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元
如何对待你所居住的城镇?希望能像对待长年的老友、年迈的骨肉亲人那样,用温柔的目光来看待它。——西村幸夫.
1.楔子
由于历史因素日本的经济发展进程从现代城市化的方面来看要早于中国,因此,日本社会内部的反省力量也更早的开始了关于构建特色社区,保留乡土文化的运动,这也是本书所主要关注的内容。
2.问题的提出:聚落或街景之所以吸引人,常常是由于建筑群所具备的一种统一感,其中又会因为人的不同,而有细腻的变化,还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群体之有机成长,是人们在“动态”的时间和“静态”的大地中,为生存而付出之努力,以住居形式所展现出来的可持续生命
书中的案例便是对“社区营造”的成功实践。何为“社区营造”?即“再次确立以历史、文化、自然为主轴之生活方式……日本许多发自内心、重新思考生活方式的人们就这样展开各种活动,使自己和周遭的人生活得更好。”这是书中有关社区营造的解释,而通览全书之后,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加通俗简单的说法来描绘这个概念——让家乡变为它本该拥有的样子。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我们要发掘实施社区改造独有的文化内涵、自然特色以及历史风貌,让社区可以表现出其独特的个眭。另一方面,便是“本该”而不是“本来”,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尽管我们承认偶尔会有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把过往弄得复杂难懂,也会有曲折反复的事件把历史搞得暧昧不清,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总归是一直向前进步的。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常会落入窠臼,深陷于对“过去”的执念之中。我们总是有一种想要“原汁原味”,喜欢典型的古典形象。可是,在本书17个案例之中,你很难发现会有一件事情会是这样发展成功的。道理也很简单,当我们执着于“过去”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表演,就好像在给小朋友讲解职业的时候,医生总是一身白衣,士兵总是一身戎装,这样的意象或许易于人们理解,可是当它被引入到生活中来时,就大不相同了;这样的做法会带着一身死气沉沉把所有人“拒之门外”。我们不是表演,而是在生活,既然是生活,就没有那样明晰的楚河汉界,医生也可以穿休闲装,士兵也不总是扛着枪。这里发掘的概念、设计还有理念固然大多仍旧源于人们口耳相传或是书中记载的陈年往事,当然也包括周遭环境所给予的自然风貌,可是,当我们把这些东西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其效果就非比寻常了。例如,书中有一幕:在津川町有着“狐狸娶亲”的传说,当地人便由此举办征选当年新人扮演狐狸夫妇的活动。在这之中,传统文化的历史元素与当代生活的娱乐元素相互交融,进发出了崭新而耀眼的创意之火。
3.实践的开始:发现,发现,再发现
这些历史、文化与自然的元素由谁来发现又由谁来开发呢?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日本在此与西欧不同的独道的做法:发动社会与人民的力量。书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个社区营造的点子或是专家学者提出的,或是政府历史宣传赋予的,或是一些居民包括妇女儿童自发提出来的,而最后一种显得格外特别,却是实践中最为普遍,其价值也往往最高,其核心概念最为切中要害的方法。“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对家乡满怀深情的民众一经启蒙,获得了发现美的眼睛,他们的创造力与行动力便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可以说,这样的“点睛之笔”就已经让看起来艰难无比的“社区营造”成功了一大半。而这点睛之笔又从何而来呢?那就是,发现,发现,再发现。这句话就是要人们发现地方的潜在资源、发现人的潜在能力、再发现心之所需。这句话浓缩了这本书对于社区营造在理念设计部分的精髓。前两个发现,分别对应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发现,与物质文化层面的发现,这二者相辅相成,先提出任何一个都是可以的,但是,必须要做的是要在提出一个后迅速的转而寻找另一个,并在此基础之上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个社区的概念。举例来说,书中所列举的关于岛根县大田市的案例之中,当地的改造就从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银矿山开始,显然,这样的实体包括后来的街屋的改造都是对物质文化实体的改造利用的体现,但這里的人们并没有把思想局限于把这里单纯地开发成一个景点,而是挖掘其内在的文化意涵,这些街屋与矿山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一种村落规划,它同时也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理念,也正是这些精神层面的文化与前面物质层面文化的融合,才形成了一个“活着的社区”,人们到这里不仅仅能够听见、看见,更能够感受到这里人们的生活,他们的快乐,他们的烦恼,都展现在游览之人的眼前。可是,再多的结合,过去的事情也终究是过去的事情,在人们着手“社区营造”的时候,特别是开始阶段,总归会有一种寂寞,一种孤单,这是由于我们已经远离故土太久,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不能完全掌握历史上的种种文化,而极少数人掌握的时候,又不能独自来保证自己实行的方法便是这种文化随着时代发展的样貌。于是,我们便需要再发现,发现超越了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文化的最最本质的东西——心之所需。书中的心之所需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或概念,就好像人为什么要活着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答案甚至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求解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人类学层次的观点:意识形态的差别其实归根到底是分类标准的差别,即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态度。
当我们真正的深入到一个社区的历史与生活之中,我们自然能感受到这种“心之所需”在人们之间的传递——个社区中的居民所共同具有的一种共通的情感,这既是一个社区真正的灵魂所在,也正是“社区营造”所要保护的终极目标。
4.结语
“社区营造”表面上型塑的是建筑、是文化、是历史的呈现方式、是人的生活空间,反过来它也是对人自身的型塑。现代社会的发展让我们变得愈发一致,愈发失去原本的活力,这既是我们寻求不同的原因,也是我们进行“社区营造”的原因。对于“世界大同”的恐惧,对于自由幸福的家乡生活的向往共同构筑了这场“重建魅力故乡”的社会运动,而“社区营造”则是我们参与这场运动的一种已经被证明十分有效的方法。在我们实行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又被从过程中学习到的关于家乡的历史、家乡的文化所感染,所改变,变得愈发贴近家乡。于是,在我们“重建家乡”的进程中,新的家乡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