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润 赵胜男
【摘 要】目的: 探讨运动预见性护理对于老年肝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我院肝胆胰外科172例老年肝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6例和观察组8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运动预见性护理。所有入选者均于术后第1d和护理干预后5d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手术后第1d,两组患者血浆FIB和D-dime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5d后,两组患者血浆FIB和D-dimer水平均有所升高,但是观察组升高更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3.49%),对照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1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动预见性护理可降低老年肝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关注。
【关键词】运动预见性护理;肝癌;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161-01
老年肝癌患者行肝叶切除术后由于活动减少、血流缓慢、抗凝药物限制应用等更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血栓一旦形成,除增加治疗成本外,还有可能因为脱落导致肺栓塞,威胁到患者生命。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意义重大。运动预见性护理是通过改善传统护理方式或患者自身行为习惯,达到促进恢复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在护理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1-2]。为探讨运动预见性护理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现对我院172例老年肝癌术后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肝胆胰外科172例老年肝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后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肝癌。⑵无神经、精神异常,可进行正常沟通。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障碍。(2)有血栓病史。(3)血小板计数异常。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86例和观察组8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0.35±8.46)岁,手术时间126-198min,平均(148.56±12.98)min,术后卧床时间24-49h,平均(26.24±7.56)h。受教育情况,初中以下(含初中)56例,高中以上(含高中)30例。观察组年龄60-88岁,平均(69.97±7.68)岁,手术时间122-201min,平均(152±11.56)min,术后卧床时间22-54h,平均(25.97±6.99)h,受教育情况,初中以下(含初中)54例,高中以上(含高中)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以常规护理为主。其主要内容主要有:(1)术后日常护理,督促患者增加饮水量,可以稀释血液黏稠度,注重少量多餐、清谈饮食,以低盐低脂、高蛋白、粗纤维的易消化食物作为主食,避免刺激性饮食,大便确保通畅,防止用力大便引起血栓脱落。(2)心理护理,认真观 察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特别注意其负面情绪,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解除患者对疾病、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方面的疑惑,介绍护理干预在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用和重要性。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运动预见性护理。首先,建立运动预见性护理团队,团队成员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和本研究的研究人员组成。其次,以循证护理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确定干预时间为术后第1~5d。运动预见护理过程是指从术后6h开始,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做下肢肌肉舒缩活动,特别是腓肠肌、股四头肌、足背屈肌、足背伸肌等处的舒缩运动,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做膝关节、踝关节的主动与被动屈伸运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床边行走,再离床行走。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d和干预5d后各项指标变化。
1.3.1凝血指标检测 通过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了解患者凝血指标。分别于手术后第1d和护理干预5d后,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2ml肘静脉血,实验室送检。
1.3.2下肢深静脉血酸发生率的比较采用ZLOGIQE9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检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具体如下:患者采取仰卧位,自上而下按照股总、大隐、股浅和股深静脉的顺序,观察静脉内径是否扩张、管腔张力大小、管腔能否通过、内径是否变扁、血流状况等。当发现以下情况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探到血栓回声。(2)探头对静脉加压后,静脉腔未被压扁或只有部分压扁。(3)超声未测到静脉腔内的血流频谱。(4)无彩色血流信号。(5)发现充盈缺损[3]。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兩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见表1。
3 讨论
较长的术后卧床时间手术是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的主要原因[4];术前的禁食禁水以及术中输血增加了红细胞压积,导致机体纤溶能力下降、血小板凝集加强[5]导致血液高凝;造成静脉壁受损的主要原因是静脉穿刺,穿刺后静脉壁损伤促进凝血系统激活,进而引发血液高凝[6]。同时肿瘤患者多伴有凝血机制异常。采用针对性的运动预见性护理就是对血流过缓、血液高凝、静脉壁受损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减低患者发生静脉受阻及高凝的发生几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5d的运动预见性护理之后,观察组的血浆FIB及D-dimer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说明运动预见性护理的干预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朴丽莎,黄海燕.行为护理干预在心脏骤停复苏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35):4411-4413.
[2]汤红,陈玉娟.预见性护理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情绪及康复进程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1):2002-2004.
[3]宋丽莎,余庆红,郑维君,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6,19(1):44-46.
[4]吕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护理进展[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6,2(6):533-538.
[5]王国胜,续斌,高健,等.利伐沙班联合血塞通在预防老年髋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5):2924-2927.
[6]宋巍,杨建平,方青波,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18,33(1):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