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如
摘 要:电子音乐在诞生之初因其独特的魅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更是风靡全球,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几十年里,电子音乐也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子音乐进入中国后,在短短三十多年间出现了大量的电子音乐作曲家和优质作品。本文以关鹏的电子音乐作品《Cadenza》为例,探讨电子音乐的创作方式。作品《Cadenza》使用了大量打击乐的演奏技巧,结合电子音乐的变形,开启了无限想象的音乐空间。作者以声音材料为例进行论证,为今后的电子音乐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电子音乐;Cadenza;电子音乐分析;聲音合成
从人类文化发展之初到现在,艺术与科技从来都是息息相关,科技的进步推动了艺术的技术层面的创新,而艺术也为科学技术赋予了灵魂。电子音乐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几十年里,以全新的语言和自由的形式,开启了一个无穷无尽的音乐空间。
1948年,法国人皮埃尔·舍菲尔在巴黎创作的《地铁练习曲》标志着电子音乐的诞生,开启了具体音乐的时代。在一批批优秀作曲家的贡献下,法国迎来了具体音乐的发展高峰。早期的电子音乐探索因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影响了法国、德国,以及后来的欧洲,再到整个地球。这期间电子音乐经历了具体音乐、磁带音乐、电子声学音乐、计算机音乐等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音乐的创作技术也从“模拟”走到了“数字”,相继出现了各种风格的流派,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在应用音乐方面,流行电子音乐更是发展迅速,这标志着学术电子音乐经过大众文化的稀释快速的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电子音乐也越来越多样化。
经过几十年的成长,电子音乐终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虽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发达国家晚了几十年,但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电子音乐仍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创作方面,当时的标志性事件是1984年9月24日,我国第一场探索性电子音乐作品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演出者有作曲系的谭盾、陈怡、朱世瑞和当时在中国广播艺术团工作的周龙。在建设方面,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计算机音乐实验室;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建立了计算机音乐实验室;1987年武汉音乐学院成立了计算机音乐音响实验中心等等。这些早期的探索为后面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声音类别
《Cadenza》似为一首带有装饰性色彩的华彩背景类电子音乐作品,全曲主要的音色采集源于亚洲中东、远东等地区的鼓组音色,例如KAMBO、中国大鼓等民族打击乐器,再利用乐器的常规音色以及各乐器独有的特殊演奏技法例如中国大鼓的鼓梆音色之类,加以电子音乐手法的烘托、变形,从而将得到的新音色及原有音色进行有机重组,从而形象地阐释出一段作者意图的逻辑化音响。
通过《Cadenza》的音响,我们可以判断出这首作品的声音完全来源于自然世界中的物理音响,且如题所示,整首作品的音响构成完全采用了打击乐器的各种声音效果,完全来自于自然世界的物理发声。
二、声音特点
《Cadenza》声音材料精炼:整首作品的声音类别只有鼓这一类具象化声音,即鼓在演奏时的各种声音等;声音特点鲜明:作者通过“加速”等诸多手段将具体的声音抽象化,甚至将具体的声音“节奏化”、“乐句化”,使得全曲的音响极为有个性。
首先从作品的声音材料的来源与采用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判定这首作品是一首典型的电子声学音乐时期的电子音乐作品。作品的声音来源,无论是声音的主体或是背景音效都完全采用了鼓的声响,正如声音类别里所言,所有的声音素材均采样于源于亚洲中东、远东等地区的鼓组音色,主要包括我们在作品中所听到的KAMBO、中国大鼓等民族打击乐器、利用乐器的常规音色以及各乐器独有的特殊演奏技法例如中国大鼓的鼓梆音色之类,还有以电子音乐手法烘托、变形后的音色等等。我们在声音的材料上,就会发现作者取材的别有用心,在其声音采样的同时心中早已勾画了对作品音响的安排与分布的蓝图,声音的采样方式就成为了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作品构思的一个重要环节,哪怕是录音地点的选择、录音时间的选择或许都可以说是作曲者本人在电子音乐创作方面的技术衡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看到作者对于声音的理念与追求:在声音的频段分布方面,我们可以听到分布在高音频段的乐器及变形声音;在低音频段上我们可以听到远处打击乐演奏的声音;在同一声音素材的变化上,作者为演奏的打击乐使用了doppler效果器,由远及近给人耳所带来了“多普勒效应”。
作品的声音取材尽管只局限在了打击乐中,但声音的材料却不乏多样,丰富而有特色:从律动丰富的各种鼓演奏的声音(其中包括鼓面、鼓边以及鼓梆等不同演奏方式所产生的声音效果),到混响度大小不一的各类采样变形的音效(包括鼓声近距离的小混响声音采样和在变形处理后的大混响采样),再到甚至每一次出现的声音频段都各不相同的鼓声、变形,足以证明声音材料的丰富多样。
三、结语
《Cadenza》这首作品的阐述无论是从技术层面的声音属性的搭配、实时控制、效果处理,还是到美学层面的意图阐释、音响诠译,亦或再到作者作曲思维的逻辑严谨、思维细腻,都使得这首作品背后的寓意不言而喻,鲜明的音响展示使得全曲印象栩栩如生、直矗眼前,令人激动不已,同时也为这一领域的学术探索带来了更进一步的启示,值得深思。技术手段应用的逐渐丰富到技术流程的渐逐复杂,再到电子音乐创作手法与传统音乐作曲技术越发紧密的结合,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电子音乐雏形时期的稳步发展以及良好的态势。通过以上方面的归纳,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现代电子音乐作曲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即声音材料的逐渐丰富化,无论是舍费尔先生与时俱进的发展与突破,还是科技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现代电子音乐都以其无法阻挡的势头、无法替代的音乐空间以特殊的艺术形式赫然跃入了音乐的历史舞台,它的存在和发展或许也是21世纪的艺术舞台中最翘首以待的未来发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