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瑾
摘 要:诗歌是文学领域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沉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也因此成为高考语文试卷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因而高中语文教师十分有必要对诗歌鉴赏的有效复习策略进行探究,进而帮助学生备战高考。本文笔者基于此,提出了回归诗歌本身、回归教材课本和强化专题练习的策略,并围绕此展开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诗歌鉴赏;复习策略;高考
在高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备战高考的过程中,诗歌鉴赏题型一直是学生无法攻克的壁垒,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并没有经历过诗歌作者所处的时代,进而无法与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再加上古代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的文字差异,学生更是无法清楚地了解到诗歌所要展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高中语文教师就需要不断地探究有效的诗歌鉴赏复习策略,进而帮助学生为备战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回归诗歌自身,夯实诗歌基础
在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复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回归诗歌自身,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因为学生与诗歌之间必定存在着时代的隔阂,这一点从诗歌晦涩难懂的语言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而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学生只有读懂这晦涩的语言,才能够对诗歌进行深刻的理解。因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认真梳理诗歌的内容,并将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例如:在复习《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歌的时候,笔者首先会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十多亩方宅、八九间草屋、后檐的榆树柳树、大堂前的桃树李树、遥远的村庄上方缭绕着缕缕炊烟、周围回响着狗吠和鸡鸣......接下来笔者就让学生结合这幅画面去用文字语言描述这首诗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会列举中该首诗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进行逐一解释,如尘网、守拙、樊笼等。笔者在复习任何一首诗的时候都会有以上的操作,生动形象的诗歌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诗歌内容的描述,还能够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对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着深刻的认知。
二、回归教材课本,学习答题技巧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试卷中所出现诗歌的相关知识,其都是在教材课本中诗歌的基础上进行转变得来的。因而教师在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复习的过程中,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回归教材课本,对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系统性地总结分析,进而掌握答题的技巧。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诗歌鉴赏中一些学生不容易区分的表达技巧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不再混淆。例如:在学生复习课本教材中的诗歌时,笔者会将诗歌按照题材和作者进行分类。前者可以涉及到咏物言志、山水田园、怀古咏史、边塞战争、羁旅思乡、送别感怀等,学生通过分类复习,可以对某一题材诗歌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有着深刻的认知。如《雨霖铃》就是一首有关送别感怀的词,词中一般会考查的知识点就是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还有寒蝉、骤雨、长亭等意象。对于后者,学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可以对他们的诗歌风格、表现手法和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着初步的认知,如杜甫的诗歌一般是沉郁顿挫的,这就主要和他所生活的经历息息相关。这样一来,当学生在考场上遇到有关杜甫的诗歌时,就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进行思考。
三、强化习题练习,做好高考准备
学生在平时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他们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也离不开在考试中的良好心态和临场发挥。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强化习題练习,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选择的诗歌鉴赏练习题需要比高考试卷中的题目稍微难一些。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考场上快速进入答题的状态,有条不紊地进行诗歌鉴赏题目解答,不至于产生慌乱的心理。例如:对于诗歌鉴赏的题型来说,题目是切入点,作者是链接点、意象是关键点、注释是支撑点、题干是辅助点。笔者在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习题练习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从这五点出发来对其进行分析。就题目而言,古诗词的题目一般都是诗歌内容的精心总结,其文字简洁易懂,可以让学生准确了解到诗歌的内容;就作者而言,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与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就意象而言,它是诗歌的情感载体,会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歌,而注释和题干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学生需要认真对待。笔者可以从这五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进而锻炼他们的心态,更好地面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型。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让高考语文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而作为在历史长河中沉淀许久的诗歌,它们本身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高考命题者可以用之来考查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因而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对诗歌鉴赏这一板块的复习,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夯实学生的诗歌基础和引导学生学习答题技巧。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通过专题训练熟能生巧,进而在高考语文的考场中保持良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胡娓娓.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有效策略摭谈[J].学语文,2017(04):58-59.
[2] 王玉桃.高考诗歌鉴赏复习备考策略[J].甘肃教育,2017(0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