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
【案例背景】
在上完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之后,我们年级组织学生到森林公园秋游。借此机会,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
【教学案例】
一.记车牌号码
当天,一年级四个班租用了两辆车,我将其中一辆车的车牌抄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记下,然后按照我给的车牌号寻找并乘坐那辆车。
师:同学们请看(指着黑板上的一组数),这是我们将要乘坐的汽车的车牌号,(板书:86096)请大家牢牢记住这个车牌号码,紧接下来,我们一起列队去操场找到并乘坐那辆车。大家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学生列队,来到操场
师:请大家根据老师给你们的车牌号码判断一下,哪辆是我们将要乘坐的车?
学生们认真看着前方两辆车的车牌
生1:老师,老师,我们的车在那!(不出几秒钟,学生很快找到了我们将要乘坐的车)
生2:8-6-0-9-6!我找到了!
……学生们很兴奋……
师:好的,我们按列队前后的顺序上车,准备出发!
二.找出藏在公园里的“数”
到了森林公园,我趁着孩子们围着我休息的时间,组织了活动的第二项-—
师:我看谁能像孙悟空一样有一对火眼金睛,迅速找出藏在森林公园里的“数”!
生1:我找到了“1”,在那边有1个木房子一样的垃圾箱(学生指着不远处的木头垃圾箱)。
生2:我也能找到“1”,那里有1个亭子。
生3:我也找到“1”了,那里有1个大象一样的滑滑梯。
生4:老师!老师!我在你身上找到了“1”,你身上有1块玉佩。
师:(开心的笑着)“嗯!你们找了这么多都是对的,来,掌声鼓励一下吧!”(1-2-3-我真棒!Yeah!)可是,你们只找到数“1”吗?还有其他数,你们发现它们了吗?
生5:前面有4个石凳子,我找到“4”了。
生6:我能找到“5”,你们看,滑滑梯那边有5个小朋友在玩。
生7:现在又上去了1个,5加1等于6,现在是6个小朋友,我找到“6”了。
生8:老师,我找到了“3”,那有3个同学在荡秋千。
生9:老师,那个铁摇篮上坐了8个同学,我找到了数字“8”。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个数
师:刚才我们是在公园里找到了许多我们熟悉的数,接下来,请同学们心中默念一个数,并且用一句话或某个行动来提示其他同学,让大伙猜猜你心里默念的是哪个数。
……学生们思考了片刻……
生1:我心里想的这个一位数比5大,比7小,大家猜得出,我说的是哪个数吗?
生2:(举起了手)我知道是6!(接着响起了掌声)
生3:我心里想的这个数是7减去5的得数……
生x:(许多学生抢答)2!
师:谁可以用某个动作来表达一下你所想到的那个数?如果有需要,可以请其他同学一起帮帮忙。
生4:老师,我来!(该生很卖力的拍起手掌“啪-啪-啪-啪”)大家明白了吗?
生5:你拍了四下,是4,对不对?
生4:你真棒!(对同伴竖起了大拇指)
生6:老师,我需要同学帮忙!
师:当然可以,请吧!
(几个学生站成了一排)生:大家猜猜我想到的是哪个数?
……
四.玩玩翘翘板,比一比多少
为了照顾学生的安全,我不时的在翘翘板旁边守护着,突然两个学生大叫:“老师!老师!我们这边怎么翘上去了就落不下来呀?”我笑了笑,让旁边的同学注意观察:翘翘板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翘起来、落下去都比较轻松。有几个机灵鬼发言了。
生1:“两边的同学要同样多!”
师:怎样才能做到同样多呢?谁能举例说明一下?
生x:比如左边坐两个,右边就也坐两个,2等于2,这样就同样多了。
生2:“如果像刚才左边坐4个,右边只坐2个同学,4比2多,那人少的那一边想落下来就不行。”
生3:“也不一定,如果是朱老师和吴老师坐一边,另一边坐4个同学,翘翘板说不定照样能翘上去又落下来。
师:为什么呀?”
生3:你和吴老师是大人,两个大人和四个小朋友就差不多一样重呀!……
孩子们的想象出乎我的意料,我真为他们能如此聪慧而感到骄傲。
五.站好队列,辨别位置
由于四个班只租用两部车,因而学生只能分两批返回,我们班是103班,需等下一批返校,可是目前我们已列队走出了森林公园,也没什么让孩子打发时间了,于是,我将学生们的两条纵队拆成“6行9列”的队形(除第一行8人以外,其余每行9人)接着——
1、报数:
(1)每行成员从左往右报数;(2)每行成员从右往左报数
2、让学生分别汇报一下自己从左数是排在所在一排的第几,从右数是在第几。
3、听口令。如:第1排同学听口令:左边3个同学蹲下;
第6排同学听口令:右边5个同学把双手举起来。
……侯车的时间在快乐的游戏中很快过去……孩子们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上了車。坐在车上我和孩子们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后记】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
这次数学活动,达到了以下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等内容,巩固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了解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数”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而通过今天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们深切的感触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不正好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生活化相吻合吗?
在这一次数学活动中,大自然成为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大自然变成了孩子们的数学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