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菌剂防治葡萄大褐斑病的抑菌试验

2019-10-21 07:43张立李涛
农业与技术 2019年20期

张立 李涛

摘 要:通过对防治葡萄大褐斑病的10种不同杀菌剂的筛选,从中筛选出络合福·福锌、戊唑·丙森锌、唑醚·丙森锌、戊唑醇、丙森锌、吡唑醚菌酯等,抑菌效果分别是98.28%、97.15%、90.00%、85.69%、81.34%、80.49%。为葡萄生产中的病害防治提供了有效的试验依据。

关键词:葡萄大褐斑病;杀菌剂种类;抑菌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6.631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030019

葡萄既是人们喜食的水果,又是酿制葡萄酒的主要原料。葡萄产业在湖南省发展迅速,在湘西、湘西北、湘南、湘中形成4个区域化及特色明显的集中产区,其中在湘西(怀化)主要栽培的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优质东亚种刺葡萄[1],如紫秋葡萄。东亚种刺葡萄的抗病虫性相对较好,主要发生病害是葡萄霜霉病,而葡萄大褐斑病是次要病害,發生较轻。但近年来,由于湖南省的5、6月份雨水偏多,导致湘西山地刺葡萄种植区的葡萄大褐斑病发生比较严重。该病主要危害葡萄叶片,初期在叶片表面产生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型的褐色小斑点,后病斑逐渐扩大,直径达3~10mm。病斑中部呈黑褐色,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叶片背面病斑呈淡黑褐色。发病严重时病斑常融合成不规则大斑,直径可达2cm以上。后期病斑背面产生深褐色的霉状物[2-4]。造成落叶,严重影响产量和树势。本试验通过对单剂、复配剂等多种药剂的筛选,从中选出一些抑菌效果比较好的药剂。为葡萄生产中防治葡萄大褐斑病提供有效的杀菌剂。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病菌

葡萄大褐斑病病叶,采自校园内葡萄园,将病叶冲洗干净,剪取病健交界处直径为5mm的病叶组织若干片,经过酒精、升汞表面消毒再经灭菌水洗净备用。

1.1.2 供试药剂

选取的杀菌剂种类及使用浓度见表1。

1.2 方法

配制培养葡萄大褐斑病菌的马铃薯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加入不同的药剂制成相应的药皿。试验设11个处理试验药剂分别为:烯酰吗琳;戊唑醇;丙森锌;吡唑醚菌酯;唑醚·丙森锌;戊唑·丙森锌;霜脲·嘧菌酯;苯甲·密菌酯;烯酰·锰锌;络合福·福锌;以空白为对照(CK)。每种供试药剂3次重复。在超净工作台接种病叶组织,然后在28℃恒温箱中培养,分别在培养48h、96h、168h时,调查抑菌效果。用直尺测量每一个平板中菌落的直径,菌落不规则的测量其长径和短径,并以其平均值表示其直径,然后计算菌落生长面积和抑菌效果[4,5]。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药效试验得出,168h的抑菌效果在80%以上的有络合福·福锌、戊唑·丙森锌、唑醚·丙森锌、戊唑醇、丙森锌、吡唑醚菌酯等,抑菌效果分别是98.28%、97.15%、90.00%、85.69%、81.34%、80.49%。总体来看复配药剂抑菌效果好于单一药剂。如丙森锌、吡唑醚菌酯的抑菌效果分别是81.34%、80.49%,而复配剂唑醚·丙森锌为90.00%。就6个复配剂而言,差异也较大,抑菌效果为络合福·福锌98.28%>戊唑·丙森锌97.15%>唑醚·丙森锌90.00%>苯甲·密菌酯69.86%>霜脲·嘧菌酯53.12%>烯酰·锰锌44.87%。48h的杀菌剂的抑菌效果都能达到90%以上,96h,除烯酰·锰锌为75.75%外,其余药剂的抑菌效果在82%以上,随着时间推移,抑菌效果都呈下降趋势。见表2。

3 讨论

葡萄大褐斑病Pseudocercospora vitis(Lev.)Speg.是由半知菌亚门、拟尾孢属的葡萄拟尾孢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细长,暗褐色,有2~6个隔膜,常10~30根集结成束状,单根分生孢子梗大小为92~ 225×2.8~4μm,顶端着生分生孢子。[JP2]分生孢子棍棒状,下端略宽,暗褐色,稍弯曲,具有7~11个横隔膜,大小为23~ 84×7~10μm。该病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叶或附着在植株枝蔓的表面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的叶片上,在潮湿情况下孢子萌发,从叶背的气孔或伤口侵入。一般在6月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地势低洼、植株生长势弱,通风透光差的葡萄园发病较重[8]。由于近年来湖南省5、6月份雨水偏多,山地温差大、湿度大,导致葡萄大褐斑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给葡萄生产带来危害。另外,市场上杀菌剂种类繁多,给种植户合理选药增大难度。通过药效试验,筛选出络合福·福锌、戊唑·丙森锌、唑醚·丙森锌、戊唑醇、丙森锌、吡唑醚菌酯等,抑菌效果分别是98.28%、97.15%、90.00%、85.69%、81.34%、80.49%。为防治葡萄病害合理轮换用药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 石雪晖,杨国顺,钟晓红,刘昆玉,熊兴耀,倪建军,王先荣.湖南省葡萄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1(3):61-66.

[2]刘晓菊.葡萄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J].北方园艺,2010(1):190-191.

[3]刘吉祥.葡萄褐斑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 农业与技术,2015(6): 148.

[4]吴南荣,石文彬.葡萄褐斑病的防治[J]. 农家之友, 2009 (2):43.

[5]李涛,张圣喜,张立,朱迁,郑秋莹,方炯.金银花白霉病室内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 (21):172,174.

作者简介:

张立(1984-),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农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