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旅游作为当下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各大高校正陆续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为确保改革的方向与新业态行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有必要对其保障机制进行重点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机制所应遵循的原则基础上,重点从目标机制、主体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五个方面探讨其保障机制建设,以期确保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果与行业需求相匹配。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机制
一、引言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干扰。系统理论认为:一个系统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形成稳定而有序的动态结构,这个系统才有可能进步与发展[1]。“互联网+”背景下,构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机制,不仅要立足于高校内部系统对改革实施的规定、措施、硬件、经费、人事等一系列的保障支持,而且也要将其纳入到整个“互联网+”旅游新业态行业发展的大系统之中,争取来自外部系统的诸如各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对实施改革的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政策保障[2]。只有高职院校内部各保障系统形成的动态结构能与“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大系统紧密无缝地“合拍”,让部分与整体始终处于一种良好合作的状态,那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改革才可能得到真正保障,最终造就出一批适合“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新业态背景下行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机制构建的原则
2.1市场导向原则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旅游新业态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新业态背景下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技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旅游战略人才、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信息化人才等已成为当下旅游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就要向行业看齐、向市场看齐,要以行业新标准作要求,要真正体现出“教育应面向市场”的目标。因此,构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要本着面向市场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出适合“互联网+”旅游新业态行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2复合型原则
“互联网+”背景下,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旅游业的各个领域,大数据分析、智能终端应用等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掌握跨学科知识,成为跨界复合型人才[3]。基于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注重复合型培养路径,在培养视野上,要突出跨界性,变革传统“窄口径”专业设置与技能培养,将现代技术融入培养目标;在培养功能上,要突出兼顾性,将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在培养内容上,突出复合性,注重创新与应变能力、诊断与改进能力、运用与迁移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4]。总之,“互联网+”旅游新业态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紧密围绕行业最新发展和人才的实际需求,更加注重多元复合能力、多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拓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素质结构,以满足行业对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资源跨界整合能力,促使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匹配。
2.3稳步建设原则
面向“互联网+”旅游新业态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内容,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节等诸多要素, 这些要素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稍微一处调整不当都可能会对全局产生负面影响。改革最忌讳的就是考虑不周并仓促上马、快速推进,这样容易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十年樹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创造性工作,更是系统性工程,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同时又对社会全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在改革中体现出先进性,又需要注意各个环节的稳步推进、坚持稳步建设原则,确保改革过程的科学性与延续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机制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尚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建立一个内外支撑,既关注阶段性,又强调全程性,既注重教学体系,又注重方法手段体系和评估体系的人才培养改革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顺利进行[5]。
参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发挥对其改革保障功能的运行规则称之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机制。它的特点主要有4种:①它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的运行系统;②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活动运行的条件、工作方式总体中起到启动、维持、调整及终止的作用;③它以有序高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为特征的良性形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④是参与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的基本要素在运行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
鉴于此,本文吸收了系统理论的最新成果,结合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依据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从目标机制、主体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信息与反馈机制来构建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保障机制
3.1目标机制
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是在“互联网+”旅游新业态背景下应对特殊的经济发展环境做出的现实选择。在现实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会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不断凸显出来,容易导致改革半途而废或改革不顺畅。因此,要建立强有力的预防措施,明确改革目标,以此测评改革成效,进而协调和解决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中的种种问题,确保改革成果得以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经验参考和路径选择。
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保障目标是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机制构建的核心目的,所依据的改革目标包含两方面内容:1、在接受旅游应用型培养后,学生必须具备德、智、体等方面的既定培养目标;2、依据国家规定,高校应具有培养人才、开展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职能。此外,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有灵活的教育管理体制为之提供政策上的保证,以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还要求高校具有相应的办学自主权来推进改革。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高校更为宽松的办学政策,下放权力,使其能在教学管理中拥有更大的自主空间,进而有效地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3.2主体机制
采用何种保障机制支撑,不是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法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具体分析各所院校实际的师资情况、教学设施乃至地方经济、地方政策等因素,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因此,建立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机制需要从政府、高校和社会等方面考虑。政府、高校和社会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的三个重要力量,需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加快建成以政府外部改革保障为主导、高校内部改革保障为主体、社会改革保障为补充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体系。政府作为外部保障的主导,其主要职能有:制定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标准;完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组织机构;加强教学评估制度建设,健全外部改革质量监控体系。高校作为内部保障的主体,必须充分认识人才培养改革保障体系建设对于高校发展的战略意义,要强化改革质量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自我约束及自我发展,形成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学校在接受政府和社会外部改革质量监控时应主动构建适合自身的内部治理保障体系,由“要我做”變成高校自己“想要做”。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监控中的作用。
3.3评估机制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校分析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6]。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规范的评估机制。而评估机制的构建需从内部、外部两方面进行,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内部、外部评估机制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改革保障合力。
内部改革保障是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成功的基础。一个以提高质量为目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内部质量保障动态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从课程设置、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以及教材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确保改革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系统性。这其中,教学评估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最有效手段。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必须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互联网+”旅游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更加重视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教学质量的内部改革保障评估机制。
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涉及校企间的合作,如联合开办教学网站、“互联网+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合作项目。对这些合作项目的评估,必须采用外部评估,需要客观、独立地实施评估活动,才能确保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活动的公正性,进而保障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顺利进行。
外部评估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一是成立“互联网+”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运用其权力,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进行监控评估,主要是教学质量、项目效益评价和教学改革的评估。二是建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评估中介机构。这个中介机构受政府的资助和委托,参照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的技能要求,能独立自主、公平公正地开展教学改革评估、鉴定、认证等工作。这种介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需要一定数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专家,也需要一定数量如计算机网络、教育学等跨学科专家,通过这样一个跨行业、跨部门、性质多样的综合性、专业性的中介组织来评估,可以客观、公正地实施评估活动,保障评估结果的公平性。
3.4激励机制
改革保障活动需要一定的动力驱动,将其利益与改革保障活动进行挂钩,即可调动高校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具有动力效应的激励机制。为确保高校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果与“互联网+”旅游新业态行业发展有效对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引入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指的是一种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是一种使人通过努力,发挥内在潜力,实现所追求目标的过程,激励机制则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激励主体行为与激励客体行为,主要的方式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工作激励等[7]。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激励机制可从以下两个层面实施:一是外部系统的激励。在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因高校与行业合作有其特殊性,各方在改革活动中的合作与竞争的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博弈行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遵循合作共赢的基础上,需要衡量博弈双方的行动、信息、支付等要素,测评彼此的贡献值,本着“多贡献多收益”的原则来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激励措施,进而实现外部激励。二是内部系统的激励。内部激励机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即根据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所涉及的院系、教师、学生等不同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以高校教师为例,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自我实现与被尊重的需求,对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管理风格有较高要求,他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故对教师的激励可充分挖掘非经济性薪酬的激励措施,在激励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公平性[8]。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外部激励机制,多渠道提高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激励力度和额度,能有效激发改革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进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顺利实施。
3.5信息与反馈机制
信息与反馈机制是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活动中所收集存储的信息,对改革保障的目标、主体、内容以及所作出结论等实施反馈调控,从而保障改革质量确保整个活动的自我纠正,使其处于不断完善、优化的状态。信息反馈的前提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国内的信息网络系统包括学校、省(区)、国家三级。学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施的主体,也是基础,要尽快建立健全全国高校内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信息管理系统。“互联网+”旅游新业态背景下,高校在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合作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地方经济及教育理念不平的影响,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合作中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阻力。因此,建立国内高等教育信息网络来疏通各高校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互通高校间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成功经验就显得尤为必要。“互联网+”旅游新业态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应成立一个由政府、行业、高校相关人员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形成改革合力;协调推进各省、各高校旅游管理專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合作事项,组织有关单位联合编制“互联网+”旅游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项计划;召开国家层面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会议,组织国内外官、学、商界的代表和专家学者献计献策,研究决定“互联网+旅游”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合作重大事宜。同时,重视搜集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形成完善的信息反馈网,及时了解改革最新状况进而确保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四、结语
“互联网+”旅游新业态背景下,信息网络技术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各大高校纷纷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为确保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与行业需求相一致,亟需要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机制的研究。为此,笔者首先从市场导向原则、复合型原则、稳步建设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机制所应遵循的原则,再从目标机制、主体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五个方面详细探究其保障机制建设,以期确保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果真正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星.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吕华鲜.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广西高校旅游管理学科发展保障机制研究[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6(4):137-140.
[3]胡晓聪.“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商业经济, 2015(10):70-71.
[4]关代弟.“互联网 ”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5]文冬妮.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机制构建--基于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J]. 科学时代, 2015(9).
[6]李宏伟.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8):120-121.
[7]王帮俊,周敏,吉峰. 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5).
[7]苏群.车承军,董莉.新世纪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交通高教研究,2000,(4):21-23.
[8]王云.提高初级日语句型运用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INTERVIEW、ROLE-PLAY、DISCUSSION等课堂活动为中心[J]. 科学时代, 2015.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广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GXGZJG2017B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劳国炜,男,1988.01-,汉族,广西北海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