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雅娟
摘 要:纪录片不同于其他影视作品,其真实性和人文关怀备受关注。音樂在现代社会空间场中有着其自身的意义,研究纪录片音乐的传播特性,能够更好地发掘纪录片音乐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将以特定的文本为对象,探究纪录片音乐的传播特性。
关键词:纪录片;音乐;传播
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开播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其主题曲《乡愁》改编来自曾经余光中一首《乡愁》。历史上的音乐传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口耳相传,到乐谱的产生,到磁带、光盘等的诞生,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可以以多种形式接触到音乐,本文将针对音乐传播的现代载体之一纪录片来探讨其传播特性。
一、声画合一下的有意味的形式
在纪录片片头曲中,声与画的蒙太奇结果是两数之积,其产生的意蕴和生成的价值大于两数之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承载音乐的载体不再拘泥于单独的现场表演和唱片类,音乐与其他艺术相结合而传播成为音乐传播的特征。画面和音响相辅相成,是纪录片音乐传播的特色之一。
整个歌曲的曲调感知特点是柔和深邃,听着歌曲伴随着意境而生:圣洁而绵长悠远的意境出自拉长舒缓的前奏,仿佛一眼望穿古今中外的绵绵乡愁。这样的深长的节奏不同于快节奏的音乐,让人放慢呼吸的同时,更能引起现代人对人生的思索和对历史的感慨。曲调虽然意蕴崇高,整体却是缓缓升起的基调,不同于悲剧的死亡性崇高,也不同于贝多芬的交响乐的气势磅礴,《乡愁》音乐曲调的宏大叙事充满着勃勃生机和希望,仿佛能看到清晨滚滚而出徐徐照耀大地的朝阳,让人在宁静中看到广袤与浩瀚。舒缓的音乐缓缓流过,漫长而圣洁。间奏作为没有歌词的休息部分,音乐曲调渐渐上升,如同阵阵潮水渐次汹涌而来,一幅幅有意味的画面映入受众的眼帘。主题曲的音乐丰富了画面的审美意蕴,升华了影片中的审美意象。
片头曲音乐不仅能帮助受众更好的理解纪录片和快速融入纪录片主题意蕴中,更是以声画合一的有意味的形式,营造了一个当下的日常的临时场域。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提到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声画合一的形式无疑形成了一个美妙的场域使得观众置于其中。在这样的临时场域中,人们陶醉在歌曲营造的美好氛围中,纪录片主题曲《乡愁》的美表达在以下方面:第一,旋律流畅优美,成为声画合一的有意味的形式。纪录片主题音乐《乡愁》的演唱者佳的演唱兼民族、美声、戏曲之美,涵浑大气,灵秀韵致。她兼容并蓄,融戏曲、美声、民族于一身,她的嗓音既有民族声乐艺术家珠圆玉润之音域,又有自身独特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灵秀,形成了大气、唯美的演唱风格,在歌坛独树一帜。她音质清澈纯美,富于变化,极具张力与穿透力,又极富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被专家、观众誉为“天籁之音”。
第二,通感美。纪录片音乐的传播是由声画合一的方式,以同时触动人的视觉神经形成的画面和以触动人的听觉神经而产生的美好印象,这种在文学欣赏中称作“通感”。第三,绘画美。试想如果没有音乐,只有在静止中流动的画面,便不会有诗意的绘画意象产生于受众的感知中。第四,意象美。意象是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客观事物猝然撞击的产物。它是音乐中蕴涵着而让听者得之于歌词和音乐之外的意中之美。[1]虽然都是声画合一的通感,但是纪录片音乐的传播特性与电视音乐MTV不同,MTV是为了传播音乐,因此画面是从属,音乐则是MTV传播的主体。而在纪录片片头曲中,音乐属于从属地位,用于说明纪录片内容和表达纪录片主题,但是在这里也表现出它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完整的旋律将不同的碎片化画面连接和构建起来,歌词、音符和画面一起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二、雅俗共赏中巧妙传达主流价值观
《记住乡愁》属于国家形象类纪录片,比起电视剧情节生动曲折的特征,纪录片更加客观真实。人们在收看纪录片的时候,不一定仅仅是消遣时间的初衷,有些研究学术的人也会去因为学术的学习而收看纪录片。纪录片音乐总结了纪录片的主旨和要传达的思想内涵,充满人文关怀和价值内涵。主题曲《乡愁》凝聚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和主流价值观,且不同于学院式音乐的复杂和高深难懂,不存在一些高雅艺术的纯音乐让普通受众不易欣赏的问题。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有着巨大作用,《乡愁》这首音乐便是这样的教养作用通过雅俗共赏的形式来隐性传递主旋律思想以达到教化人心的作用。
在传播的时段策略上,由于《记住乡愁》的每一季都是在岁末年初开播,春节期间也进行连续轮播,在收视率极高的黄金阶段,在春运紧张的时期,在大家都踏上回家旅途的高峰期,在团聚的一年岁末的节日气氛下,所传播达到的效应也是有目共睹的。在2015年在央视2015年春晚零点敲钟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雷佳独唱一首《乡愁》,勾起人们对故乡、对家的热爱和回忆,歌曲《乡愁》便是在这样的传播氛围下完成了音乐的传播。
三、歌词传达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意蕴
带有歌词的音乐不再是简单的旋律,而是有信息编码进入的音符组成的符号。这样的音乐在时间和空间中移动和变化,在受众解码音乐信息的同时,完成了音乐的传播和新的意义的生成。音乐传播的符号本来是音色、音高、音阶、律制等,而现代传媒语境其实是对音乐符号的二次符号化:因此从前的音阶和音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纪录片主题曲《乡愁》的画面和歌词的关键字中可以提炼出这些主题词:孝、和睦、敬畏、天道酬勤、宁静致远。
将音乐中加入歌词更容易进行音乐的大众传播,其原因在于大众传播的语境中,受众是普罗大众,不同于音乐厅的学院式音乐,大众传播语境下的音乐更加需要贴近生活,比如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好人一生平安》等歌曲,贴近大众的音乐由于红遍大江南北的传播造势,有些人人熟知的歌词甚至成为家喻户晓的俗语进而演变成人们日常交流的符号。如果说学院式的纯音乐能够引发受众更多的遐想和激发艺术生长空间,而大众传播语境下的人们日常生活是没有太多精力去思索价值和意义关怀的。人们坐在电视机前只是想放松心情,甚至在做别的事的漫不经心收看节目。片头曲的一些歌词“年深外境成吾境,日久他乡成故乡”也触动着人心。歌词在赋予纪录片意义的同时,也传播和释放了其自身的意义给受众。其歌词改编来自余光中的《乡愁》,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欣赏属性,也有着一定的受众基础。歌词在传达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意蕴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增强着大众的凝聚力和民族的自豪感进而加强稳固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
四、大众传播媒介中的音乐文化
(一)现代音乐传媒语境分析——音乐在传播中潜移默化影响受众
之所以说音乐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曾经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例证:礼乐治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在音乐中陶冶情操和完成儒雅人格的修持,这一切都在音乐传播中潜移默化完成。
《乡愁》空灵动听的背景音乐涵养受众、陶冶心灵和启人心智,电视艺术的规律特性有日常性,是指其受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随意的心态来欣赏,不需要走进剧院,不需要花费几百元去买一张音乐会门票,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因此主题曲音乐的传播也随着纪录片的红火上映红遍大江南北。
纪录片自身的特殊性和人文关怀,使得其歌曲本身在通俗唱法、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之间找到了平衡。纪录片歌曲所具有的立意崇高性、创作严肃性、寓意雅俗共赏性,与曾经红遍大江南北深入人心的《春天的故事》《东方红》《走进新时代》之类的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曾经这些歌曲音乐都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人心,成为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的受眾心中的时代记忆。
(二)音乐社会学的终极思考——《乡愁》歌曲的独立价值
虽然纪录片不是为了传递音乐,但是,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纪录片中的音乐有着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在学界有很多有关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在现代音乐传播语境中,音乐传媒导向出现了失衡。阿多诺曾经就流行音乐进行批判,称流行音乐是假个性实质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因此,纪录片音乐既平衡了现在音乐传播的生态,又不存在高雅音乐对大众难以接收的弊端。脱离了纪录片和收看电视的场域限制(即电视艺术的在场性)的同时,纪录片歌曲有着自身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由于现在多平台共存的媒体语境,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软件客户端和移动终端来下载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歌曲,也可以在网页和视频客户端不定时收看自己喜爱的声画影像。《乡愁》歌曲既脱离了纪录片《记住乡愁》本身,又带有纪录片上残存的气息,每次再播放这首歌,无论是电视上播放,公共场合和特点仪式上播放,还是受众自己下载后再次播放,看过纪录片《记住乡愁》的人都能再次记起片中的声画意蕴。
1.舒缓温和:生理上有益于身心健康
一些音乐由于节奏过快,会使得人体分泌过多肾上腺素,当人经历某些刺激分泌出这种化学物质,能让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应激反应伦敦皇家布朗普顿医院的心脏病专家、博士亚历山大·里昂,他的研究发表在《循环》杂志上。证明大量的肾上腺激素会损坏心脏、肺、肝和肾等器官。对于一些人来说,过高的肾上腺素对心脏是有毒性的。事实上,类似激烈的重金属音乐和一些节奏频率快的音乐都可以使得现代人肾上腺素的激增从而影响人的健康。而像纪录片的主题曲一般都具有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的观照,因此大多是流畅舒缓的温润如玉的音乐,相对来说更加有益于人的健康。
2.真情流露:情感上感人心志
曾经《乡愁》的曲作者孟庆云透露,雷佳在演唱时哭过好几次,她表示,她第一次接触到这首歌就被打动,“有两句词让人热泪盈眶,‘游子你可记得故土的芬芳,妈妈你可知道儿女的心肠,这两句词很朴素也很感人”。《乡愁》的曲作者透露,在创作《乡愁》这首歌时相当快,他自言这是生活沉淀的结果,是自然的流露。我们现在注意到各种新音乐形式的出现,但我们发现这些新音乐形式大多是形式上的变化、音响上的变化,在关乎人们精神发展和灵魂感悟的旋律创造方面是十分贫乏和疲弱的,甚至是十分不自信的。[2]
3.静水深流:意境上深远悠久
纪录片音乐所营造出的意象上升到对历史和民族记忆的追溯。纪录片《记住乡愁》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有着历史的思考,达到一种蕴含着人类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无论在何时何地播放这首歌,其意境的深远悠久伴随着音乐和纪录片的主题将释放其特有的价值和内涵。
对于纪录片歌曲所营造的意境,人们在审美时所产生的层次,也就是音乐传播的效果也可以分为多个层次。李泽厚从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观念、理想)出发,将审美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神悦志三个层面[3]。纪录片音乐《乡愁》的传播效果,在不同的受众群体中产生不同的审美层次,并且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情景下释放不同层次的能量和价值。从最开始的悦耳悦目上升到启人心智怡人神韵的高度,纪录片音乐《乡愁》所产生的深远悠久的意蕴是静水深流的,也许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样即食就饱,需要细细咀嚼和慢慢品味。
五、结语
在当今的文化语境和传媒语境中,很多时候音乐也在新媒体的历史现状中成为了商品,大众文化的突进和大量音乐的雷同相似复制,音乐的流通某些时候也在商业利润和市场规律下支配,在这样的市场前提和音乐传播生态中,纪录片的音乐成为漫天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纪录片的音乐传播以纪录片作为载体,不同于流行文化的大批量生产和复制,也不同于音乐节和音乐文化周等专门音乐活动的策划,不同于高雅音乐会和钢琴演奏会的象牙塔般的不可触摸性,纪录片的音乐带着纪录片本身的人文关怀和学术价值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音乐传播生态中独秀一枝的风景。正如音乐《乡愁》形成了广阔的传播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播特性。而音乐艺术在传播中形成的社会功能已远不仅限于审美,其意义和价值也不同于单纯的音符符号所产生的价值。音乐在成为纪录片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的同时,也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在传播中有着自己的传播特性和释放着自己特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钱仁康,胡企平.音乐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3.
[2] 曾遂今.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二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1:343.
[3] 李泽厚.李泽厚集—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增订本)[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2008:3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