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志兵
摘 要:高校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创业模式,进行市场需求规划,探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增强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拓宽就业创业的模式,实现教育管理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拓宽模式
当代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是一个普遍的议题,随着国际、国内人才的流动,推进了知识的传播,提高了认识,推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国内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式有待创新推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模式,为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一、建立市场需求规划,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引导
首先,加强市场就业比例预测。加强市场供需比例的分析,有利于高校制定专业人数、专业计划和专业种类,拓宽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渠道,以当年市场需要就业岗位的数量、分布专业和分布行业的比例,对照毕业生的专业人数、专业种类和行业选择预测当年的就业比例。其次,收集历年毕业生就业比例。明确市场就业岗位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比例,在不同年度比例呈变动趋势;历年市场的就业岗位数量、分布专业和分布行业也有变动趋势,高校毕业生的专业人数、专业种类和行业选择也按市场需求作出相应变动。以动态的就业比例数据预测就业率,通过观察历年的就业比例对毕业生的就业有指导意义。
二、加强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拓宽思路
高校就业管理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对当前就业政策的认识,通过市场进行人才资源配置,认识到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对高校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1.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各类人才市场对新增就业岗位的质量都有明确的要求,从数量、专业和学历上都有相应的就业条件,各行业设置的岗位种类有主要岗位、次要岗位以及普通岗位,各岗位适用群体也不同,主要岗位适用于精英人才或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次要岗位适用于大众人才或有专长的人才;普通岗位适用于待就业人员,可以通过先就业再择业。当然,有些岗位是可以改善的,也可以转变的,让人员流动适应岗位需要,实现更高级别的就业。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就应加强对市场就业岗位所需条件的认识,例如,有些岗位对就业人员提出的要求有:①具有开阔的视野。要求就业人员具有团结合作能力,对国际、国内人才素质状况有深远的认识,对提高人才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②有思想理论基础。思想理论决定着一个人的品质,形成个体的行为因素,有利于接收单位形成团队精神;③精通专业理论。专业理论是衡量大学生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具备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为工作提供理论支撑;④实践能力强。用人单位需要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到单位能用得上,能产生实际效益;⑤有创新精神。这是高素质人才所具有的能力,能为就业单位产生市场效益,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竞争,创新型人才能预测在不同阶段生产不同产品等方面的能力。
2.提高对市场需求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市场需求岗位数量的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对未来就业有所准备,引导学生对就业环节所需知识的学习,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探讨市场对人才需求量的分析,可以建立近几年市场所需岗位的需求量数据比较,要考虑市场所需专业、区域以及行业等方面的因素,为就业创业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3.进行就业创业模式比较。大学生就业创业要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就业创业方式要有合理的期望值,有正确的择业观,市场所需岗位数量、专业需求以及分布行业在不同阶段也有转变,以此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①就业模式:大学生毕业最基本的模式是先就业,在校期间应考虑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为就业做好思想、专业和实践的准备,建立就业目标,才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就业;②创业模式:大学生创业要符合实际,要有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基本条件,还要具有市场规划、行业选择、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综合能力素质。条件具备后,确定创业规模的大小,既要考虑有利因素,也要预防风险因素,为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③就业创业模式:就业创业模式是就业模式的延续,大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进入单位就业以后,通过合法劳动获得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经过历年的考验,有条件可考虑就业创业模式;④创业就业模式:创业就业模式是创业环节的补充,大学生面临创业时,如果期望值估计得过高,进入创业过程,还要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出现暂缓创业,此时转入就业模式。
三、增强能力素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理论基础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的预测指导,全面分析市场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岗位增设状况,可以为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提供理论指导,针对上述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一些基本条件,在校期间应增强综合素质,适应市场对所需岗位专业能力的要求。第一,加强对就业的认识。建立就业规划,增强参与市场人才竞争获得就业岗位的能力。第二,增强思想素质。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是成才的一个必备条件,是构建个人品质的要素,要注意提高思想素质。第三,扎实学好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就业的基础,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为就业提高竞争能力。第四,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实践是理论的运用,应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才能为用人单位创造效益。第五,提升创新能力。坚持专业知识的创新,为就业创业提供理论基础。
四、拓宽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构建就业创业平台
面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高校就业管理应为大学生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指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就业方向,适应各种形式的就业创业,实现各类专业人才就业的根本目标。
1.认识市场的专业供需状况。深入市场分析需求专业,认识市场各类专业供需状况,通过参加各类人才招聘市场,明确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可以帮助大学生及时调整就业方向。
2.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认识市场对人才数量的需求,通过网络提高就业认识,及时知道市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也是拓宽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
3.构建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不仅提供就业理论指导,而且进行市场供需分析,让大学生参与市场就业作出自己的选择,建立适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外部环境。
五、进行市场供需评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建立评价机制
1.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咨询。大学生到了毕业阶段,必然要面对就业创业的选择,要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咨询,为大学生做好就业岗位的选择以及与用人单位鉴定就业协议等方面的基本工作,掌握就业的基本方向和趋势。
2.定期收集就业创业的数据资料。由于大学生个人就业目标的不同,会出现及时就业和暂缓就业等状况,应注意收集就业创业状况资料,作为评价就业率的主要数据指标。
3.形成大學生就业创业的评价体系。加强就业创业评价,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就业创业提供有效的运行机制,大学生应确立科学的就业观,探寻拓宽就业创业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