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化农村养老体系:一个文献综述

2019-10-21 22:14秦磊
锦绣·上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时间银行多元化

秦磊

关键词:多元化;农村养老模式;农村互助养老;时间银行

一、研究成果“形式上的考察”

(一)数据分析

本文借助《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分别以“农村养老模式”、“农村互助养老”和“时间银行”为检索主题,将文献类别设置为“基础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Ⅱ辑”以及“经济与管理科学”,来源类别设置为“全部期刊”进行检索和统计,时间范围限定在1999年至今,结果如下表1-3所示:

分析上表可以看出,当检索词为“农村养老模式”时,如表1,从2005年开始,研究者年度发文量就已经超过了50篇,并且在之后的十二年内,发文量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这些数据表明,从2005年开始,研究者开始逐渐重视对各种养老模式的分析研究,包括家庭养老(约475篇),机构养老(约82篇),居家养老(约100篇),以及创新模式——互助养老模式(约111篇)等,如何选择最佳的养老模式,建立可靠的农村养老体系,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热度不减的话题。

如表2,直至2018年,《中国知网》平台上与“农村互助养老”相关的年度最高发文量也未超过50篇,可见,目前学术界对“互助养老”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熟,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二)趋势分析

利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分别对不同检索词得出的各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总体趋势图,可知:

近十五年来,我国专家学者们对“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热情逐年高涨。但国内学术界对“农村互助养老”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到了2011年,我国学术界研究者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度开始逐年递增,“农村互助养老”也逐渐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思路。相应地,与“时间银行”相关的论文数量的增长态势不容忽视。

通过“形式上的考察”,可以发现与多元化农村养老密切相关的主题“农村养老模式”一直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多元化乡村养老的新血液——“农村互助养老”、“时间银行”也成为了中国农村养老研究的创新视角,逐渐激起了专家学者的研究热情,因此,新的多元化乡村养老体系具有较大的学术探讨空间。

二、研究成果“内容上的考察”

本文在对研究内容进行考察时,主要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选择来源于核心期刊或CSSCI并有较高的“被引用率”或其作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期刊论文,对相关主题的内容进行阅读和归类整理。

(一)养老方案研究的历史变迁

笔者依据养老主体的一元到多元的发展趋势,将国内对农村养老解决方案的研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的养老方案研究。家庭养老的历史传统主流地位得到学界的公认,但其功能却在不断弱化,逐渐无法满足农民养老的需求。于是学者们展开了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改良研究。例如:叶乃滋(1992)认为,增强家庭养老承受力,必须树立“孝道”观念。这一阶段的研究并不试图改变家庭养老养老主体单一的不足。

过渡期的养老方案研究。穆光宗(2000)区分了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他将居家定义为与机构相对的、家庭、社会养老模式皆可采用的形式。刘长茂和叶明德(1994)将养老模式分为集中养老和分散养老;穆光宗(1998)主张养老三模式:家庭、社会、自我养老。部分学者尝试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体系。钱敏和叶文振(2006)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构建了一种使各方有效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多元化养老模式体系。张志雄和孙建娥(2015)提倡建立自助、他助、互助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资源供给格局。赵宁(2018)基于社会资本视角,发掘互助的重大作用。

后期的养老方案研究。学术界对于养老必然走向社会养老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对社会养老的理解往往大相径庭。一种观点以养老的经济来源为划分标准,俞贺楠、王敏等(2011)认为社会养老是以退休金及相关养老补贴为经济支撑的。另一种观点则以养老支持力作为划分标准。林宝(2010)认为,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养老即社会养老。

(二)横向主题分类

1.“农村养老模式”相关研究

(1)关于各种养老模式的规范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养老模式的规范化研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居家和互助究竟是否应当作为具体的模式。

关于居家养老的争论。张文范(1998)将居家养老归纳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的总称,他认为居家养老并不是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等并列的具体养老模式。阎安(2007)则将社区居家养老并列作为中国的三种主要养老方式之一。

关于互助养老的争论。一些学者将互助作为一种独立的养老模式。张云英和张紫薇(2017)将互助养老定义为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一种养老模式。刘欣(2017)按照互助养老主导者的不同,将互助养老这种模式分为政府、社会自组织、家庭主导的三种类型。另一种观点是将互助作为一种元素,融入到現存的几种主要养老模式中。刘妮娜(2017)提出了“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的概念,重点分析了互助型机构养老及互助型社区居家养老,她将互助作为一种要素。

(2)关于农民对“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农民养老意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种或几种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的剖析。李建新等人(2004)以养老主体一子女、自己(配偶)、政府(集体)为测量标准。而陈建兰(2010)则倾向于以养老地点为标准,将其操作化为子女共同居住或入住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的意愿。沈苏燕(2009)将影响农民养老意愿的因素分为个人和家庭特征两大类。郝金磊(2014)发现除了家庭和个人特征变量,农民社区特征以及农民行为态度变量也对农民选择养老模式产生了影响。聂爱霞(2015)等人在沈苏燕的基础上,又将经济特征加入到影响因素当中。

2.关于以不同“农村养老模式”为组分的多元化养老研究

学术界对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模式大致有两种解读。

一种观点认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不能适应农村养老的需求,家庭养老模式必将被一种或几种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取代。于景元(1992)等人就提出虽然在当时以家养老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未来中国农村养老将以不完全和完全自养为主。

另一种观点主张家庭养老将与其他各种养老模式结合,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体系。方飞(1994)坚持将单一的家庭养老逐步转变为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四结合”的养老模式。金华宝(2014)提出“居住在中心+供养在家庭+生活在社区+照顾在彼此”的部分社会化家庭养老方式。赵宁(2018)则从丰富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提倡构建多元化养老体系。

三、研究述评与借鉴

从形式考察结果来看,30年来,学术界对农村养老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多元化养老体系构建尚未完成。近年来兴起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为突破农村养老困境提供了新思路。从内容上看,在对农民养老意愿的调查研究中,学者们已经发现了农民养老需求是多元的、复杂的,并且也意识到必须对单一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进行改进和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受中国现实国情的制约,政界和学界颇为推崇“9073”养老模式,其中90%的老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的老人由社区养老,3%的老人选择其他养老方式。从文献梳理和改革可以看出,构建多元化农村养老体系,必须仍然将家庭养老高居顶端,将互助养老与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共同作为家庭养老的三大支柱,才能既满足所有老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又提供针对性的养老服务。

猜你喜欢
时间银行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
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
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调查报告
山东推出“时间银行”应对老龄社会
在瑞士,“时间银行”能“养老”
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瑞士的“时间银行”养老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