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和扑救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2019-10-21 10:12王睿
今日消防 2019年1期
关键词:消防员高层建筑

王睿

摘要: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建筑高度不断突破新高,伴随着出现的大量城市综合体,业态复杂、人员密集,给消防队伍灭火救援能力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何有效解决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消防员呼吸保护也是急需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 火灾扑救; 消防员

1   现阶段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功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已突破原有认知,越来越多的人群工作、生活在高层建筑中,给高层建筑日常管理带来了难题,同时新工艺、新材料在没有经过长期实际检验的基础上大量使用,一定程度为高层建筑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风险,而相对滞后的人员安全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更放大了灾难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是部分高层建筑内部管理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一旦形成火灾有迅速蔓延扩大的风险。例如:有的擅自破坏或扩大防火防烟分区,有的擅自改变楼层及房间使用功能,有的使用不符合耐火等级规定的装修装饰材料,有的违规存放大量易燃可燃物品,有的固定消防设施损坏不能及时维修,有的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不懂操作,值班不在位情況依然存在。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就是:火灾形成后极易蔓延扩大,给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带来极为不利的局面,有的灾情甚至超过消防队伍处置能力范围,如:高层建筑外墙保温材料起火后,火势由外向内、由上向下迅速蔓延,打破了以往高层建筑火灾发生发展规律,整栋建筑在短时间内形成全面立体燃烧,消防队伍初期到场力量已无法控制,增援力量又尚在途中。

二是高层建筑使用、管理单位及住户,缺乏用火用电常识,缺乏必要逃生自救能力的情况依然存在,这导致起火原因、起火时间等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与前述建筑本身固有风险叠加后危险程度进一步加大。从而出现起火就极易形成火灾,火灾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扩大,造成建筑内部充满烟火丧失逃生条件;亦或形成火灾时建筑内部尚有逃生条件,但楼内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心存侥幸不愿撤离,想撤离时又不懂自救、不会逃生,错失逃生自救良机,从而造成人员大量伤亡。

三是新工艺、新材料使用带来的不确定风险。一是北方大量高层建筑使用外墙保温材料,但云南此类情况不多见,但仍不能完全排除此类火灾风险;二是多数新建综合性高层建筑为体现建筑艺术效果大量使用玻璃幕墙,基本上此类建筑不可采取建筑外部垂直铺设水带的方法实施灭火,火灾时玻璃幕墙破碎下落对地面人员和装备的造成二次伤害可能远大于火灾本身的危害;三是为缩短高层建筑建设工期和提高建筑的挠度,高层建筑大量使用钢结构,但钢结构涂刷的防火涂料是有有效期限的,一旦超过有效期,此类高层建筑发生火灾耐火极限将很难达到要求可能出现垮塌,这对消防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是一个极为不确定的风险。

2   现阶段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点分析及对策

新时期、新情况下,消防部队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能力与现实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城市消防站点布局与社会经济发展还不相匹配,城市土地寸土寸金,消防站点布局受城市土地规划等条件限制,不能满足《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5分钟内到达消防站辖区边缘的要求。以昆明市为例,主城区二环范围内有4个城市消防站,二环以内建成区面积约为44.648平方千米,平均每个消防站辖区面积约为11:162平方干米,已超过了标准规定的7平方千米的要求。条件成熟时,可借鉴外省发达地区的做法,在老旧城区改造,规划新建高层建筑区内明确消防站点布局要求,不一定完全按《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成一、二级站,可缩小规模利用符合条件的高层建筑层的部分房间作为车库和宿舍,建成消防执勤点,车辆配备2-3辆,人员配备10-15人,不断提高执勤点密度,最终在城市建成区以及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密集区内完成全覆盖。

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建筑高度不断突破新高,伴随着出现的大量城市综合体,业态复杂、人员密集,给消防队伍灭火救援能力带来了极大挑战。昆明市高层建筑已投入使用的数量达到11479栋(以单栋计算),大型综合体8个,已投入使用的高层建筑最高高度达到了297米,高度在50米至100米有3897栋,100米以上的1361栋,150米以上的17栋,200米以上的4栋(均为2014年后投入使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从昆明市消防队伍现阶段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装备配备、作战编成、专业训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装备配备方面

一是主城区城市消防站基本上按《标准》配齐了作战车辆,但针对超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所需的高层供水车、举高车等车辆性能参差不齐,主要问题是:

车辆底牌型号过多,部分老旧品牌的底盘已停产,不利于维护保养;

水泵性能不能满足供高要求,93%的车载水泵额定压力在2.0 MPa以内,79%的车载水泵额定压力在2.0-25MPa之间。若需长时间依靠单泵作战,既要保证供水高度和水枪出口压力(最低0.15Mpa),又要克服水带阻力(最低0.1Mpa),93%的车载水泵性能只能满足扑救普通建筑火灾或建筑高度不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火灾,只有79%的车载水泵可以保证扑救建筑高度100米-150米之间的高层建筑火灾;

普通压缩空气泡沫车出A类泡沫的供液高度能达到230米左右,但到此高度后A类泡沫含水率低,灭火效果不好;

举高车举高高度30米以下的有13辆,大于等于30米,小于等于56米的举高车有23辆,最大举高高度为56米。

二是缺少高层火灾扑救所需的专用供水、通信、个人防护等器材。

绝大多数中队配备的是中、低压水带(耐压1.5-2.5MPa),缺少高压水带(耐压4.0MPa),缺少保护消防车泵的止回阀,缺少高层供水泄压的螺旋式开关分水器,保护水带的墙角保护器、水带接口加固卡箍等器材。其中,部分器材为革新装备,没有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作为生产、使用的依据,一旦使用过程中发生事故,难于保障相关权益。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面临楼内“点对点”对讲机信号被屏蔽,被阻断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架设中继设备的方法解决,但中继设备是否配备到中队,还是由专门的通信保障分队架设,没有相关标准依据进行明确。

如何有效解决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消防员呼吸保护也是急需考虑的问题。现在中队普遍使用的空气呼吸器是9升气瓶,一般情况下,不开展大运动量活动,压力30MPa的气瓶静坐时可保证理论供气时间为90分钟,但根据实测,多名消防员负重20-25千克,登高100米,分別用时10-20分钟、气瓶压力下降12-20Mpa。平均每分钟压力降低1MPa。

高层建筑复杂环境中,消防员与指挥员之间缺乏必要的立体位置感知系统,目前接触到的国内单兵定位装置只能大概显示水平方位和直线距离,不能更直观的提供立体方位和高度参数,而且也存在信号不稳定,偏移量大的可题。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使用直升机和无人机辅助侦察、通信、灭火和救人的问题。直升机由于受到气候、地形地貌和火风压等条件限制,高层火灾扑救很难用于救人和灭火,但可用于高空侦察和通信保障,无人机也存在相同问题,同时无人机如果需要增加载重和长时间留空,必然面临提升动力和增大体积的现实。

建议:按“退一补一”的原则逐步淘汰老旧底盘车辆,新配车辆使用国内外大型厂家的先进成熟底盘。关于高层供水的问题,应到已配高层供水车和有实战案例的地区进行调研,或在有条件时邀请相关厂家提供高层供水车辆到昆明开展实地供水测试,最终确定高层供水车的选型。举高车辆的选型也可按高层供水车的方法开展选型和测试。对于已有国家认证或列入国外标准认证体系的高层供水专用器材要抓紧配备,同时鼓励执勤中队结合实际开展器材装备革新工作,将成熟的装备通过申请专利,与具备资质和能力的厂家对接制定行业标准,统一生产的方式逐步推广使用。

2.2  作战編成方面

一是没有相对权威的作战编成模式,各地消防队伍需要根据人员、装备配备实际和高层建筑的类型和特点,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作战编成。

二是作戰编成的原则性和针对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

三是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行动过程缺乏更为详尽,更加权威的标准依据,目前部局下发的有关文件,有的只能算指导性文件,而2014年出台的《高层建筑火灾扑救行动指南》GA/T1191-2014属于行业标准,但与国外相关规范或标准相比,只属于原则性的规定,不具体,很多重要环节还是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3  训练方面

一是体能训练的方式方法与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多数科目属于基础体能,没有结合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需求和消防员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创新体能训练方法,目前部局、总队已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拟定了一些体能操法,但还需要在不断论证和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将作战行动合理分配体能,体能与个人生理机能、心理素质的结合,体能与作战安全评估等项目逐步融入到训练科目中,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提高消防员职业素养,提高作战行动效能。

二是装备的操作使用方面,要结合作战编成和具体的对象,更有针对性的开展训练。比如,举高车的操作,可以围绕具体某一栋建筑从不同方位、不同楼层设定科目,最终确定该建筑的举高车最佳作业面、第二作业面和最优操作方法,将其固化后,作为预案制定的依据和举高车操作的规程,同时也锻炼和检验了举高车驾驶员的技术水平。同样,针对不同形式的高层建筑,不同的楼层采取不同的供水方法开展训练,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可确定不同楼层的最优供水方法,第二供水方法,并作为预案制定依据。

三是在中队班组、整建制中队训练方面,昆明消防支队要依托基地集中训练的方法组训。此种方法利于管理,也有利于提升中队整体作战能力。

猜你喜欢
消防员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小小消防员 第十集
小小消防员 第九集
小小消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