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下大学生陷入网络诈骗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19-10-21 19:42刘瑞曹宁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网络诈骗信息不对称高校大学生

刘瑞 曹宁

摘 要: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信息大爆炸与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大学生被诈骗的事情屡屡发生。本文以上海临港大学城五所高校为调查对象,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信息不对称下高校大学生陷入诈骗陷阱的成因,并针对性提出防诈骗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诈骗对策;实证分析

中圖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后,信息经济发展兴起。但在市场中,由于各类型的人员对同类信息掌握的差异性,信息不对称这一现象产生。学者们【1】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为犯罪分子进行网络诈骗提供了环境和土壤。

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基于上海临港大学城五所高校的大学生的168份调研数据运用了SPSS软件对高校大学生陷入网络诈骗的成因进行了回归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信息不对称下防范高校大学生诈骗的措施,以期能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提供有益的参考建议。

2.高校大学生陷入网络诈骗案件的特点

2.1诈骗目标具体

在诈骗犯罪中,诈骗分子会事先收集有关被骗大学生的详细信息,以保证对受害人有一定了解,并对于案件发展具有一定控制。然后,在犯罪过程中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进行有预谋的行为,结合事先收集好的信息和排练好的话术,让受害人信以为真,难逃陷阱。

2.2诈骗流程紧迫

在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诈骗的过程中,时效性是诈骗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在诈骗过程中的诈骗信息在传递给诈骗对象时发生了滞缓,这就很有可能会造成诈骗对象有时间思考或求证。而能否在规划时间里,利用其的急迫心理和信息不对称性实施诈骗,是诈骗中紧要的一步。

2.3诈骗成本低廉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时候实施网络诈骗的只需要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再加上技术的利用,就能夺取别人的私密信息,进行精准诈骗。而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范围广则特点使犯罪者进行诈骗时如虎添翼。诈骗信息随处可见,令人难逃陷阱。

3高校大学生被网络诈骗的成因分析

3.1样本与数据搜集

为了掌握在校大学生对信息不对称网络诈骗关系的了解,本文以上海临港大学城五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项目组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0份,剔除掉填写不完整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为84%。

3.2数据分析与结果

本文基于调查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对样本数据分析,本文可以获得以下统计模型。

y=0.403x1+0.190x2+0.276x3

从模型中可知,造成大学生被诈骗的成因有三大类,其中X1代表的是自身原因,该因子对诈骗影响的系数为0.403。X2代表的是社会,该因子对诈骗影响的系数为0.190。X3代表的是社会原因,该因子对诈骗影响的系数为0.276。按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排序为:|β2|<|β3|<|β1|,可见,在三个变量中,自身原因是预测被诈骗结果的最重要变量,学校次之,社会原因是影响最小的变量。

a.因变量:诈骗结果

3.3高校大学生个人原因

首先是安全意识较差,在大部分大学生心中,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差,从而掉以轻心,全然不知危险就在自己身边。其次是认知单纯,分辨能力差。据调查,息事宁人和默默忍受是1\3以上的大学生在遭受诈骗后反应。很大部分以为网络诈骗仅仅只是针对个人,忘记的对集体和社会的危害性。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一大原因。因为他们还未全面接触社会,没有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若虚荣心,功利心作祟,往往难逃诱惑。

3.4学校和社会等外部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诈骗犯罪的广泛现象,任何关于网络的诈骗犯罪都绝对有着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在诈骗实施双方之间,犯罪人是处于理智的那一方,他知道如何使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用适当的工具、方式把信息传达给受害者,然后对受害者进行特定的调查和筛选。但这对于诈骗对象来说是不知情的。所以,自诈骗行为开始,受害人与犯罪人就是信息不对称的。然而诈骗犯罪的过程就是零和博弈的过程,犯罪的互动,就是一场简单的博弈,受害人处于被动。由于犯罪者先拥有一定量的信息并且极力掩盖信息,加大受害者收集信息的难度,加上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等因素,致使了行骗过程中诈骗双方在博弈过程中处于不对称的状态,从而犯罪者成功实施诈骗行为的概率更大,成果更易产生。

4防范高校大学生陷入网络诈骗的对策

4.1个人层面:提高安全意识,防止信息外泄

被骗对象作为被动的一方,首先应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安全意识。遭受诈骗后要大胆揭露,给诈骗对象产生约束作用。同时也应提高自身收集信息和保护自身信息的能力,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收集体系,及时、全面地获取并利用所掌握的信息,缩小信息劣势,不被情绪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冷静分析,全面思考。

4.2学校层面:加强安全教育,开展相关活动

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应该帮助在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学生对于防诈骗方面知识教育。例如在校园中开展“防诈骗周”、“防诈骗讲座”等活动,使同学们认清网络诈骗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时识别诈骗犯罪技巧。对被诈骗学生的增强心理疏导,引导其更快的从困境中走出来,总结经验教训,减少下一次落入陷阱的可能性。

4.3社会层面:健全法制,从严处理

司法在预防和惩罚诈骗犯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源头出发,应该健全自身的法制来维护诈骗对象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诈骗行为。而官方宣传平台应准确及时的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犯罪诈骗的相关信息,减少公众对于诈骗信息的陌生性和降低民众在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平.网络诈骗犯罪及其遏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9(25):195-199.

[2]郭晓莹.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诈骗预防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8):119-120.

[3]徐欣怡.思政教育视域下高校网络诈骗防范研究——基于东华大学2016—2018年的案例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2):139-144.

[4]吕昌民,张雪萍,周娜.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类型及防控对策研究——以山东省安保协会泰安片区17所高校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9(05):40-42.

[5]张婷凯.高职院校网络诈骗的防范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247.

基金项目:

2018年上海高校教师培养计划(A1-0217-19-001-14);上海电机学院教研教改项目(A1-0288-19-027-078);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B1-0224-19-004-094)

作者简介:曹宁(1982—),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治理与创新管理。

刘瑞(1999.7.6),女,经济金融系大三学生,研究网络治理;通讯作者:刘瑞。

猜你喜欢
网络诈骗信息不对称高校大学生
从徐玉玉案反思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一位大学新生受网络诈骗后的工作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