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2019-10-21 01:46王峥
青年生活 2019年16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艺术特征传承

王峥

摘 要:湖南花鼓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广受人民喜爱,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因此,应当通过对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并贴近实际生活,改进花鼓戏的戏曲特点,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喜欢,进而促使湖南花鼓戏能够不断传承下去。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历史渊源;艺术特征;传承

一、湖南花鼓戏的语言特点

花鼓戏是以长沙地方语言为基础的剧种。它以长沙语音为标准音,以长沙话为基础方言。长沙话中声母有23个,韵母41个,都多余普通话(普通话中分别有22个和39个)。长沙话的声母也叫“子音”,是一个字音的开头部分,声母的发音属于子音的性质,由于大部分子音是不颤动声带,因此,它发m的声音,大部分比较微弱,只是气流冲破发音部位阻碍时不同性质的声响。声母发音方法比较复杂,一般在发音时有三个阶段,即成阻:发音部位形成阻碍,阻住气流,要求成阻正确。如发唇音时,软腭上升,双唇紧闭;发舌音时,软腭上升,舌尖顶住上齿龈;持阻:阻碍持续阶段,要求持阻控制有力;除阻:解除阻礙,要求敏捷、干脆、有力。韵母即“母音”。它是一个字音声母后面的部分,是音节中的主要成分,韵母在音节中往往充当字腹部分,韵母发音时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振动而且通过口、咽、鼻腔时不受任何阻碍,因此声音十分响亮,同时可以任意延长。音色和共鸣的完美体现也是靠韵母的音乐化,语言和演唱的响度和达远也是韵母的作用。

(一)咬字特点

字头就是字的开头声母,按我国传统音韵学术语称为“五音”的,是指声母发声的五个部位,即唇、舌、喉、牙、齿,声母在口腔中的咬字部位不同而分为八种:唇音、舌音、喉音、牙音、齿音、半翘舌、鼻音。而在完成整个字的咬吐过程中,口腔的咬字器官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传统的戏曲和曲艺,都强调字的“劲头”、“口力”,形象地比喻为“字在嘴里的劲头要像大猫叼小猫一样”。又提出咬字头的位置要高,要加强其适度性,在咬字的方法和部位准确性上要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

(二)吐字特点

字腹是指在唱字的韵母时,怎样运用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种基本口型,来找准吐字的着力点和部位,予以引长。从而使字唱得更加准确、清楚,按我国传统音韵学术语被成为“四呼”。字腹咏唱的时值占唱腔曲调的绝大部分,声音引长的部分主要是韵母在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刘海砍樵》的第一句,“我这里的”“这”字,就绝不能轻轻一带,就一定要用牙后根磕一下才能达到要求,同时咬完马上松掉,否则声音又会憋住,所以这就锻炼了演唱者口腔咬字吐字的能力与气息的协调配合。

二、衡阳花鼓戏

衡阳花鼓戏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各地的名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衡州花鼓戏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衡阳花鼓戏音乐高亢豪放,旋律跳荡,音域宽广,具有独特风格。曲调分为“川子调”、“呐子牌子”、“小调”三类。“川子调”是衡阳花鼓戏音乐中的基本腔调,戏曲化的程度高,表现能力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曾称为衡剧,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阳花鼓戏。1983年编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定名衡州花鼓戏。其中《打盘洞》比较著名,主要散折戏《李三娘过江》是个流行剧目。这个剧目带有道教的迷信色彩,但吸收了民间的传说故事,保留了民间文艺的特色。

(一)唱腔种类

花鼓戏之类的民间戏曲,在发展史上是没有“声腔”概念的,如果要把湖南花鼓戏唱腔分类,主要根据不同的演唱与伴奏形式、不同的唱腔特点、不同的音乐风格与表现特性这三个方面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小调;二是牌子;三是打锣腔;四是川调。

(二)音乐特色和表现手法

花鼓戏原只有几个基本曲调,用于简单情节的戏剧之中,由于戏剧情节的复杂化,以及人物思想感情表达的要求,原始曲调变成了各种不同节奏、表现不同情的三百多种歌曲牌,其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各不相同。首先“川调”,源于山歌及民歌。按调式分为宫调式、羽调式两种,宫调式强调六级音,羽调式强调七级音,花鼓戏为特别浓厚。川调、打锣腔、洞腔,统称正调。正调的结构比较方整,大多以“对仗”或“启承转合”为结构形式,反复运用。其次“小调”,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调和丝弦小调,表现情绪较为单一。某些小调发展较大,能表现多种情绪,编入了正调。

(三)湖南花鼓戏的演唱特点

湖南花鼓戏的唱法特点可以概括为“颤”与“不颤”。常见的湖南花鼓戏曲调有四类:川调、打锣腔、洞腔、反手洞腔。不同曲调的颤和不颤抖不在同一个地方,颤的程度也不一样,各有其规律。例如,打锣腔中的“Sol”音一般是稳定不颤或少颤,但在川调中是要快颤或中速颤的。

湖南花鼓戏属于民族唱法,一般要求唱得清脆明亮,声音位置比较靠前。演唱传神,感情逼真,讲究口齿功夫,遵守字音,行腔细腻委婉,玲珑华丽。演员常运用各种技巧增加演唱色彩,用金铁霖老师的话说就是“在演唱上使用真假各半的混合声”。

(四)湖南花鼓戏的舞蹈风格

湖南花鼓戏的舞蹈风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湖南花鼓戏的喜剧性;第二,湖南花鼓戏的乡土性。

湖南花鼓戏的喜剧性主要体现在塑造人物和表现手法上。首先在人物形象方面,以正面的肯定性的喜剧形象为主。其次,在艺术视角上,湖南花鼓戏所取的喜剧题材常常以农民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逻辑去塑造人物形象。传统花鼓戏所选取的喜剧题材是非常丰盛的。艺人们总是根据农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等方面去所造人物形象,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湖南花鼓戏的舞蹈性主要体现在乡土生活。湖南花鼓戏来自于乡土生活,其歌舞演唱多热闹明快,且表现力强,承袭了民间的手巾舞、矮子步等表现形式,同时也提炼了很多劳动生活中的动作,比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例如花鼓戏《老表轶事》虽然看起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却来自于真实的历史。剧中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广泛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传递出强烈的市井气息,赢得了人民大众的共鸣。舞台表演手段多样化,形成了新的戏曲化舞蹈艺术。

三、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湖南花鼓戏《洗菜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湖南民族文化的历史性发展,同时反映了湖南花鼓戏独特的唱腔特点。湖南花鼓戏只是戏曲中的一支,但它也有其自身的地方特色,民族声乐演唱者也可以从中借鉴和吸收它的特色,以为演唱相关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参考。

参考文献:

[1]甘咏梅.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J].艺术百家,2013(3).

[2]汤芳.浅析湖南“花鼓戏”的创作特点[J].民族音乐,2016(5).

[4]宾蕾.湖南花鼓戏花旦唱腔特点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艺术特征传承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浅谈东海吕剧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