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
摘 要:每一个高中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合理的分组,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最优的学习状态,从而铸造高效课堂。而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包含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如何更好地针对学生的情况实现有效分组,也成为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因此,笔者提出基于学生特质的分组形式,从而充分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语文知识的有效讲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科学分组;异质分组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并不单单是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多地是向学生渗透语文综合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因此,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进行语文知识的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如何在合作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分组,成为教师落实合作学习活动价值时必须思考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分组,从而建构灵活的语文课堂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一、异质分组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对应的家庭生活背景和学习的经历,而这些背景和经历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时,会表现出差异性的认知效果,这也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所不可避免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创建异质分组的模式,保持每个小组当中学生之间的不同性,让学生在具有差异水平的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交换,从而以更加宽泛的角度进行文本的阅读,逐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建构。
例如,在向学生教授《烛之武退秦師》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文言文解读能力,践行异质分组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分析不同学生所具备的文言文解读能力。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对学生进行定位和分层,指出每一个学生都在的层级。紧接着,教师以“异质分组”的原则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组员结构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当中既有文言文解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文言文解读能力一般的学生。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围绕《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进行解读,促使学生在相互辅助中,共同实现本篇古文的有效解析。
显而易见,在开展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围绕学生的实际能力,开展异质分组,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之间的差异优势,提升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
二、同质分组
兴趣是让学生产生认知动力的源泉,在向学生教授语文知识时,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尽可能地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索。而问题是语文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多元化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思考,从而让选择思考同一问题的学生自成一组,实现同质分组。
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样化问题的提出,促进同质分组模式的创建。通过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明确让学生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以及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等,是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结合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文章中描写的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呢?”等多个问题,并使用PPT的形式,将所有问题一次性展示给学生。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对于选择同一问题的学生形成一组,并围绕选择的问题,展开自主交流的活动,逐步加深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内容的认知。
不难看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问题的方式,为学生进行同质分组提供路径,从而让具有同一兴趣的学生形成一组,在共同的兴趣驱动下,逐步提升认知语文知识的实效。
三、自由结合
无论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教师都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也因此制约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所以,为了在语文课堂中更好地展现学生自身的价值,教师也应当创建自由结组的形式,让学生基于自身的意愿,完成小组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实现自由、轻松课堂氛围的营造,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默契十足的分组中,有效地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分析。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结组,从而基于形成的小组,共同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法,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态度等,使得学生在发挥集体智慧中,逐步实现本节课的有效学习。然而,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尽管心智上已经稍显成熟,但是,仍旧缺乏自控能力,所以,在学生自主进行结组开展交流活动中,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谈论的话题,从而保障学生的交流内容是围绕本节课展开的,从而提升合作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无论是按照学生的特质,让学生进行分组,还是让学生进行自由结组等,都是现代教育理念下萌生的分组原则,但是,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真正地实现科学地分组,其形式却不仅限于此,因此,在之后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继续探索合作活动中的分组形式,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小组中,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有效认知。
参考文献:
[1]陈其松.浅谈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35.
[2]李欢. “分组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