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的湿地植物配置研究

2019-10-21 03:14刘霞
农业与技术 2019年20期
关键词:配置

摘 要:近些年随着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保护策略,对各种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升高。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对整个生态环境具有较强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种类,在近些年的环境保护过程中的调节优势逐渐凸显。但是,湿地生态系统要想实现其生态功能,就必须对其中生长的植物进行优化配置。本文将着重对生态功能的湿地植物配置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湿地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S15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030069

引言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生态环境调节具有独特的功能。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恢复,可以有效地实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效果,实现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要实现其生态功能的有效恢复就必须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生长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质量。本文将就此进行研究。

1 湿地及其相关定义的研究

1.1 湿地的定义

依据现阶段国际国内使用的主要规定,湿地是指通过自然形成或者人工建造的一种水域地带。这些水域地带包括暂时性或者永久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者其他水域地带。这些水域只有在保证低潮时的水深在6m以下才能成为湿地。湿地中的水质包括淡水、半咸水和咸水。因此其生物多样性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1.2 湿地中生长的植物介绍

湿地植物是指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生长的各种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植物提供了生物多样性,还为其他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场所和环境,从而保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湿地植物按照生长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2种。陆生植物包括一些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而水生植物则包括浮水和沉水植物等种类。

1.3 湿地植物的配置情况介绍

现阶段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进行配置主要是依据植物本身的形态、特征等进行搭配,使植物在不同时期都能够相互搭配,实现景观效果的提高。在进行植物配置过程中既要体现每一种植物本身的特点,还要有效体现出植物整体搭配之后的和谐。在进行植物配置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情况的生态特点。在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植物配置时一般注重自然和谐,通过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景观进行模仿,实现对植物种类的选择。一般在进行构建景观过程中对对称情况的要求不高,主要是体现不同植物之间自然和谐之美。通过在配置过程中强调植物自身特性,使得在视觉上能够体现出植物之间以及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和谐,最终实现对湿地生态环境的营造。

2 当前我国对湿地植物配置的研究情况介绍

同国外相比,我国在对湿地植物配置方面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科学家已经提出了著名的根区理论,通过利用人工湿地的自我净化和调节能力实现对污水的治理。这种方法很快在环保领域得到推广。因此,我国在开展湿地研究过程中主要对湿地植物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进行关注。例如:国内的黄时达等科学家通过研究对几种植物在吸收、净化污染物的能力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灯心草具有较好的治理污染的能力;在此之后,高吉喜等人对研究方面进行了细化分析,他们发现慈姑和茭白在处理污水污染物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在处理污水污染物方面依然没有较多合适的植物。所有能够对污水产生治理效果的植物只占到全球所有湿地植物的1%。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我国在对湿地植物进行筛选和配置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植物存活较为困难。因此在北方湿地中一般选择抗旱植物,如芦苇、菖蒲等。此外,在对湿地水生植物进行实际选择时,一般选择挺水植物,同时群落结构较为单一。但是新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植物配置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空间结构,通过将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进行结合,可以有效地实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的提高。避免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等情况的出现。但在保证其生态功能的同时构建出良好的景观效果在当前的研究中依然处于空白地位,还没有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对其进行指导。

3 湿地植物配置优化方案制定原则

在進行湿地植物优化配置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依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才能保证效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需要遵循的优化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乡土物种优先原则

作为当地物种已经习惯了本地的环境因子,配置起来造应性强、成活率高。

3.2 生态适宜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对植物种类进行选择之前首先要对湿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对于气候情况、水质情况以及受到破坏的程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依据这些情况选择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同时要对湿地已经存在的生物群落种类进行了解,使得新种植的植物不会受到影响,保证生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3 遵循生态功能性原则

一般在进行湿地植物配置过程中都会选择具有一定生态功能和净水功能的植物进行种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提高。

3.4 依据生态持续性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是对湿地的开发进行一定的限制。通过合理开发使得湿地的净化、调节功能得到利用,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5 外来物种谨慎原则

在引进外来物种时必须对其侵害性加以研究,防止对其它物种的掠夺,如上海崇明东滩湿地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事件应警钟长鸣。

4 湿生植物优化配置具体方案介绍

4.1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湿生植物种类

在对植物种类进行选择时,要对湿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态特征进行充分考虑。严格遵循相关原则,使得经过优化配置之后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合理的生态结构,同时保证种植的植物能够正常生长。通过对植物进行优化配置,使得植物在生长时间、空间以及所消耗的营养种类方面更加合理,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在进行植物种类配置时,要重视空间上的合理配置,采取高低搭配的方式,将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等互相合理搭配,在空间上实现高中低充分利用,形成层次分明、结构稳固的生态系统。在进行选择时要注意植物的生长特性,避免出现种植后死亡的现象出现。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就需要种植一些耐寒性较强的植物,以实现其正常生长。

4.2 依据植物本身的生态功能進行湿生植物的选择

湿地本身具有较好的净化水体、涵养水源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对植物的合理选择。一些植物本身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如:蔷薇、夹竹桃、菖蒲等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可以实现涵养水土,防风固土的效果,因此适宜在湿地的岸边大量种植;而芭蕉、紫茉莉等本身具有较高的抗性,能够吸收空气中的各种污染性气体,能够充分体现湿地的生态作用。

5 水生植物的优化配置具体方案介绍

5.1 依据湿地的水位情况进行水生植物种类的选择

不同的水生植物适应不同的水深,因此水深会直接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水生植物的选择。同样的,在进行选择过程中要遵循生态适应性原则,依据湿地的水深情况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进行种植。沉水植物要求水面能够将植物完全淹没。同时水体要保证一定的能见度。而对于漂浮植物,由于其本身的适应性较强,因此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低,水深在20cm以上即可。对于浮水植物,一般种植时的水深要控制在50~80cm左右。挺水植物,如荷花、菖蒲等对水深的要求较低,一般生长区域在1m左右的水深的区域内均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深水区一般种植沉水植物,同时搭配一些挺水植物或者悬浮植物等,可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在浅水区则主要种植一些挺水植物,同时搭配少量的浮水植物,可以有效地避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实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

5.2 依据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种类

水质是限制水生植物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水质的水体中能够种植的植物种类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一些植物对水体具有一定的净化功能,但是净化能力太多具有限制性。依据污染水体的污染物种类不同,选择的水生植物种类也有所不同。如对于重金属污染的水体适宜种植芭蕉、菖蒲等植物,而对于富营养化的湿地系统则适宜种植莲花、慈姑等植物。

6 总结

总之,湿地系统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各种优势,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湿地植物进行优化配置,才能实现其生态功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小青,林登峰,庄大伟,等.临沂城市湿地公园植物区域功能性选择与配置初探[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1,07(3):23-25.

作者简介:

刘霞(1975-),女,大专,工程师。研究方向: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

猜你喜欢
配置
电网无功补偿科学配置与优化控制的一体化研究
草坪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