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 目的:分析厄洛替尼、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效果。方法:本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共收治32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入院尾号奇数)、B组(入院尾号偶数),两组患者人数均为16例。A组接受吉非替尼治疗,B组接受厄洛替尼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治疗安全性。结果:与B组近期疗效比较,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治疗安全性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中,采用厄洛替尼治疗、吉非替尼治疗,均可达到非常理想的临床效果,但是采用后者治疗还可确保患者治疗的安全,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建议采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例。
【关键词】 厄洛替尼;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属于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肺癌,以及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等。非小细胞癌、小细胞癌进行比较,癌细胞生长分裂比较慢,并且扩散转移比较晚[1]。吸烟、环境接触、電离辐射、遗传、大气污染等因素,均为引发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因素,早期易于出现胸部胀痛、低热、咳嗽等表现,晚期会出现疲乏、食欲减退、咯血等症状[2]。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次研究分别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中,采用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照患者入院尾号奇偶数分组,将本院近3年收治的32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分为A组16例、B组16例。A组中男性和女性各10例、6例;年龄为45~70岁,平均年龄为(57.5±5.6)岁。包括腺癌者、鳞癌者各12例、4例。B组男性和女性各11例、5例;年龄为42~69岁,平均年龄为(55.5±5.4)岁。包括腺癌者、鳞癌者各13例、3例。A组和B组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性均不存在(P>0.05),可比较。
入选标准:接受组织学检查/病理学检查证实存在脑转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通过MRI检查、CT检查确诊[3]为非小细胞肺癌者。排除标准:凝血障碍者、心血管疾病者、对本次使用药物禁忌者。
1.2 方法
B组通过厄洛替尼口服治疗,150mg/d。A组给予吉非替尼口服治疗,250mg/d。两组治疗时间直至患者不可耐受毒性/疾病进展。针对颅内病灶无进展者,需要继续进行观察,反之则需要实行脑放射疗法治疗(治疗时间为28d,2Gy/次,实行平行照射。针对单个转移病灶,可通过减小放疗范围方式处理,将剂量调整为15Gy,总剂量控制在60Gy以内)。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近期疗效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评判,治疗后,肿瘤全部消除,时间≥28d,即为完全缓解。治疗后,肿瘤体积减小50%或以上,维持时间≥28d,并且没有观察到新的病灶,即为部分缓解。治疗后,病灶2个最大垂直直径乘积降低不足50%,未见新的病灶,即为稳定。治疗后,没有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的标准,即为进展。前3者的总和/100%=近期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A组和B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相关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计数资料、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均使用%代表,运用χ2检验处理。如果两组间的数据对比为P>0.05,则说明差异性不显著;反之,两组间的数据对比为P<0.05,则表示差异性存在。
2 结果
2.1 A组、B组近期疗效对比
两组近期疗效情况相比较,不具有对比差异,P>0.05。如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如表2。
3 讨论
当前,因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确诊时均为晚期,所以预后效果并不理想。临床方面通过化疗、全脑放疗方法治疗,由于受到血脑屏障因素影响,因此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肿瘤的发生、发展,均和血管生成因子型号通路活化因素有直接的关联性,建议经阻断信号通路和血管生成的方式,对肿瘤生长情况实行抑制处理。针对于此,临床方面通过厄洛替尼、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前者属于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后,很好的抑制细胞内络氨酸激酶磷酸化、下游信号传递,以及肿瘤细胞侵袭、肿瘤细胞转移、肿瘤细胞增殖等情况[4]。与此同时,该药为喹唑啉类衍生物,口服给药机体吸收可达到62%左右。吉非替尼,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口服后药物能进到患者的脑部,保证治疗的效果和安全。该药分子量较小,细胞的渗透性较佳,和常规化疗药物进行比较,吉非替尼细胞渗透性较佳,并经动物实验显示这一药物能经小鼠脑组织,对脑部肿瘤构成损伤、抑制,有效控制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病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在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前者比较未见统计学的意义,而后者比较差异性突出,P<0.05。这和龚星[5]的报道基本一致,可见采用上述两种药物,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加以治疗,虽然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应用吉非替尼治疗方案处理,还可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总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治疗中,运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效果较好,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邱燕军,吕定量,郭劝民.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06):441-442.
[2] 龙鹏.非小细胞肺腺癌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24):4705.
[3] 董娅,赵钰玲,范亚莉,等.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Meta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17):2732-2737.
[4] 呙晓梅.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8):3882-3883.
[5] 龚星.对比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效果[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05):779-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