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秋菊
一、思维导图和发散性思维的定义及特点
思维导图(Mind Map)是上世纪 60 年代英国著名学者Tony Buzan基于脑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Tony Buzan(2005)指出,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表征工具,是表征知识及思维过程形象化、可视化的工具,用于人们归纳、综合处理信息,是一种由心理活动外化编辑而成的导“思”导“想”的图画。因此,运用思维导图呈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理清思维的脉络,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自己和别人清晰地回顾整个思维过程,有利于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杨凌,2006:60)。
发散性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或“放射思维”,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寻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的思维;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求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具有鲜明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陈威,2012)。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思维导图是对信息的归纳和综合处理,是复杂信息的形象化和图像化,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值得在教学中进行尝试。
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
(一)在激发背景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开展阅读教学前,围绕本节课教学主题,设计恰当的读前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能更好地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铺垫。
(二)在拓展阅读文本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以教材文本的思维导图为支架开展拓展训练,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支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所学知识,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信息的有效输出,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文本的思维导图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语境信息以及相关的词汇,在其启发下,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导图。
(三)在拓展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写作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最能反映个体的思维水平。如人教版高中英语Module2 Unit1 Cultural relics 中的Reading——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7:1)中,作者记叙了琥珀屋的形成、失踪、寻找和部分复建的过程,在条件设置、佐证材料等都是为支持“维护文化遗产”这个主旨的。然而,维护文化遗产是受到历史条件和价值取向影响的。如果这些条件和评价主体发生变化,人们的立场和看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这恰恰是能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契机,因此,笔者在阅读后设计了以下写作任务:
1) Is it worth rebuilding lost cultural relics such as the Amber Room or Yuanmingyuan in Beijing? What do you think?
2) Use a mindmap to present your idea before writing.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讨论后形成以下写作要点:
從学生的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不管是选择For还是Against,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思考和寻找理由支撑。这个任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教育的主旋律,修复或重建文化遗产使其恢复辉煌,是社会的主调,破坏或忽视文化遗产会遭到社会的批评。学生确定自己的立场后,难以找到充分的支持理由。因此,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维得以启发,从历史、人文等多角度思考,尽可能多地寻找支持理由。可见,在活动中,学生能基于文本材料,但又不受限于文本内容,能跳出阅读文本,放飞思绪,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常见的线性思维模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去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我们不断地摸索和尝试的课题。
【基金项目】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思维导图对高中生英语阅读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