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续一)

2019-10-21 23:00邹开权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5期
关键词:长山饭店老家

邹开权

又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每到此时,都特想我高龄的母亲。前两年的母亲节,我都回老家看了母亲,并以《背》为题,写了一些文字。祝母亲健康长寿,希望我一年一篇的《背》能延续到《背-续十》,菩萨保佑!今天一早驱车回老家看母亲,推开门看到母亲的背影,还是坐在客厅老位置的椅子上(母亲自去年冬天以后就不能站立了)。她听力很好,我喊她,她马上就答应。而且,这次她居然未经提示,直接叫出了我的小名:七婆。原来看过龙应台写的《目送》,抒写父母与子女之情的,很受感动。但我也觉得,自母腹中诞生以后,人生可能会与父母渐行渐远,但终究身体和心灵会回归母体。这两年随着母亲的年龄增高、痴呆症加剧、身体更加虚弱,我身在外地,却越发地想念母亲,想到很早以前母亲的一些事。

听我母亲说过,我在很小的时候差一点让人抱养 ,因家里姊妹太多担心不能养活。事实上我顶上的一个姐姐生下不久就饿死了,当然那正是60年过粮食关时期。两年后我出生了,情况稍好一点点,但我父亲却得了重病。估计是父亲自知无法尽抚养之责,担心日后母亲难把孩子养大,私下答应将我抱给本街的一对张姓夫妇,但我母亲坚决不干。那家夫妇早上来领人时,母亲拿一条长凳横放在门口,她坐在当中,硬是没让那家人把我抱走。那家人住在老家小镇的上街子,童年时每天读书都要从他家门前经过。街上人称那女的叫“尸孃”,就是“仙婆”一类的吧,小时候想到这名字,心里多少有点毛乎乎地。她的颧骨有些突起,跟鲁迅笔下的杨二嫂一样,样子难看。总之,就觉得她“恶叫叫”的,不像个好人。门前街阳上摆一个小滩,卖些水烟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那男的长得很是高大,五官还算周正,脸上堆了些许横肉,虽算不上怒目圆睁,但总感到有一丝寒意。不过大多数时候是:小滩边放有一张长马驾椅,他手里握一支很长很长的烟杆(估计解放前是抽大烟的),翘着二郎腿躺着。长大些后,我常常庆幸:幸亏自己没被抱养给他们,那对夫妇可真不是个善主。不然我的人生不知好阴暗、有多悲催……听母亲说,父亲得的是“鼓胀病”,临死前肚子里装满了水,肚子很大。小时候街上有些小伙伴老是叫我“大肚皮”,这显然是一个贬义的,含辱骂语气的外号。这不是在别人伤口上撒盐吗!心中很是不快。那个年代的人,大大小小的,素质都极低。其实父亲得的就是肝病,没法治,两年之后便去世了,那时我三岁,弟弟才一岁。

母亲原是老家镇上的一家饭店的职工,属于集体所有制的那种社会商业,与我家仅一墙之隔。还记得店名叫“青春食堂”,可能是因为店里年轻人(主要是年轻女子)多些的缘故罢。文革开始后,啥都要革命,要有革命色彩,一片红,于是改名为“工农兵饭店”。我家所住的“友爱街”,也没能逃脱厄运,名字也被“革命”了。搞笑的是,把“友爱街”从街中间剖开,我家住北面的半边街改为“反修街”,对面的半边街改成为“反帝街”。这样一来,改个街名,顺便就把美帝苏修一并给收拾了。那个时候母亲是不会,也不可能跟着那些年轻女子去享受青春的浪漫的,也更不去掺和那些是是非非的“政治”。母亲是文盲,又一个人拖儿带女。她只知道上班干活,只知道怎样让家中的孩子不饿着、不冻着。印象中母亲总是忙忙碌碌的。那时候,家里生活确实很困难,感觉好像经常是饥肠辘辘的,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因我家在饭店隔壁,母亲常常能捡回些饭店食客吃剩的“油汤汤”,以补充我们的食物。“油汤汤”香喷喷的,比家里的煮红苕、面疙瘩好吃多了,我们兄妹几个都争着吃。那时才不讲究什么卫不卫生哟。这样看来,我们兄妹几个在那个年代都能活下来,到现在个个身体都健康,必须得归功于我们从小练就的一身“抗病毒”的神功。不过那时大家都难,到饭店的食客大多都吃不上大餐,充其量点一道荤菜享用,就算豪华了,所以我们能吃到的真的就是残汤剩水了。

从小我就有这样一种感觉,母亲特别喜欢帮助别人,按我们俗语说的就是很爱帮忙。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大事小事,只要是她能做到的,她都尽其所能地给予帮助。物质上帮不了的,她就会给你出主意、想办法,总之是一个典型的“热心肠”人。老家地处内乐公路的中间,过往的车辆较多,且多在老家小镇吃饭,甚或住宿。那些常年跑车的师傅,特别是盐业地质钻井大队的师傅,经常得到我母亲的帮助。有的师傅出车时都不多带衣服,反正如遇天气降温时,在长山黄大姐那里加衣服就是了。以至于我父亲去逝多年,母亲照样把他的衣服经常都洗得干干净净的,为了让那些外出的年轻师傅们加衣御寒。当时家里生活困难,但一年四季泡菜却多,因为有的师傅吃饭时喜欢泡菜,母亲便回家取过来(那时饭店是不提供泡菜的)。如此种种,母亲就是这样地与人友善,关爱他人。同样地,我想那些得到过母亲帮助的人,也一定很感激和敬重我母亲的。我不能确定有没有个别的师傅,有时甚至会点一个荤菜,然后故意吃不完,好让我母亲带回家,让我们解解馋呢?!也许有吧。多年以后的一次经历可以对此佐证。98年,我考入钻井大队驻地的那座城市的师范学校,那年我16岁。国庆节放假几天,没钱,却想回家,于是我决定走到钻井大队去碰碰运气。那单位较大,人多,车也不少,可转悠了好一阵子,也没碰到一个熟面孔。我没灰心,干脆直接走进他们的办公室。那么大一个单位,我本来就认识不了几个人,更不知道名字。忘了当时怎样问的,总之,有个人立马站起来,吃惊地说:你就是黄大姐的娃娃?然后,他便带我去车队,只听他大声嚷嚷:今天有车发长山吗?这是长山黄大姐的娃娃……好几个人都过来看我,但他们的车都不发长山方向。后来他又带我去大队调度室,查到第二天有发长山方向的车。当天中午在他们单位食堂吃饭时,他照样跟众人介绍:这是长山黄大姐的娃娃。同样地很多的人都过来看我,询问搭车的事落实了没。下班后,他带我回他家,直到第二天把我送上车。

我家的房子比较宽,长条形的,外面当街,后门临河。临街的那间正屋特别大,后面左边隔出一间卧室。印象中,这正屋不是我家人能享用的,一到赶场天,全被乡坝头的人“霸占”。对此,看不出我母亲有丁點抱怨,也许母亲是专门为他们提供方便的。我的父亲是入赘的,老家离镇上几里路。光辉大队、人民大队的本家、熟人特多,自然我家就成了他们的会馆。那些人有事无事,只要上街,都到我家落脚。也是,老家小镇确实小,抽半支香烟就能走过通街,那些人转够了,不到我家来,又到哪里去!那个年代,总觉得闲人特别多。身无分文,也不办任何事,就要窜到街上转悠。印象很深的是:中午放学回家,夏日炎炎,街上好像没俩人,家里却是黑压压的一大片。门槛上坐了人,我得挤着跨过门槛,再挤着走到里屋。人困马乏,想躺上床睡个大觉,却只见床上横七竖八地躺满了人,“阵地”被乡坝头的人占领了……

善良和仁慈总是孪生兄弟,我的母亲,心肠既是火热的又是柔软的,她天生有一颗怜悯之心。她同情弱者。文革时期有一次,街上造反派揪斗殴打一个邻居走资派,她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不许他们打人。母亲出身贫农,又没文化,她才不管那么多呢!有时赶场天“四管会”外面桥头上,会有个把人被捆起双手示众。主要是小偷之类的,也有重庆知青,因为偷农民的鸡被逮住。那些重庆知青,小小年纪,背井离乡,远离父母,也许确实也太饿了。示众就算了,但有的人偏要动手打,还不轻。每每遇到这种情形,母亲都会极力劝说制止,说这些娃娃也很“遭孽”(可怜)。

成年后,我当了一名中学老师,在母亲的眼里是个文弱书生。工作十五年后,没想到竟然“投笔从戎”,改行当了一名警察。记得改行后不久,母亲知道点我工作的特殊性质,告诫我:七婆(我小名),你别打他们哦,那些人也很“遭孽”的。我这人,天生自负,一般人的人的话我是不会听的。但母亲的话,在我心中就是圣旨,我是决计要遵从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碰”过一次我的工作对象。

小时候, 母亲从没有打骂过我们兄妹几个,特别是对最小的我和弟弟两个,她都宠爱有加。不管我们有多顽皮,甚至搞些恶作剧,她都不会打我们的。记得有一次,傍晚,和儿时邻居玩友,看到母亲上班的饭店外停有一辆架架车(板车),那是几十百里外三江、马踏来我老家煤厂拖煤的,我老家产煤。我们轮换着去练板车驾驶技术,因操作不当,架架车在急驶中触地,导致把手折断,惹下一场大祸,心想,遭了,要赔“耍党”(因玩耍时损坏东西而赔偿),吓得不得了。要知道那些外地人,真的很可怜。他们带着干粮,揣着一年工分换来的钱,赶百多里路来买一年用的烧煤。后来,还是一小伙伴的父亲,拆一根自家的锄把换上,免强代替驾驾车把手。那些外地人也真本份老好,一点都没要挟我们各家的大人。不知那些人终究把煤拖回家没有?应该够他们一路折腾地。总之,没见他们赶回程时来找麻烦。照例,这次我仍然没挨打。不过,出了锄把的那家娃儿,被打惨了,估计是他父亲出了锄把,还得出气……

母亲退休以后,开始信佛。她经常去朝真武山醒悟寺(就在老家),一直到得了老年痴呆症以后才停止。母亲很慷慨,成了那儿的一个大施主。我佛慈悲,佛恩浩荡,佛的善良慈悲,不就是我母亲一生的写照吗!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祝愿母亲健康长寿!

猜你喜欢
长山饭店老家
Plasma activation towards oxidized nanocarbon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
最美是老家
乡下老家
乡下老家
《和平饭店》打破套路 步步为营
从小饭店到40家店 四年天天排长队
漫画
长富宫饭店
老家
长富宫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