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2019-10-21 14:59盛朝
速读·上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秦师郑国秦国

盛朝

1.情境导入

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那么,请问:烛之武是怎样劝退了秦军的呢?

【PPT烛之武( )退秦师,在( )加上一个词或短语。】

勇退、智退、巧退……(板书)

2.自由赏析

清代散文家魏禧少好《左传》,他赞叹“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稳妥可靠,完备周密)”。请你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印证,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辞令艺术。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预设:

(1)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的利害着想,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既”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使之解除戒意,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2)前面的叙述都是先说晋,后说秦,而这里,说成“秦晋围郑”,让秦伯充当郑国命运主宰者的角色,含有对秦伯的恭维之意。

(3)“若”一词言外之意是:“亡郑”于你并无益处。这是以退为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预设:

(1)“厚薄”对比,言亡郑有害于秦,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秦与晋的盟约关系动摇。

(2)攻郑与友郑的利弊对举,是以利益引诱秦伯。

(3)为秦穆公描绘了一幅美好图景:秦国的使者出入往来于郑国,郑国热情款待,礼节周到,秦国可以把郑国当作东方一个可靠的盟友,让秦有利可图,得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

(4)君知其难也,替秦伯作了仔细的盘算,用语熨帖,令人心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预设:

(1)进一步引史为鉴,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自然会使穆公顿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感慨。

(2)“且”:况且,递进关系,层层递进,“而”:表承接,强调时间之快,揭示晋的虚伪面目(也可以理解为“转折”)。

(3)“既……又……”“肆”强调了晋的贪得无厌,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诚恳地提请秦伯定夺。】

3.深入探究

PPT展示

“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即烛之武的说辞很有“层次感”,说辞仅125字,却“悚动”大国之君,劝服春秋霸主,除了精妙的语言,又在于这富有“层次”的雄辩逻辑。

请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回答“烛之武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

PPT展示:游说层次

围郑 郑知既亡 坦言知亡 避其锐气 以退为进

亡郑 晋厚秦薄 阐明利害 动摇秦军 反面说理

存郑 君亦无害 诱之以利 拉拢关系 证明说理

援史 朝济夕设 揭示矛盾 瓦解同盟 明事寓理

看今 阙秦利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析事推理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对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读,感悟了说辞的魅力。烛之武精妙的说辞和周密的言语策略语惊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谓“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4.拓展延伸

烛之武通过其高超的辞令艺术成功劝退了秦师,那么在这之前有一个人也用精妙的辞令成功劝说了烛之武出山,那人就是郑伯。请同学们结合这节课所学的来赏析郑伯的辞令艺术。

预设: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勇于自责,“是寡人之过也”——说之以情,情真意切。此外,郑伯对形势作了透辟的分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说之以理,点明国家灭亡与个人息息相关。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终使烛之武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奔赴秦营。

总结:当然,无论说辞多么精妙,无论言语策略多么周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实情至理的基础上,惟有如此,才能使说辞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这一点,《烛之武退秦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5.课后作业

(1)讲本文改写成话剧剧本的形式。

(2)以小组为单位,编排本课课本剧,并录制微视频上传学习互动平台。(选做)

猜你喜欢
秦师郑国秦国
五张羊皮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瞒天过海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我要超越所有人!
鸡口牛后的故事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烛之武以何退秦师
浅谈浮雕透雕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