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馆文物具有极其珍贵且不可复制的特点,一旦受损会严重影响其价值。以往博物馆对待这些文物虽然会定期开展一些检查、维护工作,但总体上还是以陈列、展览为主,只有在文物出现明显的损害时才运用一些专业技术手段进行处理,由于管理上的滞后性也会导致文物收藏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对于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应当树立前瞻性的管理理念,以预防性保护为主,通过加强环境管理、重视人员培训和采取现代技术改善文物收藏和存储环境,延缓其老化、受损速度,让这些文物能够很好地流传下去。
【关键词】文物收藏;预防性保护;影响因素;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在意大利召开的“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在转变文物管理方式和达成文物科学保护共识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文物数量达到1.08亿件,这还不包括流失海外或私人收藏的文物。面对形式各样、价值珍贵的文物开展预防性保护尤为必要。本文首先列举了影响文物收藏保护的主要因素和现阶段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随后就文物预防性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的保护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影响文物收藏和保护的主要因素
(一)温湿度因素
温湿度变化是对文物影响较大的两种因素,其中,文物对于湿度的变化尤其敏感。从材质上来讲,我国出土的文物材质主要以纸质、木质、铁质、铜质等为主,这些材质在潮湿环境下都容易发生形状、性质上的变化。例如,名人字画受潮后会出现墨迹晕散、纸张变形等问题;而铁质、铜质文物受潮则容易发生锈蚀。温度的影响主要是加快了文物保存过程中的一些物理、化学反应,在较高温度下加速了文物老化速度,不利于进行收藏和保护。
(二)光辐射因素
在文物的保存环境中,光辐射因素主要是指在文物保存环境中由于照明等各种因素带来的影响。光的照射甚至还会引起文物材质的光化学反应,从而使得文物材料的老化变得更快,尤其对于纸质、纺织品以及漆木器等一些对光比较敏感的文物。同时,文物也有可能在光线的条件下由于化学反应而造成物质强度的弱化,从而使得颜料、色泽以及燃料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物质的整体遭到了破坏。
(三)污染气体因素
在博物馆文物收藏和保护中,污染气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博物馆的展柜等使用新型材料,这些材料挥发一些刺激性、污染性气体,例如甲醛、乙酸等,这些污染气体对文物造成破坏;其二是一些密封性不好的展柜,博物馆外部浑浊的气体或是空气中的粉尘、水分子进入到展柜内,通过污染气体交换、渗透也会对文物造成破坏。此外,如果展柜密封性能过强,也可能导致内部挥发的污染气体不能得到及时消散,长期污染文物产生破坏。因此,如何解决污染气体对文物的破坏影响,是预防性保护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四)有害生物因素
有害生物主要包括动物和微生物两个主要的类别,其中,微生物是造成文物损坏的关键有害生物因素,微生物中的细菌能够分泌有机酸,比如葡萄糖酸以及乳酸等,这些都会对文物的表面造成一定的腐蚀,从而对文物造成破坏。有害生物对文物所造成的破坏往往是难以用肉眼看见的,并且这一破坏过程相对缓慢,这些特点也给预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现阶段博物馆文物收藏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技术逐渐应用到博物馆珍贵文物的保护、修复等工作中。其中,常见的有便携式X射线探伤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这些辅助工具的应用为加强文物管理和开展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积极的帮助。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与文物收藏与保护相关的新技术、新装备,无论是在研发、推广还是应用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支持,而现阶段大多数博物馆,由于经费方面的限制,预防性保护工作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专职的文物保护管理人员较少
近年来,各博物馆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增加了对高素质、专业化文物保护管理人员的需求。从现阶段的情况看,博物馆专职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人数总量偏少并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中化,主要分布于省级及以上的大型博物馆,而地市级或私立博物馆则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吸引到高素质文物保护管理人员;其二,文物保护管理人员的自学能力不强,培训机会有限。由于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工作压力较大,导致工作人员很难抽出系统化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自学,而博物馆方面提供的培训、深造机会也十分有限,导致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因为缺乏人才支持而不能得到高质量开展。
(三)文物收藏与保护中资金投入不足
文物收藏与保护中的预防性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除了对博物馆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外,在博物馆温湿度环境、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也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术等资源。因此,博物馆实际投入的资金决定了预防性保护工作开展的成效。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博物馆由于事业单位的属性限制,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自身可支配的资金偏少,真正分配到文物预防性保护上的资金屈指可数。这样一来,博物馆工作人员因为资金匮乏得不到定期培训,博物馆内部环境因为资金问题不能得到标准化处理,这些都会影响预防性保护的开展效果。
三、预防性保护对文物收藏和保护的重要意义
随著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预防性保护这一概念逐渐丰富,涵盖了宏观决策、制度建设、日常操作等方方面面。文物是历史的现时延续,也是文化的有机构成,历来备受国家和广大民众的关注,尤其是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今天,文物收藏与保护工作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十九报告对此有了进一步要求,“重视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对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重视起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国家文物局将积极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模式,加强文物的修复和预防性保护,推动文物保护实现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关键性转变,以提高文物保护工作实效性,确保文物安全。可以说,自该规划出台后对珍贵文物实施预防性保护已经成为博物馆开展文物收藏与保护,需要首先考虑的工作。
四、文物收藏和保护中预防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作为一种事前保护策略,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需要借助于以往的工作经验,提前采取保护措施预防各种可能发生的危害因素。为了取得比较理想的预防效果,就需要博物馆方面在制定预防性保护方案的过程中遵循科学性原则。例如,首选要分析文物自身的材质、形成的年代等,在此基础上由专业人员提出预防性保护建议,或是制定更加完善的预防性保护方案。科学性原则有助于提高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成效,是该项工作的基础。
(二)预见性原则
博物馆文物管理的核心要求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避免文物受损等问题,实现文物收藏与保护价值的最大化。基于预见性原则的文物收藏与保护工作,一方面要求博物馆结合以往工作经验、管理方式,同时不断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预防各类突发问题的能力,实现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于预防性工作中的具体部署和统筹安排也要尽可能的体现出前瞻性,并且要结合博物馆各类文物藏品的价值、特点等,确定防护工作扎实开展。
(三)经济性原则
从单位性质来看,博物馆属于事业单位序列,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虽然自身也有一定的门票收入补贴,但是相比于博物馆投入到文物收藏、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显然是不值一提的。因此,博物馆方面开展预防性保护还要遵循经济性原则,追求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高性价比,以更低的经费支出追求更加理想的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效果。除此之外,随着近年来公民监督意识的增强,对事业单位财政监督也更加严格。从这一方面来看,博物馆实施预防性保护也有利于优化资金配置,更好地发挥其公共服务智能。
五、做好文物收藏和保护中预防性保护的建议
(一)加强馆内环境管理,预防环境问题导致的文物破坏
(1)温湿度控制。博物馆方面可以通过安装中央空调、干燥器等设备的方式,实现对馆内温度、湿度的调节,以便于将温湿度控制在最佳范围,避免因为环境因素变化影响文物的保存效果。(2)气体净化处理。博物馆应当定期做好通风,对展柜内部要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净化处理。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博物馆应当远离工厂等污染较重的企业。(3)光辐射控制。使用自动控制灯光系统,当有游客、观众接近展览品时灯光自动调节为正常亮度;当没有游客时,自动将灯光减弱或熄灭。(4)有害生物的预防。保证馆内环境的干燥、清洁,可以有效预防害虫、细菌。此外,还可以采取消毒等措施,也能够达到较好的预防性保护效果。
(二)博物馆全体人员要强化文物预防性保护意识
以往,很多博物馆在文物管理上虽然采取了多样化、综合化的管理措施,但是多数情况是对存在问题的文物进行处理,管理上存在滞后性。例如,一些拓本、字画等纸质文物,一旦出现了开裂、烟熏、褪色、分层等问题,即便是后期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这些文物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对于此类文物要重点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从源头上延缓文物老化时间,降低文物遭受破坏的概率。基于此,博物馆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工作人员都要树立起“预防优先”的保护理念,通过完善预防性保护制度、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切实推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规范化和高效化开展。
(三)建立配套的文物预防性保护信息交流平台
博物馆文物种类多样,且不同材质、不同年代的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技术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更好地发挥预防性保护的工作作用,同时为了减轻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压力,还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省内或国内建立起统一的文物预防性保护信息交流平台。这样一来,博物馆就可以将自身的文物预防性保护经验在平台上分享,为其他博物馆文物收藏与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此外,在该平台上,各博物馆之间还可以进行行业相关知识的交流,如关于特殊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问题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讨论,以便于群策群力,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
(四)重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
在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要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确保相关的规章制度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针对现阶段部分中小规模博物馆存在的专职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综合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博物馆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培训工作。具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技术性培训,掌握文物收藏和保护的相关技术,避免因为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导致博物馆文物受损;其二,兼顾职业素养培训,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識,树立敬业精神,这样才能从细节上提升预防性保护的工作成效。
(五)制定文物应急预案,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影响
文物收藏和保护过程中即便是博物馆采取了周全的措施,但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或意外因素的影响,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除了要做好常规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外,还要求博物馆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尽快制定相应的文物应急预案,例如针对地震、爆炸、火灾、盗窃等。同时,还要通过开展模拟演练的方式,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应急预案的操作方法,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此外,考虑到博物馆文物的珍贵价值,还可以协调消防部门、公安部门等形成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应急预案在预防性保护中的作用。
六、结语
文物不可复制和再生,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价值,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十分复杂、烦琐和重要,而作为重中之重的预防性保护更需要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以严谨的态度,坚持以科学规范的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操作。积极开发完善文物预防保护技术,最大限度地延缓或降低环境因素对文物的破坏,这是做好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琳.博物馆壁画预防性保护及智能化展示技术应用研究——以河南博物院藏《四神云气图》壁画为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8(1):56-62.
[2]刘强.浅谈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以辽源市博物馆为例[J].北方文学,2017(27):222-223.
[3]赵国兴.鄂尔多斯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调查和预防性保护的几点建议[J].文物世界,2017(3):72-74.
[4]张志辉.文物考古之文物保护与管理分析[J].东方教育,2015(9).
[5]齐泽垚.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马萧林到周口市文物考古所调研[J].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2015.
作者简介:密淑飞(1984-),女,山东临沂人,本科,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