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心托离骚,气凌衡岳

2015-12-30 02:16孙聚成
中华儿女 2015年22期
关键词:船山王夫之思想

孙聚成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古代读书人气节与傲骨的集中体现;

布衣黔首,亦可傲将相王侯,更是读书人不为权势利禄低头的铮铮硬气;

王夫之用自己寂寞的一生,把这种傲骨和硬气演绎到了极致。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省衡阳人。晚年长期居于衡阳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学者,天崩地裂的改朝换代,铸就了王夫之高尚而坚强的爱国人格,也让他在默默无闻中完成了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王夫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又树立起一座丰碑。

学而优则仕,混得一官半职,出人头地,曾经是王夫之的追求。王夫之自幼读儒家经典,注重实际。青年时期,他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形成了思想中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他一方面跻身科举仕途,另一方面关心动荡的时局,与好友组织“行社”和“匡社”等文人团体,激扬匡时救国之志。在多次落第之后,1642年,24岁的王夫之在武昌考中举人。

在清军南下之际,王夫之曾经上书朝廷,弹劾权贵,险遭残害,经农民军领袖仗义营救,始得脱险。为抵抗清军,王夫之还在家乡衡阳拉起一支队伍,宣布起义。起义失败后,王夫之从读书人变成了通缉犯,开始了逃亡生涯。他曾经隐伏湘南一带,过了三年流亡生活,还更改姓名,扮作瑶人,寄居荒山破庙中,后移居常宁西庄源,教书为生。国破家亡,乱世动荡,十年曲折的生活经历,使王夫之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体察民情,并促成他决心远离官场,为总结明亡教训而笃学深思,发愤著述。

时不我与,万事无奈,当王夫之决定不再致仕当官,便坚决远离了官场,此时的王夫之则真的具有了独立人格。

说不当官,就不当官。张献忠攻陷长沙后起造宫殿,选拔官吏,作为举人的王夫之被物色当选,强迫去做官,但是王夫之视起义军为贼寇,刺伤自己的脸,血流满面,誓死不从。

苟延残喘的南明政权,有意选拔他为官员,王夫之坚决上疏辞掉了,他鄙视南明小朝廷之中的互相倾轧。

吴三桂起兵称帝,想起了王夫之,请他写《劝进表》,遭严辞拒绝,王夫之认为“以其入国仇也,不以私恩释愤”。事后,逃入深山,作《祓禊赋》,对吴极表蔑视。

自36岁以后,王夫之便避居湘西,后在衡山石船山定居著述,筑草屋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这里,王夫之过着“晨夕著书,萧然自得”的生活,“安之若素,终日孜孜不倦,刻苦自励,潜心著述”,专心从事学术研究。

隐居在石船山,长时间呆在住所湘西草堂里,王夫之轻易不出门,实在要出门,则不管下雨天晴,必定要打一把伞,脚上还要穿上一双木屐,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坚决不踏上清朝之地的最后坚守,他还做到了至死不剃头,不向清廷屈服。

思索,著书,几十年如一日,那是一种清贫的生活,能够坚守,需要毅力,还需要精神支撑。有时候,贫穷是贫穷者的通行证,也是伟大人格的砥砺和坚守,王夫之在贫穷中坚守了自己的志向和操守。

因为家贫,有时连糊口的粮食也难以为继。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人们都来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给他女儿办点什么嫁妆。王夫之高兴地拎来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无钱置嫁妆,惟有书相随。

王夫之晚年身体不好,生活极端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长时间写作劳累,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他71岁时,湖南巡抚郑端委托衡州知府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借这副对联表现自己的气节与情操,其高风亮节将光耀千古。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这是王夫之的自我写照。学术修研之路是一条荆棘之路,王夫之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他的思想之花开始绽放,最终硕果累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高峰。

明亡之后,从黄宗羲、顾炎武到王夫之,他们不约而同地探讨着一个问题,即明王朝为什么会灭亡?在纵观历史之后,王夫之的结论是“以天下论者,必遁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抑非一姓之私也”,明代亡国,正是“以一人疑天下”,“以天下私一人”的结果。在政治思想方面,王夫之提出“循天下之公”反对专制的思想,“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他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主张用相权来限制君权,还主张选贤使能,“以天下之禄位,公天下之贤者”。

作为一个思想家,王夫之的思想渊源于传统文化,他虽然通晓佛学,精于老庄,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思想的主干还是传统儒家学说及宋明时代盛行的理学。王夫之批评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总结古代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王夫之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又用“絪蕴生化”说明“气”变化日新的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同时也又“互以相成,无终相敌之理”。他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从“道器”关系建立其历史进化论。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夫之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心学“以知为行”和禅学“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

在伦理思想上,王夫之提出了“有欲斯有理”,主张人性变化发展,强调理欲统一的道德学说。他提出了“性者生理也”的观点,认为仁义等道德意识固然是构成人性的基本内容,但它们离不开“饮食起居,见闻言动”的日常生活,这两者是“合两而互为体”的。王夫之主张生和义的统一,强调志节对人生的意义,他指出:志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一个人应当抱定一个“以身任天下”的高尚目标,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

王夫之一生,从奔走国事到隐居著述,其间所感所怀发而为诗、词、文赋,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诗歌,出自肺腑胸臆,继承骚雅传统,饱含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现实精神,在清初的诗坛上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大文人,王夫之对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也颇多建树,他对艺术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二者“虽有在心、在物之分”,但在任何真正美的艺术创造中,景生情,情生景,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

小时候做过科举入仕、致君尧舜的梦,青年时做过铁马金戈、收复河山的梦,至壮士暮年,山河破碎,方是大梦初醒,王夫之开始对治学一事更为看重,就像他自题墓石:“抱刘越石之孤忠,希张横渠之正学”。王夫之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思想,外国学者称赞“他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他是真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恰如谭嗣同评价“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王夫之著述流传至今的,据统计约有100余种,400余卷,近800万字,主要著作有《读通鉴论》、《宋论》、《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等。因为僻居荒野发愤著书,王夫之全部著作生前都未刊布。他死后,由其子选刻的十余种著作,也流传甚少。后曾国藩下令搜集、整理、刊刻《船山遗书》。鸦片战争后,中国进步思想家寻求民族自救的思想武器,王夫之著作才被重视,得以汇编为《船山遗书》,先后多次刊行,传播海内。

王夫之曾经以山自喻,“老且死,而船山者,仍还其顽石”。他的一生,就如名为船山的那块顽石,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历尽千辛万苦,依然矢志不渝。

历史没有遗忘王船山手持雨伞、脚踩木屐的寂寞身影。他的身后,走出了一代代经世致用的思考者,将船山学风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船山王夫之思想
心送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民国时期《船山学报》办刊宗旨发覆
心送
心送
心送
和谐文化与船山学研讨会暨2008年船山学社理事会综述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