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佳 唐彤彤
摘 要:同情理论是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核心。研究斯密的伦理道德问题需要从同情入手,对斯密同情思想进行全面评析,并论述其理论特色、缺陷,将理论运用于解决我国当前现实中同情心遭遇的道德问题,提出改善不良道德状况、提高人们道德水平的现实解决途径,即从个人主观努力层面和社会机制构建方面着手,为社会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提供可靠的形成和保障机制。
关键词:同情;道德;公正的旁观者;现实途径
作为18世纪的道德哲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道德的本性和起源做了诸多论述。这些论述以同情为基础,解释各种道德情操的形成过程,并力图揭示人们行为产生的道德根源。
一、同情的涵义及其解析
同情是斯密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他对于道德其他内容的论述都是以同情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因此,想要探究斯密的道德思想,首先应对其同情理论进行探究。同情是体恤、怜悯他人的一种情感,是指旁观者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激发当事人情感和行为的处境,产生与当事人一致情感的情感体验过程,达到赞同当事人情感和行为的结果。
(一)同情是人普遍具有的一种本性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首先是人的一种道德本性或道德天性,它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同情是一种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它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与人的自私与否无关,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也会因他人不幸的遭遇而产生怜悯之心,一个丧尽天良、坏事做尽的恶人也有喜怒哀乐,也会因感受到他人的幸福而露出喜悦,因他人痛苦而感到悲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同情是普遍的原始的人人具有的本性。
(二)同情是人们通过想象去理解当事人情感的过程
同情是人们感受他人情感的一个过程,同情这种感受并不是看到他人的情感表现就产生了,而是依靠自身想象,设身处地的考虑之后才产生的情感结果。在不了解当事人行为产生的状态和原因之前,作为旁观者而言,是很难产生类似的感受,并对他表示同情。因此,必须对当事人的处境有充分的认知,并通过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当事人的情感。
(三)公正的旁观者是判断同情是否合宜的标准
“公正的旁观者”理论是斯密同情思想的重要部分,借助想象力的发挥,公正的旁观者和当事人情感的一致是判断具备道德品质的标准。旁观者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普通大众都是旁观者中的一员,以情感是否一致为标准做出相应的道德判断。这种道德判断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通过人们生活中对善恶评价经验的不断积累,能够形成全社会一般的道德规则,它构成了社会舆论,正确的社会舆论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安宁,这是斯密同情思想所期待的社会结果。
二、亚当·斯密同情思想的评析
亚当·斯密同情思想的独特在于其对人们心理过程的细致剖析,他意识到人生活于社会关系的本质事实,他善于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探究人们相互交往中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特点,发现同情是影响人们行为的原始情感动力,人既是内在的行为者,又是外在的旁观者,生活在彼此联系和制约的社会大环境中,通过心理情感的互动、体验和立场的置换。
(一)斯密的同情是一种能力
斯密发现了同情心是人们普遍具有的情感心理,现实中同情心的发挥表现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即人们体验、感受他人处境的能力,斯密将它定义为同情,源自于静态同情心的同情,是一种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能动过程,每个人都具备这种同情能力,但有大小之分,影响着道德品质的高低。
(二)斯密设定获取他人的赞同和尊重是人们天生的愿望
这种愿望的实现就是对道德的报答,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他人尊重、赞同的心理,它是人们天生的愿望,指导着人们利己的行为,均衡利己心和同情心两种相反力量,当人们具备了一定的道德品质后,就能获取他人的尊重和赞许,这是对道德恰如其分的报答,会带来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不断鼓励和支持人们追求和热爱道德,做出道德的行为。
(三)斯密“公正的旁观者”理论是理解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
人们既是行为者,又是旁观者,为了获取他人的同情,人们要面对外在旁观者和内心旁观者的双重考察,减少自己的自爱之心,达到旁观者赞同的程度,从而确立一定的道德品质。因此,旁观者和当事人情感的一致是道德判断的标准,在这种道德判断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形成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和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一般道德标准或准则。
斯密的同情思想诞生于资本主义兴起阶段,其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客观性决定了斯密的同情理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必然存在着缺陷。斯密的理论缺陷在于对人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忽视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忽视了现实社会所应发挥的作用,他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道德培养途径,斯密构建了完整系统的道德理论,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因此给了我们一个思索和探讨的机会。
三、亚当·斯密同情思想对现实领域同情问题的启示
亚当·斯密的同情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他从普遍的同情心出发建构了道德品质形成理论,但是任何理论都要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才能发挥其所构想的作用。
(一)同情在当今社会的遭遇
道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社会文明、和谐的内在保证。当前我国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是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不和谐的非道德因素,一些道德事件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而与同情心有关的案件也不少,这几年出现的“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鶴案”以及“职业乞讨者”的行为,都是与人们同情心有关的道德问题,可以用亚当斯密的同情思想来分析,从而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给予我们启示,促使我们寻找现实有效的解决途径,来完善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美丽社会。
同情心在当今社会中被利用,一些善良具有同情心的人遭遇陷害,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同情心遭遇利用的案件让我们在施舍同情时犹豫不决了。当今社会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新职业——“职业乞讨者”,这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职业乞讨者为了获取物质的财富,已经丧失了良心的约束,否则他们必然会看不起自己的欺骗行为,为这种做法感到羞耻。他们不仅丢弃了良心,还利用且伤害了他人的同情心,给他人带来了道德的困扰和质疑,扰乱了社会秩序,妨碍了社会的道德建设。
(二)同情问题的现实解决途径
培养道德品质,提升人们的道德能力不仅要从个人入手,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良心的道德意识,也需要外在社会力量的支持,完善社会道德建设,发挥社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作用,建立相应的机制以创造有利的社会道德环境,鼓励和增强人们对道德的热爱和信心,构建温暖、和谐的真诚社会。
1.个人方面
斯密十分关注个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努力,因为道德品质终究要根植于人的内心,成为个人的自觉意识。在家人日常频繁的接触交往中,家庭教育自然而然地会把孩子培养成为富有感情的人,而学校教育这种公共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关爱集体、关爱社会的道德意识。教育是个人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个人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重要的是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接受现实众多旁观者的监督与评价,才能確立牢固的道德品质。
2.社会方面
个人通过教育的引导和实践锻炼,凭借自我控制的努力能够培养一定的道德品质,具备良心的道德意识,但是也不能忽视了社会力量的作用。这启示我们道德品质除了自身培养之外,还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社会机制来为道德行为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氛围,才能增强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树立牢固的道德信念,避免受由同情心遭遇尴尬引发的道德忧虑的困扰,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能力,具体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社会奖励机制。斯密认为道德品质的具备以获取旁观者的合宜评价为标志,这意味着有道德的人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同情,人们会为具有道德品质和高尚美德而感到开心和满足,因此精神上的奖励能够成为人们热爱和追求美德的巨大动力。这启示我们,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建立社会道德奖励机制,给予高尚道德人物一定的精神嘉奖,在全社会树立道德学习的榜样,能够鼓励人们增强道德责任感和良心意识,有助于提升个人自身的道德水平。
其次,建立社会权益保障机制。斯密在探讨同情心时曾指出,同情他人与合理的利己之心并不冲突,每一个人都有保障自身生存的权益,道德反对的是狭隘的自私自利,它妨碍人们同情心的发挥,妨碍道德品质的培养。现实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复杂的,人们的道德行为可能会遭遇陷害、利用等,当个人合理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时,道德的信心和勇气就会随之降低,会出现道德忧虑甚至道德冷漠的现象。因此,社会作为个人的集合,应该发挥强大的力量,建立社会权益保障机制,来解决人们实施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保障合法权益不受伤害,如基金会、工会组织等机构可以为好人好事设立免费的权益保障咨询与服务。这些机构的建立有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增强人们坚守道德品质的信心和勇气。
最后,建立社会必要的处罚机制。斯密区分了值得报答和值得惩罚的两种道德,认为正义是最低的道德要求,违背正义,必然受到严厉的惩罚,以防止伤害他人行为的发生,保障社会的基本安定。这一点启示我们,对于那些利用、陷害道德的行为,应该设置相应的处罚机制,如罚款、没收等,消除人们的道德疑惑,坚定人们对道德的热爱和信心,要注意的是这种处罚并不是法律范围内的惩罚,否则道德与法律就混为一谈。如在职业乞讨者这一道德利用的行为中,乞讨者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他人的同情,借以发家致富,获取经济收入,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妨碍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对于他们应采用物质上的处罚来从根源上遏制其不道德行为,还原一个纯洁的社会道德环境,为人们做出某些行为道德行为提供良好的外在社会条件。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聂文军.论亚当斯密的仁慈德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3]崔宜明.市场经济及其伦理原则——论亚当斯密的“合宜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5]李朝运.亚当斯密的同情论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
[6]徐涛.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人性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