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平春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203-01
近年来,由于疾病种类的持续增多,加之其病情愈加复杂,使得急诊科室变成了医院中一个愈加关键的场所。对于急诊科室而言,其是对患者进行抢救与治疗的核心阵地,因为患者的病情十分繁杂且高危,提升了救治所需承担的风险,同时,还对各项急诊工作给予了更多的规定。虽然如此,但是,因为患者患病危急,且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患者亲属因为担忧患者,大多都会出现焦躁、抵触等许多不良的情绪,加之某些媒体不够准确的报道,使得医闹问题有所增多,各类纠纷也愈加棘手。降低护患间的纠纷、给患者给予更为舒适且安全的护理服务,就成了急诊科室各项工作的核心[1]。那么,怎样更为科学且高效地降低急诊科室中的护理纠纷呢?下面就对各项对策进行了介绍,目的在于给更多的科室与其人员给予参照与借鉴:
1 护理纠纷引发原因
1.1护患间缺少交谈
因为急诊科室中的患者病情十分高危,其大多都想要接受到更为及时的诊治,也想要被关注。但是,许多护士在进行护理期间,没有依据患者自身的情况来对待问题,护患间缺少交谈,或是方法不够准确,引发纠纷。
1.2总体的素质不够理想
护士具有的责任意识、业务能力等较低,许多护士年纪较小,没有十分充足的经验,也没有把握各项护理方式、专业理论等,并未关注知识累积与各项技能的锻炼[2]。另外,護士对于急诊科室中的各项护理机制、流程等没有全面地把握,也没有严格地参照体制、规定等进行护理,往往使得患者不尽满意。有少数一部分护士对于工作不够细致,部分甚至是违反了无菌原则;工作较为懒散,引发了许多问题。
1.3各项急救准备不够充足
患者病情高危,且病情发展迅速,要马上进行抢救。许多护士对于抢救没有进行充分地准备,各类救治设施、物品等都没有到位,无法保障抢救工作的顺畅实施。人力和资源没有依据科室本身的特征科学地进行分配,使得排班不够科学,假期交接班不够合理,容易引发局面混乱,使患者无法得到更充分的护理,引发了许多护理方面的缺陷。
2 护理纠纷各项改进对策
2.1增强护患间的交谈
在接待到患者后,护士要保障文明进行交谈,态度应热情且亲和;同时,护士还要对患者给予理解、抚慰、支持等,借助各类礼貌性用语、关爱性用语等,让患者更为信赖护士。借助清楚、易懂的言语对患者实施健康方面的教育,并听取其倾诉,全方位地进行解释,让患者维持身心愉快、放松。在开展各项操作以前,对患者解释方式、关键性、所需注意的各项事项等,在患者知情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护理;在进行用药以前,对患者解释药物各类机制、服用方式、不良反应等,让其对于治疗与护理的整个过程都能够了然于心。同时,护士要把患者当作核心,注重其各项合法权利,清除自己关于工作繁多、压力较大等想法,对患者给予更为良好的服务,并尽力满足其各项需要。
2.2增强业务教育与培训
急诊科室中的护士应形成救治第一的理念,标准自己的各项行为,保障各类抢救设施、物品等随时都处在备用的状态下[3]。分配一位主管护士对抢救室进行管理,这一人员要具有十分良好的责任意识与业务技能,以及时进行补充、检测、维修,且确定总数量、定时消毒、定人管理。对于护士,应定时对其进行业务教育与培训,引导其锻炼各项技能与操作,娴熟地把握急救核心原则、各项护理方式等,同时,还规定护士应具有十分良好的应对能力、观察能力,以增强患者与其亲属的信赖感、安全感。着重增强对年纪较小的护士进行教育与培训,标准各类救治设备、物品的操作与运用,擅长分析与总结,增强护理总体的水平及技能,降低纠纷。在科室中,借助查房、早间提问、小型讲堂等方法,随时对护士实施引导。
2.3增强对各类物品进行检查
对于各类急救设施、药物等,护士要定时进行检查,避免由于准备不够充足或是设施受到损坏而无法正常地开展工作,耽误到最后的抢救[4]。在急诊科室中,各项人力资源的分配要科学,注重开展弹性排班,保障特殊时间段中护士总数充足,最大限度地规避各类不良意外。
综上,急诊科室因为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较易引发护患纠纷,为此,护士应更为全面且娴熟地把握各项护理技巧与方法,给患者给予更为良好的护理服务,平复患者亲属焦躁、不安的情绪,尽可能地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保障患者能够得到更为及时且高效的救治。
参考文献
[1]熊丹.应用急诊优先管理系统提高门急诊病人护理质量和满意度[J]. 护理研究, 2015, 29(31): 3956-3958.
[2]饶泽珍,彭薇,牟园芬.“护患沟通指引”在急诊输液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导报,2015, 12(15): 149-153.
[3]张洁,孙怡华,戴琳峰,等.专职护士持续候诊巡查在确保急诊候诊安全中的效果评价[J]. 护士进修杂志, 2015, 30(15): 1375-1376.
[4]甘仙雯,曾艳.急诊流程再造在提高危重症患者抢救效率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10): 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