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技水平

2019-10-21 23:05高昕王鹏胡伟
科技风 2019年23期
关键词:破坏力防灾减灾

高昕 王鹏 胡伟

摘 要:依据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状况,国家现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在具体的效果方面并不理想。地球的运动和地壳的变化是永恒的,人类只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最大程度地减缓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是突发性地,巨大的破坏力会造成经济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影响不可预料。本文主要对地质灾害和具体的防灾减灾措施展开分析,希望相关研究人员能够有所借鉴。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勘探;防灾减灾

1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风险来源于1982年联合国的救灾组织,具体指的是地质灾害发生时的一些可能性、损失值。地质灾害的发生,多是地质条件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的双重作用下出现的一种生存环境恶化的现象,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地质灾害是自然界变化中出现的一种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灾害,它一旦发生,将会产生不可预计的严重后果。地质灾害的影响力巨大,在国家政府部门中引发了广泛关注。但是受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具体的防灾减灾机制方面存在不全面、不完善的问题。地然灾害多是突发性地,灾害发生时,人们必须采取应急措施,利用已掌握的地质变化基本规律,及时预测预报灾害的可能性,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例如,地质学、地理学专家对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灾害多发区进行地质勘探,科学地预测预报,及时地采取防灾减灾工作。

2 防灾减灾原则

(1)普及全民减灾防灾知识。地质灾害是自然营力、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灾害。依据现有的科学技术和地质勘探条件,地质灾害大多都已经具备了预防和警示的能力,但是也有一些灾难是避免不了的,如地震。政府在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地质、地理知识的教育普及工作,促使广大民众能够树立较系统的防灾减灾意识,全面增强国家和整个社会的防灾、抗灾能力。

(2)以防为主,紧密结合防、抗、救工作。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灾难巨大,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势在必行。在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坚持建立全面、系统的地质灾害灾情信息系统、监测预报网,依据掌握的信息资源,预测预报地质灾害,在技术的创新发展中提升综合能力,建立更为完善的防灾抗灾体系。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必须制定较全面的应急预案,以便在灾害来临时能够有效应对,积极抗灾,降低灾害的破坏力。面对地质灾害的巨大破坏力,必须组织救灾队伍采取自救、互救的抗灾措施,恢复经济、重建家园。

(3)保持群众性与专业性的紧密结合。“群专结合”的防灾方法,能够有效应对地质灾害。基于专家队伍的科技水平,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综合全面的勘察评价体系,研究各种地质灾害、不同地区在灾害中的基本规律和具体成因,制定出更科学的抗灾机制。地质性灾害的规模大、破坏力强,全民性的预测防灾工作十分必要,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组织受灾群众监测灾情、主动防治。

(4)突出重点,兼容一般。防灾减灾工作必须依据地区差异、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的基本特点,对重灾地区重点防治,灾情较轻地区普遍兼容。而对一些关乎政治、经济、文化的生命线,必须重点防护,尽可能地降低灾害的破坏力和影响力。

3 防灾减灾的方法

灾害监测体系的建立,可以利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和GPS技术进行地质勘探,监测地质条件的实际状况,给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数据信息。制定监测系统时,应该做到:需要根据监测的实际情况分析潜在的危机,制定质量监测报告;必须及时将环境监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记录,作为预防灾害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积极引入高科技,逐步建立综合、立体的监测体系。

3.1 灾害预报

灾害预报是灾害发生时,做好减灾准备工作和采取减灾行动的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灾害与共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对一些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地震的中短期预报只有20%-30%的成功几率,成效甚微。地质预报工作(如下图)必须多个部门紧密协作,建立灾害预报系统,以具体的监测结果作为向灾害发生区的人民预警的依据。监测预报系统是技术性与行政管理方式的紧密结合,只有掌握愈加准确的监测预报,才能更好地展开针对灾情的应急措施。

3.2 灾害评估

(1)在获得可靠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时,应充分地考虑其中的限制条件,对于一些重点灾害做出详细地说明。结合评估精度的具体要求,利用可靠的分析方法及评估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相关处理方法,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精度,为建设项目作业计划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工程布局的特点,提出必要的建议,增强所有评估方法使用的合理性。

(2)跨省份评估项目操作的过程中,应结合建设项目的具体要求,从不同的方面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地评估,加强项目评估过程中所有部门的沟通交流,结合可靠的技术缩短,获取可靠的评估数据,完善最终得到的评估报告。

(3)地质灾害类别确定的过程中,注重各种信息化技术的合理使用,通过计算机网络的模拟操作,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在应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

4 结语

地质灾害在我国已经多次发生,这种突发性的灾难会造成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巨大损伤,对一定区域内的破坏力极为罕见。地质灾害直接引起地质环境的变化,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遭受了巨大破坏。依据多次的地质灾害情况,地质学专家初步掌握了其中的基本规律,国家针对性的采取了防灾减灾措施,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环境。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果,相关人员还要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的有机结合,提高自然灾害的治理效果。针对地质灾害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坚持减灾防灾原则,做好灾害的数据监测、预报警示、科学评估、防御灾害、抵抗灾害、救治灾情等阶段的工作,降低地质灾害中的破坏力、减少社会经济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媛,杨旭东,房浩.让科技助力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以陕西镇安地质灾害防治“五化”模式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7,28(2):前插1.

[2]李滨,冯振,贺凯,等.创新重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理论服务西南山区城镇防灾减灾工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成果[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6,(12):76-77.

猜你喜欢
破坏力防灾减灾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电闪雷鸣
“安全”开会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古堡地牢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Fire and Ice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
疯狂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