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瑾
摘要:目的:探讨对高血压患者采用替米沙坦、非洛地平缓释片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高血压患者6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研究组在非洛地平缓释片的基础上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34%,与对照组的73.33%有高度差异性;研究组治疗后的SBP、D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采用替米沙坦、非洛地平缓释片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替米沙坦;非洛地平缓释片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是目前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2]。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功能的损害。因此,在临床中对于高血压患者,必须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合理降低及控制其血压水平。替米沙坦、非洛地平缓释片都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为了分析两种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我院对60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高血压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的诊断标准。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40~60岁,平均年龄为(43±1.48)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39~61岁,平均为(42.45±1.32)岁。排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继发性高血压等患者。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对比。
1.2方法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停用一切降压药物1w,停药期间服用安慰剂。对照组单纯非洛地平缓释片(阿斯利康公司生产)治疗,5mg/d。疗程为60d。研究组在非洛地平缓释片,2.5mg/d的基础上联合替米沙坦(浙江金立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33010)40mg/d。治疗30d后,当患者舒张压低于90mmHg时,可加用替米沙坦80mg/d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变化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
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①显效:血压≤130/80mmHg或SBP、DBP血压降低分别下降20mmHg;②有效:血压≤140/90mmHg或SBP、DBP血压降低分别下降10~19mmHg;③无效:高血压无改善。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62%,与对照组的73.33%有高度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血压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治疗后的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为全身性疾病,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认为与环境、遗产等因素有关[1]。理想的降压药物应能在24h内平稳降压,降低整体血压水平,有效保护靶器官功能。由于高血压是多重机制产生的疾病,而降压药物往往是单机制发挥降压效果,因此在降压过程中许多患者使用单药物不足以将血压完全控制到理想水平,因此需要联合用药。JNC7(美国最新高血压治疗指南)指出联合治疗可以作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起始治疗。[2]非洛地平缓释片为长效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半衰期为25h,降压作用持久而平稳。替米沙坦是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该药物与Ⅱ型受体(AT1)之间有着较高的亲和性,可选择性与AT1进行结合,且能有效进行血管紧张素Ⅱ的抑制,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低血醛固酮水平,对于血管紧张素Ⅱ的水钠潴留及促进血管收缩作用还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從而起到良好的降低效果。而且替米沙坦还能通过对血栓烷A2信号转导的干扰,以对血小板的活化进行有效抑制,还能有效实现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的激活,促使受体γ被激活,最终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34%,与对照组的73.33%有高度差异性;而且研究组在治疗后的血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非洛地平缓释片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有效降低及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1 [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 ,19 (8) :701 -743 .
[2] Dolan E ,Thijs L ,Li Y ,et a1.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 nessindex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 lar mortality in the Dublin Outcome Study [J] .Hypertension ,2006 ,47 (3) :36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