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侠义文化的变迁

2019-10-21 01:42龙萃菊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16期
关键词:变迁武术

摘要:本文目的是探究中国千年侠义文化的发展脉络,明确当代侠义文化的内涵;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侠义文化的产生、发展;结论经研究发现侠义文化的发展与武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存在与武术当中但又高于武术的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侠义文化已逐渐步入正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需要我们继承并发展。

关键词:侠义文化;武术;变迁

前言

“侠”是中国文化一个特殊部分,游侠也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他们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同样因为他们破坏社会秩序,以武犯禁而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排挤、镇压。而在现代我国已再次站在世界前列,但社会风气却一改以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作风,面对不平之事,人人冷眼旁观,只为保全自己,侠士之风只存在与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之中,在现实中成为真正的稀有之物,本论文旨在论述侠义之风与武术之关系,以期更多的人学习发扬侠士之风,保护社会正义之所在,与法制携手,弘扬国家正义。

1.侠义

1.1侠义的产生

“侠”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关于其产生的时代,学者大多认为在战国之际。顾领刚在《武士与文士的蜕化》中说:“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尤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惮用力者归‘儒,好用力者为‘侠,所业既专,则文者益文,武者益武,各作极端之表现耳。

1.2侠义的发展

侠文化的发展有一个不断扩充、整合与建构的擅变过程,主要体现在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这与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有紧密的关系,后者是前者发展演变的重要的场域机制和文化机制,任何文学文本的生产和传播,皆受此影响和制约。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天下一统使人们坚持尚武精神有了依托,特别是唐代民族大融合与开放的文化政策,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高度张扬,帝王崇侠尚义,促使任侠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长安重游侠”足可为证在这种文化、政治环境下中国武术侠义精神充满着“积极进取”的“旋律”,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充分表现在游侠诗中。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

在近代,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相对于过去而言,中国武术侠义精神在近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重铸”,即转变固有形态,适应时代发展。重铸的主要内容是将狭隘的“爱国主义”在社会变革的熔炉中褪去旧貌,得到重铸,升华为近代爱国主义。因此“重铸”是晚清至今阶段中国武术侠义的精神图腾。

2.当代侠义文化的内涵

2.1个人层面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侠客尤重承诺。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的黄金百,不如得季步诺”留下了一诺千金的美谈。“一言既出,马四马难追”“三杯叶然诺,五岳倒为轻”,在侠士眼里,信守承诺是做人的基木准则。同样信守承诺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基本准则,为了一句诺言,必然竭尽全力。

2.2社会层面

谨慎谦卑,与世无争。历代侠客始终注重谦虚之德,时刻保持谨慎的处世之风。真正的武侠从不以身怀绝技而自骄,他们深知人外有人,绝不逞强斗狠。在他们的意识中,对正义、公平、自由的追求才是他们最为向往的境界。在当今社会上我们更要时时刻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养成沉着冷静的作风,要相信法律不会放过一个漏网之鱼。不因一时的失意而自暴自弃,也不因一时的成就而洋洋得意。须知世事无常,只有保持一颗淡然的心,才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3国家层面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名留青史的侠客,都是胸怀正义,心系天下之士,他们拥有远大的理想与超人的胆识,他们崇尚除恶安良的义举与为国捐躯的豪情。春秋时期的专诸,为了帮助阖间完成复国伟业,义无反顾地角肠藏剑,刺杀土僚。尽管最终失败而惨遭分尸,但是慷慨陈词,视死如归。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侠义精神,在历经岁月的洗礼,文化的积淀后已不仅仅是对古代侠义精神的简单继承。如果说侠义精神最初是某些个人的行为,那么现代志士所提倡的侠义精神则是将它化作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如果说侠义精神最初重在私人之间的恩仇,那么现代志士提倡侠义精神虽不完全排除私人間的恩仇,但更看重的是赴国难、赴公义。如果说重然诺、守信义,以前多将其当做侠者行为,现代志士更希望把这种精神扩展为全民信条。把大爱精神注入侠义精神,更是为侠义精神注入了道德合理性,使其成为正义的化身。

参考文献:

[1] 鲁德才.历史中的侠与小说中的侠—论古代文化观念中武侠性格的变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1-67.

[2] 柳青.全庸武侠小说的审美内涵[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9-72.

[3] 汪勇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刘保刚.试论近代中国的侠义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2);1}9-151.

[5] 邵盈午.论近代尚侠之风的成因[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4):76-78.

[6] 刘玮,高稚静.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的历史演进与精神特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4);94一96.

[7] 王立.武侠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 汪聚应.唐人咏侠诗当论巨J习.文学遗产,2001(6):54-67

[9] 安汝杰,刘晓燕.中国侠义精神论释.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14

[10] 陆小黑,唐美彦.中国武术侠义精神历史变迁的理论淦释.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6

作者简介:

龙萃菊(1994.9—),女,汉族,籍贯:河南安阳人,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变迁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刍议武术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研究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Destination China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