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9-10-21 08:10秦安悦韩晋仙
科学与财富 2019年8期
关键词:区域差异居民收入山西省

秦安悦 韩晋仙

摘  要:本文通过对2006年至2017年山西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虽逐年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逐年扩大,说明山西省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长期以往将严重影响着山西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山西今后需要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引进人才建设新农村,因地制宜探索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农村收入,才能不断缩小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推动山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山西省;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影响因素

收入是衡量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城乡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巨大差异必然制约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1]。目前,山西省城镇和农村在收入水平上呈现一定的差异,但农村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城镇,山西省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以对山西省近10年来城镇和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为指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山西省的城乡收入差异的表现以原因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我国新农村发展的战略要求提出了具体有效的缩小城乡收入差异的建议措施。这对于山西省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从而维持社会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1 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分析

1.1 城乡收入水平持续上升

自“十一五”规划起,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一直维持着持续走高的趋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不断攀升,2006年-2017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了2.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了约3.4倍。

1.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2006年-2017年,山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却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006年城乡收入差值为6846.8元,到2017年城乡收入差值扩大到18334.0元。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异会严重制约山西省城乡经济之间的协调共进,不利于全省经济协调发展。

1.3 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同

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本文分析城乡居民收入结构时采用的数据为2017年。2017年山西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尽相同,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中工资性的收入占比最高,财产性收入的占比最低,但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比农村居民高出10.58%,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比农村居民高出6%。同时,城乡居民在经营性收入和财政性收入的占比相差很大,2017年山西省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占比为8.39%,而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占比为26.19%;城镇居民财政性收入占比为7.52%,而农村居民财政性收入占比仅仅只有1.52%。

1.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地理区域差异

对2006年以及2017年山西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11个地市级别进行分类,在2006年,城乡收入差距在5000-7000元范围左右,而到了2017年,城乡收入差距增长到了15000-19000元范围左右,全省城乡收入差异呈扩大趋势。将11个地级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阶梯分类标识,发现不同地市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存在差异。2006年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从空间看从北到南逐渐减小,北部地区大同市城乡收入差距最为明显,南部及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异较小。2017年山西省地区之间城乡收入差距北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值仍为最大,晋东南地区次之,排名靠后的是中部地区太原市和阳泉市。至今为止,山西省的北部地区仍为城乡收入差异最大的地区,而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城市则主要聚集在山西省的偏南部。

2 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原因

2.1 城乡主要收入来源占比不同

众所周知,粮食买卖是农村居民的主要经营活动,其收成好坏会受天气因素、耕地被占用或者被弃耕不再产粮等因素的影响,而城镇居民大部分供职于事业单位或企业,他们的收入也主要来源于有统一规定的较高的工资薪金;其次,城镇居民普遍都会进行个体投资活动并且人均拥有多套住房,所以在财产性收入方面城镇居民远高于农村居民。以2017年为例,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了17831元,而农村居民的工资收入只有5462元,农村工资性收入不足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三分之一;其次,城镇居民财政性收入更高达农村居民收入的十三倍。

2.2 城乡区域政策差异明显

在城镇中,企业为了提高盈利能力,政府为了推动城市发展,往往会出台诸多政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中最主要的是政策就是提升薪資待遇。但是在农村,居民从事的经营活动,只能获得基本生活需求,并没有可以在基本保障政策之上实施的有效的激励政策。

其次,城镇消费品的定价普遍高于农村的定价水平,除去销售商品的数量因素外,农村销售商品的获利程度从价格上就达不到在城镇销售商品的获利水平,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庞大的人口数量基数,可想而知在城镇营业收入必然远高于在农村的营业收入。

2.3 城乡产品价格“剪刀差”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山西目前还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且城镇主要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就是说城镇主要提供的是加工性产品,而农村主要提供的是基础性产品,长期以来,基础性产品的价格低于加工性产品的价格,直接导致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农村收入低于城镇收入。

2.4 城乡人力资本的差异

在城镇优质资源的吸引下,高等学校毕业生等优秀人才大都争先选择涌入城镇就业,不将农村作为发展备选项,所以城镇经济体中吸收了很多高素质人才,一定程度上他们推进了整个城镇的经济发展,其收入也必然逐步增加。然而,农村产业中的工作者多为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民,其劳作依据基本依赖于祖辈谚语与经验,阻碍了他们发展农村经济的可能,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也迟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虽然,有一部分高校人才都会选择服务于乡村,但终究量小力微,农村的经济发展仍需多方面的再接再厉。

3 缩小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建议

3.1 加大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扶持

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依靠政府职能,加强对农村产业建设的资金投入,搭建并完善农村产业的种植-播种-施肥-收割-销售等完整的服务体系,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为此,山西省政府可以将省内南部地区耕地为试点区域,对这些产粮大区的农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和自动化生产深入教育,让农户更加深入了解如何能使农业生产与销售融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中。针对特色农产品例如苹果、玉米、花椒、麦子、高粱、大豆、谷子等主要农作物,山西政府可以将土地进行专业评估,因地制宜将晋东南地区作为农作物粮食的产出重点地区,西南地区作为优质苹果和适宜粮食的重点种植地区,以忻州、吕梁等地区作为高粱的重点种植区,加强这些地区农作物种植和土地规划的资金精准投入。

3.2 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进行,但是在山西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覆盖范围窄、涉及领域少等问题,山西省应该对农村的预算支出要大大增加,特别是对农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教育等的投入要适当增加[3]。为了使山西农村的基础设施做到涵盖教育、交通、环境、文体等多个方面,政府首先应注重偏关、宁武县以及吕梁山区连片深度贫困县区等贫困县区的交通道路建设以方便城市农村交流互通;要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政府应在傍山的行政村周围依实际情况建立小型垃圾处理厂,取代村落居民填山,填沟壑等垃圾处理方式。山西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特别针对各个贫困县要做到每个村庄都要覆盖,规划方圆范围内都要建设完整的基础设施。

3.3 引进人才建设新农村

农村的革新建设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还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的稳健人才,帮助完善农村产业升级。山西省农村要引进人才必须建立完善的工资福利待遇政策保障,并且农村的工资水平,和医疗保障、居住保障水平要有很明显的提高,并且略高于或者与其他发展较好的省份农村收入水平持平,要将外出求学的农村学子招回家乡,支持山西省新农村和贫困县的建设。

3.4 加强农村教育投入

加大农村教育与培训支持力度,一方面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与工作技能,

猜你喜欢
区域差异居民收入山西省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
基于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中国区域差异综合指数的构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