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芳
摘要:《诗广传》是王夫之在明亡后创作的《诗经》学著作。这本书包含了他关于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各种思考。在书中,王夫之最重要的诗学理论是“诗言志”与“诗达情”,主张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抱负,抒发内心的情感。《诗广传》不仅是王夫之学术素养的集中体现,更是一部充满思辨意识的忧患之书。
关键词:王夫之;《诗广传》;《诗经》
王夫之出生于明代晚期,一生命途多舛。由于明清易代的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他在青年时代寄托在科举考试上的人生梦想随之破灭。明代灭亡之后,王夫之曾经为复兴旧朝而奔走呼号,最终以失败告终。流离半生之后,王夫之将精力集中在《诗经》等儒学经典上,创作出一部别出心裁的《诗广传》。
《诗广传》是王夫之中年隐居时写成的学术著作。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曲折的人生经历让王夫之对经学有着不同凡响的独到见解。他曾自题“六经责我开生面”,以总结其独树一帜的经学研究。这部《诗广传》正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诗经》学著作。王夫之在品评《诗经》时,最重要的诗学主张是“诗言志”与“诗达情”。“诗言志”意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抱负等。“诗达情”则是指诗歌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表达人们的情感。
“诗言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学传统,早在先秦时期便开始萌芽。春秋战国时代,贵族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抱负。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诗似乎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的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們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社会生活。”以诗言志的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诗广传》,王夫之以《诗经》为基点,旁征博引,阐述自己的思想观念,表达内心的人生抱负,正是对“诗言志”这一诗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诗达情”是王夫之诗学理论的另外一个重点。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抒情”的传统要追溯到屈原“发愤以抒情”的主张。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人们的情感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对于“诗”与“情”的关系,王夫之在这样认为的:“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在这段话中,诗歌与情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存在情感的地方必定会有诗歌的产生,有诗歌的地方,情感也会随之而至。情感是诗歌的本质,是诗歌的灵魂,也是判断诗歌质量的根本准则。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中,王夫之在关注现社会中的民族危难时,依旧强调着诗歌中的真情对人生和灵魂的关怀。
为了更好地阐述“诗言志”与“诗达情”的主张,王夫之在推崇“志”与“情”之外,还强调了“志”与“意”、“情”与“欲”的区别:
诗言志,非言意也。诗达情,非达欲也。心之所期为者,志也;念之所觊得者,意也;发乎其不自已者,情也;动焉而不自待者,欲也。意有公,欲有大,大欲通乎志,公意准乎情。但言意,则私而已;但言欲,则小而已。人即无以自贞,意封于私,欲限于小,厌然不敢自暴,犹有愧怍存焉,则奈之何长言嗟叹,以缘饰而文章之乎?
王夫之认为,“志”是“心之所期为者”,“意”是“念之所觊得者” ,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为”和“得”,一个是为了崇高的理想而积极行动,一个是为了琐碎的私心而贪婪无度。“情”是“发乎其不自已者”,是审美性的、无功利性的感情,“欲”是“动焉而不自待者”,是贪恋声色货利的感情。船山主张,诗歌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记述个人的“私意”和“小欲”,而是表达超乎物质名利的理想追求和真实情感。这不仅是王夫之的诗学主张,也是他的人生准则。明亡后,王夫之以一介书生之力,奋不顾身地卷入到反清复明的历史激流中。大势已去后,他躲入深山,以完发终了,捍卫了一位士人的尊严和气节。在辨析“志”与“意”、“情”与“欲”的过程中,不难窥见船山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取向。
王夫之以《诗经》篇目为经,以个人见解为纬,中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渊博的学识,从而编织成一部笔酣墨饱的文学巨著。表面上看,《诗广传》是一部品评《诗经》的佳作,实际上它更是一部忧患之书。王夫之的人生经历充满了种种苦难,这种悲剧性深化了他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诗广传》中的种种议论,实际上是他对现实社会和理想人格做出的理性思辨,在《诗经》学研究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纳秀艳. 王夫之《诗经》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魏春春,李欢. 《诗广传》成书年代考辨[J]. 船山学刊,2010(2):105-108.
袁愈宗. 从《诗广传》看王夫之的诗情观[J]. 船山学刊,2005(2):18-19+17.
吴根友,王博. 王夫之《诗广传》中的“性、情、理”思想探论[J]. 船山学刊,2015(4):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