向东.绿色建筑理念下分析建筑规划节能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10):90~91.
[3] 汪润.基于绿色理念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方式构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5):162~163.
[4] 韩晓庆.浅谈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J].艺术科技,2015(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