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
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如何组织课堂讨论是很有技巧的,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教学恰当而合理的组织,能够增强讨论的实效;相反,讨论组织不当,则会使讨论流于形式,甚至导致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在生本的易简课堂实践中,教师合理地使用课堂讨论,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在新旧知识的冲突处组织讨论
心理学认为,在新知与旧知产生冲突时,学生总试图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同化新知,然而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造成学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就新旧知识连接点的冲突组织学生集中讨论,不仅能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的知识缺陷在讨论中充分暴露。从而有利于教师针对性地展开指导,以使学生既掌握新知又巩固旧知,此举还能让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他们对新知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在学习“小数除以小数”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复习后,将复习题中的“56.28÷67”改为“56.28÷0.67”作尝试练习,让学生开展讨论:
1、“56.28÷0.67”与“56.28÷67”有什么不同?
2、在计算时应作怎样的转化,才能进行计算?
3、除数扩大了100倍,被除数应怎样变,商才不变?根据是什么?
4、请总结出“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加上有效的铺垫练习,有目的的设问,很快找出了“56.28÷0.67”不能直接计算的“症结”,并利用看、想、说等形式,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到“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了充分展开和转化,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快乐,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重点难点的突破处展开讨论
课堂讨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了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拿来讨论,讨论的内容值得商榷。其一,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争执,有必要进行讨论,以正本清源。通过讨论,能使学生的观点由分散到统一,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到认识的升华。第二,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可以考虑是否进行讨论,因为讨论这一教学形式本身就具有集体智慧来解决难题的优势。
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中,商中间有零的情况学生最难掌握。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自己试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时学生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见:①714÷7=12②714÷7=102③714÷7=120……,接着一场激烈地争论开始了。通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当除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时商就写在哪一位上,如果不够除,要用“0”来占位。
再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绝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年月日”的知识。呈现本课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接着让学生讨论应该先研究哪个问题,为什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看年历片)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年历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于是学生独立观察一段时间后,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发现的规律。这样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带着解决问题的明确目的,认真观察、思考,群体讨论与交流,终于得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在思维交锋的碰撞处组织讨论
学习活动是学生内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因思维受阻而“卡了壳”,出现思维障碍,此时,可通过组织讨论进一步激化认知矛盾,激活学生的思维,然后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思维,排除障碍。
在以“年月日”一课为例,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后,师通过媒体出示一张1990年2月的日历,让学生判断199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此时,有部分同学通过“用年份数1990除以4没有余数得出1990年为闰年的结论,而也有部分同学从1990年2月只有28天得出1990年为平年的结论,这样在头脑中自然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必然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有探索就会有发现、就会有创造。学生的思维活动越是积极,思维碰撞就越激烈,一旦问题解决,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令人惊喜的发展。
四、在解题策略的发展处开展讨论
学生是有差异的,同一个问题会有各种不同的答案,这些不同的结果反映了各个学生的不同思维层次:
比如在计算198+198+198+198时,有的同学直接加,有的同学先改写成乘法算式198×4,再笔算出结果,思维水平较高的同学可运用加法的简便算法: 198+198+198+198
=200×4-2×4
=800-8
=792
这位同学思維之巧妙,思路之简捷,赢得了大家的称赞。这样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让思维水平高的学生帮助思维水平低的学生,使得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把学生引向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参与讨论的心向,让他们在自主讨论的学习过程中长知识、长智慧。组织合理的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热烈的讨论能在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主动表达、交流自己的认识、感想,从而相互启发,拓宽思路,激活思维,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 ,促进求同、求异、批评等思维的获得,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