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心理护理措施对胃癌化疗患者的干预作用研究

2019-10-21 17:26胡同辉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8期
关键词:抑郁认知焦虑

胡同辉

摘 要: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可侵犯胃壁的不同深度和广度。由于本病具有四高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已被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目的:探讨不同心理护理措施对胃癌化疗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中心院收治的150例胃癌化疗患者(化疗次数为第2次及以上者),患者均对所患疾病知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各30例,分别为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认知-行为疗法组(实施常规护理+认知-行为疗法),健康宣教组(实施常规护理+健康宣教),音乐疗法组(实施常规护理+音乐疗法),密切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各组间患者生活质量、抑郁及焦虑等有无差异。结果:各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疲乏、恶心呕吐、失眠)较对照组得到明显改善。各试验组胃癌化疗患者的焦虑、抑郁缓解程度均明显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心理护理的试验组中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认知-行为疗法组最为显著。结论:对胃癌化疗患者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健康教育、音乐疗法的心理护理,可使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增强,焦虑、抑郁得到缓解,疲乏、恶心呕吐、失眠症状缓解,其中认知-行为疗法疗效显著。可见心理护理可以显著提高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认知-行为疗法;焦虑、抑郁;生活质量

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居消化道肿瘤的首位,癌症死因的第二位。约有2/3的胃癌患者是在发展中国家,而将近总人数的一半在中国,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总体生存率约为20%。为了进一步提高胃癌化疗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本研究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50例胃癌化疗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健康教育、音乐疗法以及放松训的心理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中心院接受治疗的150例胃癌化疗患者,年龄34~86岁,平均年龄54.2岁。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5组,每组各30例,分别为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认知-行为疗法组(实施常规护理+认知-行为疗法),健康宣教组(实施常规护理+健康宣教),音乐疗法组(实施常规护理+音乐疗法)。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KPS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Zung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对本组全部150例胃癌化疗患者进行评估,然后分别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健康教育、音乐疗法对相应组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1.2.1认知行为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引导、鼓励。

对患者心理状况分析:(1)悲观消极的情绪:胃癌临床症状复杂,表现多样,患者常常没有食欲,经常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腹胀腹痛等,疾病的痛苦甚至使部分患者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不配合治疗,致使病情恶化。(2)紧张、焦虑的情绪:由于胃癌病情复杂、间断反复、预后不良,为此患者常常感到十分恐惧,常常出现焦虑心理,表现为惊慌失措、害怕、抗议、否认等,有回避、哭泣、易激动甚至轻生念头等行为。(3)恐惧化疗药物的反应:化疗药物有多种不良反应,许多患者一旦病情稍微平稳,因担心不良反应,就擅自减量甚至停药。5-氟尿嘧啶是本病在临床中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副作用有纳差、恶心呕吐,神经系统毒性,偶有患者用药后心肌缺血,可出现心绞痛等,这些都可引起患者对化疗的恐惧。(4)担心家庭经济负担加重:据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差会加重胃癌患者的心理压力。胃癌患者除常规化疗药物外,为了达到控制、缓解疾病、预防并减轻并发症,常用一些辅助用药。这些药物一般费用较高,这将大大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加重心理压力。(5)缺乏家属的支持与理解:部分胃癌患者在被明确诊断后,由于日常生活上需要被照顾,长期经济负担,常招致家人及亲友的嫌弃,这导致患者精神受到严重打击,表现出不配合治疗,甚至放弃治疗。

1.2.2健康宣教组:采用健康宣教,普及胃癌知识,可使双方获益。在临床工作中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介绍饮食和健康行为习惯,疾病的相关知识,讲解化疗的意义及注意事项,让患者明白治疗的良好预后,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等。与患者宣教时需要考虑患者的饮食情况,结合患者具体的喜好、年龄等来帮助患者选择饮食搭配,科学的饮食安排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最终可提高治疗效果。

1.2.3音乐疗法组:实施音乐疗法,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优美的旋律会通过听觉产生美感,使人感到安宁、愉悦。采用音乐疗法是治疗肿瘤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之一。音乐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唤醒患者愉快的思想联系和情感,暂时忘却置身的环境,并且这种干预方法简便、实用、经济,值得临床护理实践中广泛推广。对成年癌症患者进行音乐治疗,需要考虑患者喜欢哪种音乐,选患者喜欢的音乐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在化疗期间定时给与患者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让患者保持舒畅的心情。一般可在化疗的当天播放,一般半小时左右可使患者感觉愉悦。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 焦虑、抑郁比较:各组胃癌患者就化疗心理护理前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差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心理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较,各治疗组胃癌化疗患者的焦虑、抑郁缓解程度明显较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缓解,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生活质量比较:心理干预后,各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认知-行为疗法最为显著。

3讨论

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可侵犯胃壁的不同深度和广度。由于本病具有四高一多的特點,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已被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因为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低,大多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因而化疗成了胃癌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胃癌患者能够顺利的进行化疗,与医院的护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的、合理的、优质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对化疗治疗的信心,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表明,对胃癌化疗患者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健康教育、音乐疗法及放松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具有明显的心理干预作用,可使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大大缓解。这种综合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认清焦虑和抑郁对化疗的影响,缓解内心的不良情绪,更好的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愿意自己去面对及配合化疗工作。本次研究还发现,试验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疲乏、恶心呕吐以及失眠等现象都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中以认知-行为疗法疗效最佳。说明本研究实施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认知-行为疗法、健康教育、音乐疗法的心理干预,尤其是前者,可提高胃癌化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患者的痛苦,缓解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焦虑、抑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丽玉,邬丽满,彭素妮,等.系统化心理干预对胃癌患者人格特征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6):136-137.

猜你喜欢
抑郁认知焦虑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