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考

2019-10-21 07:55陈林
读天下 2019年29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教学改革高校

摘要:体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人才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即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体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如何抓住机遇,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更新课程理念,打破僵化的单一课程结构,拓展课程领域,拓展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公共体育课为例,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与思考,并试着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大学体育》课程是高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公共体育课程着眼于学校体育的中心任务,以体育锻炼为主要手段,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内容涉及田径、球类等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建立体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而在传统的三基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大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过分强调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和个性,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按部就班的组织上课,使相当多学生产生厌烦和压迫心理;考核办法注重有形的学习效果,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迫使学生盲目追求“动作规范”和“考试标准”,压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 课程建设思路及措施

课程建设思路:更新课程观念、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改革评价方法、重构课程体系。即打破单一、封闭的传统体育课程结构和评价办法,充分发挥和利用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发挥教师特色,将体育课堂、课余体育锻炼、体育竞赛训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体育课程,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重建体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最大功能。有机地结合课堂和课外,充分调动“教学”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教学环节的改革:倡导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体育游戏作为必要的环节插入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专项形成教学特色。

考核标准的改革:各单项课程分别制定考试标准,包括评估内容与要求、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形成综合评估模式,侧重于学习过程评估。

注重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创新体育竞赛机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校园体育中,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二、 课程改革建设的实践应用

(一) 教学环节增加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手段之一。将体育游戏贯穿于教学内容,依靠学生运动的自觉主动性改善体育锻炼和增进健康的状况。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二) 教学主旨突出“终身体育”

注重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加强健身体育的教学与科学运动方法的传授,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利用学校健身房等硬件资源,增加健身健美内容教学;同时,丰富理论课教学,开展运动损伤预防、急救等知识教学。使教学内容突出健身性、终身性、全民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三) 教学内容形成教学特色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变化以及现代大学体育教学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大纲,使其多样化和可接受。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根据当前体育趋势、学生的需求和基础、学校的教学条件等,选择有利于增强体育意识和培养体育能力的内容。体育老师有各自的体育专项。而在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专项体育教师的专项特长并未充分发挥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因此,允许体育教师在课程大纲内的“特色化”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如健美操专项老师编排的“排球操”、武术专项老师的养生功法练习、健身健美专项老师的运动训练等等。公共体育教学特色的形成,为今后的选修课、专业方向课打下良好基础。

(四) 考核方式综合“参与”和“创新”

针对体育课程的特殊性,优化考评体系。改变仅仅以完成动作的数量或时间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将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学习进步幅度及创新能力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平时成绩包括体育课堂出勤率和课外运动出勤率,學习态度、积极性与诚信度、团结合作与沟通能力,根据学生体育课考勤登记和学生提供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记录,教师参考对其学习态度给予综合评定。

三、 后续建设方向与措施

大学体育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在不同基础上随着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水平不断提高,运动技能不断上升的一个渠道,实现大学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转变。

结合现有的体育师资和体育设施条件,未来可实现体育俱乐部制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加爱好体育运动的需求,打破以班级为基础的统一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的体育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倡导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师采用分层教学,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养成自主锻炼的意识习惯。

教学形式多样化。俱乐部课程教学不限于传统体育课的形式,将晨练、训练、竞赛等都纳入教学范畴;训练、竞赛不再是校体育代表队的“体育精英”的专利。强调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监控。包括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参加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体育道德与合作精神。

通过建立俱乐部活动平台,使大学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以及体育活动从相互独立形成了有机统一,服务于大学体育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个性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安排的生动化、教学评价的过程化、课内课外整体化的转变。

作者简介:

陈林,四川省眉山市,四川工商学院。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高校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swot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