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浪
摘 要:铜钹历来被看作是我国的一件古老乐器,历史悠久,传播久远。无论是民族民间乐队还是民族交响乐中都有涉猎。然则,它的历史渊源和本身具有的独特性是值得我们当代学者去研究的。本文通过铜钹的运用、民俗对铜钹的影响等方面综合探究,以便让后辈学者更加完整的得知铜钹的历史概述,以便为学界提供一点有关于铜钹乐器的知识。
关键词:铜钹;历史渊源;宗教;民乐团
一、铜钹在民俗和宗教中的运用
(一)铜钹声音的独特性
铜钹作为一类乐器流传了近2000年,足见其魅力之深远。这里主要是就铜钹在海南省乐东县一些民俗行为的使用情况,反映铜钹在民俗和音乐中的重要性。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地处海南岛西南部,很多黎族百姓都聚居于此。由于常年受到儋州调声①、临高调声“哩哩美”②等音乐的熏陶,乐东县人民基本上都会唱一些调声或琼剧,都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音乐素养。音乐是在民间形成的,当然也用于民间。我国先民不仅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缔造了大量多姿多彩的音乐形式,而且还使得这些音乐形式在民俗行为中能够得以普遍使用,这足以看出人民对生活的钟爱程度以及极其丰富的生活情趣。在乐东县的乡村里,婚礼与葬礼都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而且它们几乎贯穿人的一生。
在海南省乐东县农村地区结婚时,新郎的迎亲队去外家迎接新娘时,两位童子提着煤油灯追随,后面跟着一支由当地农民组成的乐团,在这当中使用的乐器有锣、鼓、唢呐、铜钹等。铜钹作为伴奏乐器存在于这支乐团里面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一首曲子更加完美,更加富有韵味。同时铜钹又是一种打击乐器,用其铿锵有力、爽朗的音乐语言表现出轻巧喜悦的生活情绪,更能在新婚大喜之日鸣奏营造一种热闹、欢腾的景象。
铜钹的演奏手法变化多样,有侧击、正击、重击、闷击、移击、颠击、边击、磨击等。就铜钹的敲击速度而言,快击慢击体现出的音乐形象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电影里一位战士在战争中牺牲了,这时铜钹突然响起来,慢速且锃亮的声音会塑造出一位英雄壮烈牺牲的形象。同样的,如果地主恶霸被人民推翻,这时铜钹应该是快速的敲击,表现出人民欢天喜地的样子。如果速度换过来就不能体现得这样惟妙惟肖。铜钹在敲击时体现出打击乐的色彩性、节奏性、音乐的复合性。这些各式各样的演奏技巧弥补了铜鈸自身音域窄小的缺点,因此更好的表现铜钹作为打击乐存在迎亲队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铜钹虽然属于噪音乐器③,但是噪音乐器却又是不可缺少的。正如西方交响乐团中没有低音提琴的一席之地,那么曲子到低音部分时就不会更好的演绎出低音效果,曲子也就是失败的,曲子就是不完美的,听觉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铜钹属于噪音乐器的一种,铜钹虽然没有一定的音律,演奏技巧无法快速,因此无法快速演奏曲子,但因为其金属响亮的音质,使曲调具有戏剧性的高潮,能让乐曲或喜庆热烈或庄重凝结。或者说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各种思想感情方面具有定鼎之功。
铜钹在我国多个民族中非常流行,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是我国藏、满、汉等四十六个民族的互击体鸣乐器。铜钹作为民间乐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它延续生命力做出了重要保障。
同样,在葬礼上,逝者亲属也会请来同样的一支民间乐团。“祭者,教之本也已”,在各种教化礼仪中,葬礼是儒家最看重的祭礼。当然这次的演奏的曲子也会跟婚礼上演奏的曲风截然相反,曲子以悲伤灰暗的哀乐为主。根据铜钹的发声原理,铜钹的声音明亮、有力,这种声音我们人听了都会心烦意乱、萎靡不振,那么邪灵听了也会忌惮三分的,再借助一些幽暗的媒介传到地府阴间镇住妖魔鬼怪,防止邪恶的鬼灵伤害自家的亡灵。另一个就是在葬礼上加入铜钹的伴奏能使现场气氛呈现出一种庄肃的感觉,符合场所的需要。这样一边唱挽歌,一边举行祭祀仪式,这就是儒家倡导的礼乐制度。
音乐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大凡文明到达某种高度,音乐便随之产生。对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而言,音乐具有娱乐、娱己和娱神的作用。④铜钹是公元350年左右由印度随天竺乐传入我国的,在传入以前或多或少吸取佛国的少许宗教色彩,在一些佛教音乐之中也会加入铜钹的伴奏,例如《王昭君》、《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献仙音》、《碧天雁》等,借助铜钹等乐器的力量举行祭祀仪式为亡灵开路,通过其特有的音乐形式,娱神震鬼,这就是所谓的“琴可通灵”。铜钹的为民所用,这种功能也为铜钹保住在民间乐团的一席之地延续了生命力。
(二)铜钹融入到宗教音乐中
古代印度的铜钹主要用在佛教的音乐当中,对丝绸之路的佛教音乐产生了影响。音乐是沟通现实生活与神灵世界最好的工具。铜钹随着天竺乐传入我国时,铜钹是附着在一些佛曲上。佛曲既法曲。法曲因其音清而静雅受到人们的喜爱,唐代音乐家李隆基亦写过《霓裳羽衣》这样的经典法曲,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乐的巨大成就。
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文明,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擦开了文明交融的火花。而龟兹国处在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对于南北往来的先进文明表达了极高的热情和渴望,龟兹人民吸收和融会外来文化,使其文化有着深刻的包容性。其中的佛教文化更是如此。
“公元628年早春的‘行象节,龟兹国王、王后不但随同玄奘观看了龟兹歌舞,并且还邀请玄奘脱去袈裟鞋袜,同百姓们一快儿跳起‘苏幕遮⑤舞蹈,这就充分说明龟兹乐舞成为龟兹人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需要⑥,也能感受到龟兹社会的兴盛发达,感受到世俗社会对乐舞艺术的热爱之情。
铜钹也作为众多乐器中的一种被龟兹人民用到乐舞当中去,体现了铜钹在乐舞当中的不可或缺性。尤其是龟兹采铁业发达,这为铜钹的制作提供了便利的原材料。后来外来民族进入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龟兹国,引发了民族融合。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以佛教为主要信仰的龟兹文化被伊斯兰教文化所替代。龟兹人逐渐融入了维吾尔族中。辉煌一时的佛教和龟兹乐舞被限制、改造和湮没了。⑦但是铜钹却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保留了下来。
二、铜钹在当代音乐中的作用
(一)铜钹在当代民乐中的作用
在中国民乐团的编制当中,共有拉弦乐器、弹拨乐器、管乐器和打擊乐器四部分。
现在铜钹多半在器乐合奏中出现,据史书记载,至少在周代时已经出现了器乐大合奏的场面,不过当时不叫器乐合奏,而是叫“大合乐”。周天子每年三月要举行盛大的音乐会祭祀宗庙,就是将各种乐器汇合在一起于宗庙演奏给先祖听。《周颂·有瞽》写道:“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悬鼓,鼗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官厥成。”⑧《有瞽》里面记载盛大的音乐大合奏的场面。
说到铜钹在乐曲中的巧妙运用不能不说说我国知名作曲家聂耳的一首妇孺皆知的民族管弦乐曲——《金蛇狂舞》。铜钹这时要塑造的就是“狂”的形象,该乐曲采取了循环体结构,情绪开阔爽朗,铜钹音律激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烘托了欢娱的节日氛围。该曲的开篇就使用了打击乐,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即奔放、热烈、喜庆。《金蛇狂舞》加入铜钹的伴奏使其特点更加鲜明,深化了主题,激发了情绪。
再就是我国另外一个作曲家李焕之的《春节序曲》。这首欢快热烈、激情奔放的序曲是作曲家李焕之在1956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⑨。
这两首渲染节日气氛的曲子都纷纷加入打击乐——铜钹,充分发挥了钹的音质与作用,这两首曲子在重大节日中被广泛播放,也证明了两首曲子的独到之处。
铜钹在聂耳、张焕之等作曲家的创作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它们的艺术性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铜钹能在“大合乐”中有一席之地,单单靠自己还是不行的,如果没有拉弦乐器、弹拨乐器,管乐器等的发明与引进,它也是不可能充分发挥它特有的金属性的。例如《金蛇狂舞》里面就有拉弦组、弹拨组、竹笛组、打击乐组等。想象一下,单单敲铜钹作乐只能是制造噪音,而配合上众多乐器一起使用,用其他乐器音域宽广的特点就刚好弥补了其音域窄的特点,也能顺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长补短才能奏出优美的声音、动听的乐曲,或制造一种庄严肃穆、欢快、热烈或悲壮的气氛。
铜钹虽然是打击乐器,不比琵琶、古筝那样具有宽广的音域,也不比二胡、竹笛那样更受人们欢迎,但是凭借着自身独特的音乐性、不可或缺性和作曲家的努力,使它在现在依然大放异彩,即便在未来的管弦乐合奏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乐器。
(二)铜钹在民族节庆活动中的作用
在20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下,铜钹已经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深深地扎根。因为铜钹发出的声音有一种振奋和威严感,在民乐中和民俗中经常用到铜钹。例如我国特有的狮舞,在中国各地都有流传,特别是在传统的节日中使用已成为一种习惯。在艺术表演中总少不了铜钹的出现,铜钹在其中优势是为了节奏型而出现,有时作为一个独奏乐器出现,无不显示了铜钹在音乐中的表现力。这时候的铜钹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加是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象征,或者可以这样说:在传统的艺术表演中,少了铜钹的出现,我们都会感到有一种不完满的感觉,总是有一种期待铜钹出现的欲望,这也充分的体现了这种乐器的重要性。
海南的“军坡节”,每当举行祭神仪式的时候都有锣鼓乐,铜钹、锣鼓、唢呐等一起为祭祀仪式营造庄严热闹的氛围。不仅在海南,在其他省份祭祀拜神仪式上也少不了铜钹的锣鼓乐,例如在江西的九江,有个“接太公”的风俗,在接送仪式上后面会尾随着一支小乐队,这支乐队作用就是制造欢腾、热闹的氛围。
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下,铜钹在人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因为铜钹发出的声音有一种振奋和威严感,在民族乐曲中和民族活动中经常用到铜钹。
三、结语
铜钹,作为一种乐器,因其独特的金属音质,从而在某些独特的场景下得以利用。它能够取长补短,利用其它乐器音域宽的特点使它能够在合奏中获得精彩的演奏。在音乐中乐音乐器⑩与噪音乐器各有着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和表现特点,并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两者相互结合共同为塑造音乐形象服务。中华文化用其特有的包容性兼容并蓄了铜钹在内的诸多外来乐器,这才能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也造就了铜钹流传至今依然响彻云霄。
注释:
① “哩哩美”是海南省临高县渔歌的主要歌调。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2008年入选海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和保护单位是临高县文化馆。
② 儋州调声流行于海南省儋州市,是用当地方言演唱的具有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
③ 噪音乐器:所谓噪音乐器就是指声音的频率不固定,泛音杂而多,噪音的振动比较杂乱,听起来音高不很明显,在示波器上显示为十分复杂的曲线。
④ 彭林,单周尧,张颂仁.礼乐01:大学之道[M].金城出版社,2013:11.
⑤ 据霍旭初的龟兹舍利盒乐舞图中描写:一男一女手持舞旗为先导,依次是6个手牵手的舞蹈者和两个持舞棍独舞者,接着是一组由8人组成的乐队,最后是一持棍独舞者在作旋转动作,其左右有3个儿童助兴,整个画面由21人组成,这是典型的龟兹“苏幕遮”乐舞图。
⑥ 马大正,杨镰.西域考察与研究续编[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290.
⑦ 唐立久,崔保新.掀起你的盖头来:发现新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81.
⑧ 陈莉.礼乐文化与先秦两汉文艺思想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43.
⑨ 胡郁青,华明玲.交响乐鉴赏[M].科学出版社,2010:208.
⑩ 乐音乐器:所谓乐音乐器是指声音频率固定,泛音较少,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