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是交际工具,流行语作为语言系统中最新的组成成分,以简洁新颖、反讽隐喻、富于张力等特点,很容易为民办高校大学生所接受和传播,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中,也反映了他们在精神追求、国家情怀、恋爱交友、消费行为等方面的某些状况和特点。但是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剑,只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语,才能在丰富语言文化的同时,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流行语;思想价值观;民办高校大学生
2018年已接近尾声,回望2018,各大机构都纷纷发布了2018年度流行语,以字为媒、以言为镜,映射和解读2018。其中最具权威的便是2018年12月3号《咬文嚼字》杂志社颁布的2018年度“十大流行语”:“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官宣”、“退群”、“佛系”、“巨婴”、“杠精”、“教科书式”、“确认过眼神”,以及2018年12月19号,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锦鲤”、“杠精”、“佛系”、“官宣”、“土味情话”、“皮一下”、“skr”、“确认过眼神”、“C位”、“燃烧我的卡路里”。这些流行语作为交际工具,一方面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影响和反应着人们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等。大学生处于青春的动荡期,还没有坚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相对成年人,思想较为开放、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创造精神,同时由于大学生学校课业相对轻松,学习压力相对较小,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社会,进行网络冲浪等活动,是社会网络的主力军,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更加深刻,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无意识的主动使用流行语、传播流行语。
一、流行语对民办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影响
(一)精神追求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5后”的独生子女,出生和生活在物质生活极其充裕的年代,导致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父母家长的管教,没有了升学压力,生活突然就开始变得空虚,在精神追求上既表现出一种看似无欲无求的“佛系”,同时又发出“同九义,何汝秀”表示想要上进的呐喊,在面对比自己“秀”的人又会真诚的给予“skr”“硬核”的评价。所以这就流露出大学生在精神追求上,一方面在追求上进,想要为未来努力时想要成为自己人生的“流量”担当时充满“给力”的青春正能量,另一方面又隐含着对社会的失望,还没开始就会觉的“凉凉”,慌忙中一句“打扰了”就想要放弃的消极、无力和虚无,最后发出跟自己和解的,类似于叹息、类似于发泄、类似于反讽的“人间不值得”。
(二)国家情怀
大学生使用流行语时不可避免的会反映其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对国家发展上的看法等等。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立即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为广大民众所认同,成为当时的年度的全民流行语。当大学生被问到对2018年度流行语“店小二”是什么样的心情时,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同学都觉得对国家、对政府充满信心,认为国家和政府在前进中不断摸索着更好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对国家、对政府的发展充满了迷茫,持观望态度,对国家和政府充满了失望、无奈和悲观的色彩。
(三)恋爱交友
跟社会上的世俗风气相比,大学生对于爱情的认识还是较为单纯和理想的,“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在平時的生活和学习中用一些“土味情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2018年10月16日,赵丽颖与冯绍峰同时在微博上发布“官宣”,公布二人结婚喜讯。“官宣”迅速走红成为年度流行语,二人也成为青年学生心目中的金童玉女。但同时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另一个极端的恋爱观:有的学生谈恋爱只为打发大学里的无聊时间。特别是男生,在他们眼里,与其整天宅在家还不如找个漂亮的“小姐姐”出去看电影、散步、购物。当然这还算是比较好的,有的大学生则仅仅只是想通过恋爱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史、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甚至“在道德的底线疯狂试探”,获取“引以为豪”的资本,这不仅会对对方造成伤害,还会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
(四)消费行为
学生的消费观念在逐步成熟,有接近一半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崇尚理性消费、节约,知道自己家里没矿,懂得适度消费。但不得不指出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虽然没用大把花钱,只是在自身经济实力的束缚下规划自己的花销,但也并没有意识到理性消费和节约的重要性,比如别人买过了苹果手机最新款以后,发给其他人“Iphonexs了解一下”,其他的同学可能就会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做出把自己平时的正常花销通过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然后在自己已经有手机的情况下去购买昂贵的iphonexs 的事情。
二、发挥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积极引导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群体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语言的辨识力和自律能力,向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健康的文化靠拢,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低俗流行语对自己身心的影响,帮助自身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熔炉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自身的各项能力,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同时民办高校、社会媒体和国家政府等在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培养中,都应该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的去探索新的新的方法、新的途径,民办高校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要努力提高学校对学生语言使用方面的引导能力,多开展一些宣扬先进文化的活动等,让学生沐浴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中;媒体作为流行语等文化的主要制造者和最主流的传播媒介负有引领价值取向、净化语言生态的文化使命,理当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和弘扬者,对学生的流行语使用情况也有着深刻的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等在使用流行语时必须维护汉语的规范、公序良俗和文化的品格,要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话语制造能力,摒弃糟粕的语言材料、发扬积极的优秀的语言文化,为大学生培养健康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国家和政府也应该加强对网络和社会媒体环境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高校语言环境的监管,必要时出台相关的语言使用条理或者法规等,规范语言使用环境,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语言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社会语言大环境提供保障,同时对丰富中华语言文化也有着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张晓昕(1990-),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现代汉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