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窑洞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多种。石头窑洞作为一种独特的居住空间形式,它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需要继续传承下去。石头窑洞是在土窑洞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利用拱券结构,石头交错垒叠而成,精湛的技艺堪称建筑设计的典范。时过境迁,如何做好石头窑洞的修缮与保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窑洞住宅的修缮成为提高与改善民居生活的一项重大举措。
【关键词】民居住宅设计;石头窑洞的修缮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一、窑洞的独特之处
窑洞,被称作世界上最宜居的民居建筑。人类的祖先最早的居所是自然洞穴,以抗风雨,御寒暑。到了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石刀等简单工具在土崖上挖掘成窑洞,铺上软草,用树枝遮挡洞口,成为舒适的居息处,且又能较好地防备猛兽的侵扰。到了先秦时代,石窑才逐渐出现,但石窑是达官贵族、豪门富商才有能力修建的,一般人仍以土窑洞为居所。
山西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人心灵深处的份量和生命力。生命源于“洞穴”,人类天生就有一种洞穴情结。世界上没有那种居所能够像窑洞一样给人以最大的温馨感,最大的舒适感,最大的安全感。
窑洞形制基本可分为土窑、接口窑、石窑几种,土窑在人工洞穴上发展而来,属窑洞的初级型。
人们选择一向阳的胶土崖,用镢头刨齐崖面,开个竖长方形口子,称窑口,挖进一两米后,向顶部及左右拓展,修成拱形洞。窑口安装简易方形小门;窑内用麦鱼、黄土和抹平;用石板、黄土垒灶盘炕,即可居住。这种窑在古代是贫富人家共同的居所模式。石窑出现后,土窑仍是贫民安身立命的居息之地。这种窑采光不好,空气流通差。接口窑,是为了加固土窑窑面和窑口,防止雨水冲刷和塌陷发展而来的一种模式。在土窑的基础上,将窑口扩大成拱形,按窑口拱大小加砌3—5尺进深的石拱窑面,也叫挂面子。做圆门窗即成。接口所用石料为不规则石片、石块,以插花墙、平垒做成,后用泥抹窑面,叫泥糊马面窑。用规则长方石料接口,窑面不泥,根据石料凿打形式分锤子活、出面子活。接口窑外表像石窑,内则仍是土窑,比土窑坚固了,光线增强了。泥糊马面接口窑,在过去是中等生活水平农户的居所;现在人们修窑无论接口还是石窑都成出面子活了。石窑靠坡或平地上都可修建,用石块、灰沙垒砌而成;窑面子石用皮条或细錾凿成,垒面石讲究缝隙的横平坚直,错缝有章可循。窑内用黄土细泥或白灰粉刷。窑顶加砌花墙,窑沿加穿廊挑石。窑口安装新门亮窗,小窗安玻璃,增加了窑内的光亮度。
说到独特之处,居住在石头窑洞中最大的感触是夏天凉爽,避暑胜地。石头窑洞的主要材料是大小一致的河石,人们大都从河岸边采石头,捡到大小合适的河石,累积到一块,搬运回家,由石匠师傅和工匠一起完成,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很难想到石头是如何组合与铆接到一起的,而不会脱落,这是一种匠人的智慧,包括窑口多宽多高,窑洞深度多少合适,都要有严格的计算与数据的衡量。窑洞的形状呈拱券结构,最大的力度支撑点在墙壁,交织的石头沿着拱券的模型严丝合缝地连接到一起,顶部用砖砌平,留有出水口。对于雨水的出水口一般会留在两个窑洞之间的照壁上方,出水口由石头凹槽做成。窑口收边的部分用石灰泥勾缝,起到美观的作用。最后安装木头结构的窗框,糊窗纸,以及窗花作为装饰。窗台由石头堆砌而成,约1.2米高,窗台上面约有50厘米或者1.5米高的玻璃窗户,紧贴着窗户的便是用石板砌的炕,连接着灶台。这样的形式便是石头窑洞的基本结构。由于全部采用石头制作而成,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隔热,因此,夏天最为凉爽。图为石头窑洞的立面。
二、窑洞住宅的情感归宿
历史渊源自有史料记载以来,“穴”即是人类最原始的居住建筑,窑洞可以称为一种诗意的栖居,被称作世界上最宜居的民居建筑。生命源于“洞穴”,人类天生就有一种洞穴情结,世界上没有那种居所能够像洞穴一样给人以最大的温馨感,最大的舒适感,最大的安全感。窑洞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使我们能够走进大地母亲的怀抱。借此让我们进入她的精神世界的深处,让漫漫人生旅途继续得到孕育补养。石头窑洞利用大自然的取材,石头砌成,利用石头窑洞组成石头院落,石头院落组成居住区块,利用石头这种大自然的肌肤,形成天人合一的次序感和情味实足的大格局。
这种讲究是在同大自然的接触、相处、亲近的漫长过程里,人们感悟大自然的体温、血脉、性情和那些无踪无形的神秘力量积累的经验。实际是人体小环境与自然大环境的主动融合,是人们用源自大自然的石头和黄土为自己精心建造的居所窑洞,顺应自然规律,合乎自然的法则,和谐、安稳、恰当地安顿在大自然的一个运行部位上。
家乡的老宅便是石窑洞,门前潺潺的小溪,窑洞门前的小院,是儿时打闹的玩乐场地,这样自由与自然接近的场景,是宜居的好地方。在窑洞里,早晨阳光透过纸窗户洒在屋内,是惬意,是温和。窑洞里最温暖的是炕,人们围坐闲聊,摆一张炕桌,是聚友的热闹地方,逢年过节,人们重新粘贴窗花,糊窗户,预示着一年新的开始。炕围漆画取材來自一些经典的故事,或是花草图案,精工细作,既是装饰也是一种文化习俗的传承。
三、窑洞的修缮设计
敬畏自然,崇尚鬼神的人们认为,窑洞在物质层面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在精神层面则是人神共同生活的空间。这个空间与安放所处的山体,与山体相连的山脉沟壑以及生长其上的树木花草,还有那叮咚泉水、潺潺小溪和滚滚河流,共构成一个和谐的宇宙大空间。鉴于民间时空观念里人神共存的多维度空间,因此,在修建窑洞时会统筹兼顾,将神灵的殿堂、人的居所,依照尊卑恰到好处地进行设计、修建。
在这个大格局中人们世世代代与大自然相敬如宾,人之间和睦相处,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繁衍生息,用顽强和坚忍不拔高唱着生命的赞歌。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石窑洞在历经岁月之后,石头之外的泥坯开始脱落,在新时代的生活中,危房改造为这一传统的民居迎来了新生机。旧日的泥土墙壁铲除,重新以混凝土加以固定,再进行刮腻子,白色的墙面使窑洞焕然一新。旧日的木质窗框换以铝合金通体玻璃窗框,这样原先石窑洞灰暗的视线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对于窑洞内部空间的修缮,还应当更多的保有其民俗的浓浓的乡土气息。炕围的漆画不应以现代的墙纸替换。窗户的窗花装饰更是一种民间艺术的流传,不应以通体的玻璃替代。在修缮中,空间的重新划分与利用是一个核心。怎样在一个通体的空间中,使会窑的区域、居住休息的区域、就餐的区域、烹饪的区域能兼容又有各自独立性,在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如何让石窑洞民居获得良好的重生,即保有它原始的纯净,又便于人们现代的生活,这是修缮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窑洞住宅是一种最为接近自然,最为宜居的方式。在岁月的进程中,如何修缮旧的老建筑,我们既要敬畏自然,在石头窑洞内部空间的修缮中,窑洞在物质层面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在精神层面则是人神共同生活的空间。这个空间与所处的山体、与山体相连的山脉沟壑以及生长其上的树木花草,还有那叮咚泉水、潺潺小溪和滚滚河流,共构成一个和谐的宇宙大空间。另外,我们要保有窑洞特有的民俗气息与情感归宿。真正做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窑洞住宅的修缮成为提高与改善民居生活,同时延续好民居文脉的一项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1]李秋香,罗德胤,贾珺.北方民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李玉祥,马丽华.老房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3]郑朝灿,张献梅.中外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郭彩芹(1991-),女,汉族,山西太原市人,助教,研究方向:设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