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芝 刘冠辰 孟凡琪
摘 要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938年来到中国参加抗日革命,1939年因手术感染后逝世,白求恩精神鼓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民。白求恩与中国医科大学的联系却少有人知。文章从白求恩遗嘱、白求恩卫生学校两部分进行介绍。
关键词
白求恩 中国医科大学 遗嘱 卫生学校
Abstract Bethune was a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anada, a great internationalist fighter and a famous thoracic surgeon. He came to China in 1938 to participate in the Anti-Japanese Revolution, but died of surgical infection in 1939. Bethunes spirit has truly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Chinese people.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Bethune's links with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Bethune's will and his working experience at Bethune Health School.
Keyword Bethune;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will; health school
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938年来到中国参加了抗日斗争,1939年因病逝世。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白求恩的名字家喻户晓,可他与中国医科大学的联系却少有人知。
中国医科大学诞生于1931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学校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先后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八路军卫生学校。1940年秋,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提议,中共中央批准,红军卫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2]。播种于井冈山,诞生于瑞金城,锤炼于长征路,成长于延河畔,驰骋于白山黑水,腾飞于辽宁沈阳。学校先后投身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一期期军医从这里走向战场,与人民解放军共同奋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和校训精神,形成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中国医科大学精神,培育了独一无二的“红医精神与红医文化”,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红色医生的摇篮”“新中国的救护先锋”。学校从1931年建校第一期算起,至2019年已经招收104期学生,中国医科大学的师生与白求恩有着不解之缘。
一、白求恩遗嘱中提到的三个人:叶部长、游副部長、江校长
白求恩大夫在给聂司令员的遗嘱中,提到“两个箱子,给叶部长;18种器械,给游副部长;卫生学校的江校长,让他任意挑选两种物品作纪念。”叶部长即叶青山,是延安时期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班学员。游副部长即游胜华,是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第一期学员。江校长即江一真,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第四期学员。
叶青山:延安时期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班学员。他是在毛泽东、朱德亲自指引,1929年参加革命,成为第一位红军医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军队的卫生队医生、卫生队队长、政治委员,野战医院医务主任、院长,师卫生部长、后方医院院长,军团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医处处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中央卫生部长助理兼中央保健局局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担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长的叶青山,正值白求恩医生到中国来。叶青山陪同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会见了他,与白求恩医生逐渐熟悉起来,他们之间还留下了感人的“输血”故事。那是1938年6月,白求恩在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讲授怎样输血。“输血”在当时的大城市也仅有少数的医院开展。在野战医疗条件下输血,是不可能的事情。白求恩大夫在讲授了关于采血等基本知识后,进行输血的现场教学。他亲自进行操作,时任卫生部部长的叶青山现场第一个进行献血。这次战地输血是我军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同年,叶青山献了多次血,白求恩感叹到:“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从没见过这样高尚的人。”
叶青山曾和白求恩一起创建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参与筹建医务学校,培训医务人员。白求恩医生去逝后,叶青山曾写了《诺尔曼·白求恩》一文,现在大家看到的白求恩的许多的事迹,大多是叶青山介绍的[3]。
游胜华:1932年考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第一期学习。1943年底再次入中国医科大学特训班学习。1930参加红军,曾任卫生部科员、卫生所所长、医务科科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和部长、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总后卫生部防疫局局长,湖南医学院院长、河北省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38年,游胜华担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按聂荣臻司令员的安排,他被派到白求恩那儿配合、协助工作,并负责安排白求恩的生活。聂总特意叮嘱游胜华,要将白求恩的外科技术学到手。一见面,白求恩对他只有小学四年的文化水平,又只在红军办的军医学校里学习一年多一点的专业课很怀疑。随之给他出了几道考题,考察他的实际水平如何。游胜华顺利地通过了白求恩的考试。当时白求恩很惊讶,直言不讳地说,他没有想到一名只在红军办的军医学校中,学习时间这么短的人竟能完成医科大学二三年级课程中的问题。白求恩收下了他这个助手,并大大地夸奖一番红军办的军医学校。
游胜华通过翻译学习英语,主动配合白求恩工作。白求恩提出要办一所模范医院,经聂荣臻批准,在五台县松岩口办起一个50张床位的模范医院。四分区卫生部部长游胜华代表四分区卫生部为模范医院的成立送了一块牌匾,上书“惠及英雄”四个大字。典礼结束后,白求恩还把他从香港买的一套日本产手术器械相赠。
1939年夏末,正在白求恩准备回国之际,日寇对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冬季大“扫荡”。白求恩毅然推迟回国,坚决要求参加这次战斗。这期间,白求恩给叶青写信说:“游胜华同志是我最满意的外科医生,为什么让他去做行政工作?”叶青山解释说:“斯大林同志说过,干部决定一切,领导工作很重要。”
2007年8月15日,日本投降62周年纪念日,游胜华的家属将白求恩大夫的五件珍贵遗物捐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游胜华对母校中国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1981年秋学校50华诞之时,曾赋诗一首献给母校:
《母校光荣——献给中国医大诞辰五十周年》[4]
战火纷飞诞校时,沙场岁月富英豪。南征北战几十载,岁月艰难半百旄。
桃李满天多壮志,继承先烈举红剑。同麟(1)梅岭威风在,浩气凛然血洒牢。
昂首云庚雨花台,武夷罗宵赞英高。大祥救死抛头顶,扫尽胡军首立劳。
烈士永清驱虎豹,百花悬峭跳渊涛。吾侪战友今存几,创业春秋硝满袍。
母校栽培松柏早,功成业就结丰桃。导师教导坚真理,华发苍松想母羔。
壮志凌云攻科技,征途万里喜今朝。欣庆母校诞辰日,万里新征更郁髦。
江一真: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第四期学员。1929年3月参加红军,曾任战士、宣传员、护士长、司药、见习医生、师卫生部部长,医疗队队长、医务主任,医院院长、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福建省委调研室主任、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委秘书长、第一副书记、省长,中央农垦部副部长、农业部代部长兼党组书记、国家卫生部部长兼党组书记等职。
江一真是由我军自己培养起来的医务干部,擅长外科。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晋察冀军区卫生工作主要奠基人和白求恩卫生学校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1938年3月底,白求恩到了延安,当时江一真是中央军委总卫生部保健科科长兼手术组组长,负责接待陪同。他带着白求恩来到延安以东的二十里铺,检查伤员情况。白求恩发现不少伤员因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而导致伤势无法逆转,提出组织战地医疗队上前线的请求。1938年5月2日,白求恩离开延安时,拉着江一真的手说:“医生在后方等待伤员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医生的工作岗位是在前线,希望我们早日在前线见面。”
按照上级指示,江一真带着医疗队来到晋察冀前线。那是11月25日的这一天,他们到达山西灵丘黑寺村时,江一真看见白求恩正在战场旁边的一座破庙里全神贯注地做手术抢救伤员。江一真不容分说地从白求恩手中接过手术刀,把他顶替下来。当时白求恩已经在手术台前连续工作40个小时了,离开手术台他就靠着墙睡着了[4]。
二、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建立
晋察冀军区地处山西、河北、察哈尔三省的边界,是当时著名的模范抗日根据地。部队兵员发展迅速,但医务人员奇缺,创办卫生学校,尽快为部队培养医生、司药和护士,便提到军区和军区卫生部的议事日程上。在这里工作的白求恩搞了一个训练队,他积极主张开办一所卫生学校,“留下永远不走的医疗队”。并向聂荣臻司令员推荐由江一真来当校长。
晋察冀边区处于敌后,只有冀中地区是平原,其他地区都是贫瘠的山岳,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敌人对晋察冀边区在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在军事上实行频繁“扫荡”,妄图彻底毁灭抗日根据地。在这样的环境下创办卫生学校困难非常多。
1939年10月,延安中国工农红军卫校一部分师生由喻忠良率领,来到晋察冀边区与军区卫校会合,领导力量和教学队伍得到充实。1940年以后,又陆续到了两位国际友人柯棣华和傅莱(延安时期中国医科大学教员)等担任教员。
1939年秋,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唐县的牛眼沟举行了开学典礼。白求恩被邀请高兴地参加了卫校的开学典礼,他还亲自给学生上课示范手术。在讲解医疗器械的使用时,白求恩给一名下肢陈旧性骨折病人实施手术,江一真做助手,從手术准备到结扎缝合,一个步骤一个步骤,都讲得特别具体。白求恩为筹建军区卫生学校倾注了全部心血,早在这年七月,他就总结撰写出《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组织和技术》一书,作为卫生学校的教材。
不久,敌人对边区进行冬季大“扫荡”。在这次反“扫荡”中,白求恩大夫不幸逝世。为纪念白求恩,军区决定卫校更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当时的附属医院更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4]。
作为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及其后来的白求恩卫生学校、白求恩医科大学,为部队培养了大批医务技术人员,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6.
[2]徐璞,郭秀芝.长征与中国医科大学[J].兰台世界,2017(17):125.
[3]季惠斌,等.中国医科大学校友风采录2[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191.
[4]王林松,等.中国医科大学校友风采录1[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48,60,60.
基金项目: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中国共产党早期医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18050);2019年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研究——以中国医科大学校史研究为例(sdsz-2019-011);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哲学社会科学提升计划”:中国共产党早期医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422-3110118060);教育部第二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文化育人):红医精神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郭秀芝,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正处),东方人文医学研究所医学史研究室主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智库专家,《中国医科大学报》主编,健康报记者,研究方向为医学史、思政教育、新闻学;刘冠辰,中国医科大学104期学生在读;孟凡琪,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