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寄帆
摘 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成为了教学人才监督管理工作重点,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管理,不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也要满足社会经济法学改革的标准,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价值,共建和谐化的经济社会。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法教学;改革模式
0引言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社会对经济法学专业的综合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更高要求。通过对经济法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经济法学的理论知识,还能使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改进,就要求必须对经济法学的教学也要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想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减少培养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课程设置的内在要求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课程体系内,要积极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育理念,从而维护教学管理结构的整体水平。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经济法学习兴趣,确保利用相应的实践教学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是应用较为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学管理引导机制。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转换课堂角色,确保其在经济法教学中和学生针对共同的问题予以讨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学生,有效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2经济法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不同专业学生使用相同的教学计划
很多高校里面,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教学计划和内容都相同,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而进行分类和调整。比如金融专业、财政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经济法学课程的学习时,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不同的,并且一般都会认为自己学习的经济法学知识和别的不相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同专业都是按照形同体系和内容进行学习,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不能让学生掌握到有利于自身学习的知识。
2.2教学方法单一
在高校里面进行经济法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一般都会出现课本内容多,但是实际的课时安排却很少,因此老师一般都会围绕课本内容进行讲授,主要是对文章中的法律条例进行解释。很多经管专业在进行经济法学的教学中,多数还是以传统的方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也就是老师讲解的方式进行灌输,学生被动地进行记忆。这样的方式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位置,也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兴趣,这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也是学生不能灵活地使用学到的知识。学生在未来的实践中如果遇到案例就不会使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
2.3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经济法”是经管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紧紧围绕实际纠纷评判展开,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但是,综观当前经管类专业 “经济法”教学现状来看,“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却有所不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法学能力培养。由于陈旧理念束缚,部分教师将自身的法学思维直接强制性加给学生,阐述法律的相关概念和原则。但是,這种教学方法最终的教学结果却同预期相背离,尽管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客观,但是经管类专业学习成效却处于较低水平。经管类专业 “经济法”课程教学,需要紧紧围绕经济和管理思维着手展开,教师不应该从律师角度来分析问题,而是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从经济学思维来分析问题,更容易被经济专业学生所接受; 从企业管理角度来分析问题,更适合财务管理和工商管理学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大量实践经验可以了解到,经管类专业 “经济法”教学目标设置方面,由于理念束缚与学生专业相背离,挫伤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教学质量。
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措施
3.1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现在高校要顺应教学趋势,转变授课模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阅读相关学习资料的基础上能深度思考其中涉及的问题,并且建构完整的经济学知识框架体系,以保证学生和教师能建立良好的学习互动。例如,应用网络课程、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堂等形式,在网络大时代背景下从本科授课模式出发,有效优化教学流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保证学生能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也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全面进步奠定基础。第一,优化资源应用机制,在真实案例引导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深度讲解与经济法相关的法律理论,并且借助精讲精练提升师生互动的合理性和时效性,应用网络课程收集相应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并且深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真正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水平。第二,综合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在应用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保证具体问题得到具体分析,引导学生能有效将课堂学习内容予以总结,并且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3.2开展丰富的经济法实践活动
要想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除了要对理论知识予以全面学习外,也要充分参与实践活动,确保能在具体经济学研究分析工作中验证并且应用相应的经济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教师要依托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校整体教育方针建立相应的教学实践项目。其中,课外辅导答疑小组是有效汇聚知识、作业以及讨论活动的重要教学辅导机制。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水平,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真正意义上保证课外作业和小组讨论活动都能为学生进一步内化相关知识要点奠定基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对应的兴趣小组,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中,从而弥补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有效保证经济法教学效果,也为学生实践水平的全面进步提供了坚实保障。
3.3积极改变教学理念
教师在实际教学机制建立和应用的过程中,要从思想理念转型出发,积极建立健全完整的教学管控体系,确保能有效吸收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等教学理念,在课堂中渗透更多的真实案例,保证学生能结合实际问题提高学习认知水平,也为后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奠定基础。在应用课堂教学法时要将经济法教学贯穿整个案例分析的过程,从实践热点出发,有效引导学生深度分析案例的内核,并且将经济法相关知识应用在实践体系研究中。
3.4积极转变教学培养目标
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时效性,教师要整合教学体系和资源结构,确保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效果,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综合效果的优化。从制度层面进行分析可知,相较于传统的部门法律,经济法本身就是变动性较强的发展体系,不仅是因为经济法调整对象本身变动性较强,也是因为经济法自身的管理渊源,为了有效对教学内容进行监督和管控,就要对经济关系的变化予以经济分析,从而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且能从根本上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将多元化人才培养作为目标,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优化提供保障。只有设定完整的培养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管理工作的全面进步落实具体要求,确保能优化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突出教学水平,也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4结语
经济法教学改革是一个坚持不懈、势在必行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用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们在经济法这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里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邓建鹏.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实践能力及实现途径[J].当代法学,2017(6):151-157.
[2]范水兰.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下经济法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法制与社会,2016(2):221-222.
[3]王崇杰.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