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梦妮 孙欣
摘要:《弟子规》蕴涵丰富的德育思想,它在师范生的道德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本文在阐述将《弟子规》中的德育思想融入师范生道德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将《弟子规》德育思想与师范生道德教育相融合的策略:一是与校园文化环境相融合,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让弟子规走进课堂,直接影响学生;三是结合具体实践活动,寓教于行。
关键词:弟子规;师范生;德育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李毓秀所作、贾存仁修订而成,它继承了儒家思想中孝悌谨信、博爱亲仁、余力学文的思想传统,它里面所蕴涵的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思想的缩影。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各个时期对师德的要求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但这些要求有着一个共同之处——立德树人。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对教师的要求即是对师范生的要求,因此提高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弟子规》中提出的“余力学文”的思想与高校道德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相契合,并且其所倡导的“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等道德规范符合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将《弟子规》中的德育思想融入师范生的道德教育,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提高道德素养,积极探索将《弟子规》与师范生道德教育相融合的具体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将《弟子规》德育思想融入师范生道德教育的价值意蕴
首先,当今高校学生的主体多为“90后”“00后”,他们精力旺盛、独立能力较强,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追求个性,但心性发展还不够成熟,思维活跃却有些偏激,不善于和家庭、朋友沟通,师范生亦是如此。在师范生的道德教育中渗透《弟子规》“首孝弟”中蕴涵的德育思想,有助于帮助师范生树立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同学的良好信念,有助于进一步夯实道德教育的基础。
其次,当代师范生大部分正处于“未成熟期”,充满希望且可塑性极强,但也正因为此,他们也极其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将《弟子规》中“谨言慎行,真诚守信”的德育思想与师范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相融合,有助于帮助师范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坚持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再次,现今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激烈。当代师范生的学习动机也多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追求实惠,他们更倾向于从自身出发去思考问题,而较少为集体考虑,“个人主义”思想在悄悄蔓延。这时候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德育价值来引领他们的思想,引导他们从专注“小我”转到建设“大我”,在尊重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去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将《弟子规》中“泛爱众”的博爱思想与师范生的德育相融合能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最后,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导致当前师范生学习的功利主义现象突出。他们在学业上追求高分数、高文凭,却忽略对自身品德素质的培养,“斯文败类”不再是个别现象。《弟子规》中所倡导的“余力学文”的德育思想恰好能够针对这一现象给出合理的解决策略,因此,在师范生的道德教育中融入《弟子规》的德育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弟子规》德育思想融入师范生道德教育的策略探索
(一)讓《弟子规》走进校园,潜移默化育人
高校可以通过创设一系列的与《弟子规》相关的活动,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弟子规》成为一种隐形课程似的存在,让师范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弟子规》中德育思想的熏陶,从而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节日是许多学生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学校可以在节日中巧妙的渗透《弟子规》中的德育因素,将节日作为一个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契机。例如,在感恩节到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节日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在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时,可以顺势引出《弟子规》中“入则孝”的内容,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诵读、解析交流文章含义等形式让学生深刻的体会父母之爱,学会感恩、善事父母,弘扬中华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同样的,还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感恩身边的教师、同学等,将“出则悌”中蕴涵的顺从长上道德思想潜移暗化的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有助于他们走出家门在学校、社会中能够与身边的同学、教师、同事或领导等保持一种友好的关系。学习《弟子规》中“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有助于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发扬知恩图报、宽大为怀、以和为贵的优秀道德品质。不止是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特殊的节日都可作为重要的教育契机。
除了可以在中华传统节日以及各种国际节日中渗透《弟子规》中的德育元素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师范生们受到《弟子规》中道德思想的熏陶。例如,可以以《弟子规》文章内容为基础,举办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可以以答题、朗诵、辩论赛等为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轻松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领会《弟子规》中隐含的丰富的德育信息。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弟子规》相关的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对《弟子规》中蕴涵的德育思想内涵进行系统解读;创设与《弟子规》相关的宣传墙画、校园广播等等,在无形中对师范生进行道德教育。
(二)让《弟子规》走进课堂,直接影响学生
将《弟子规》通过各种形式直接融入师范生的课堂,系统的为他们讲解其中的德育信息,其德育效果将大大提升。例如,教师在上类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一类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的课程时,可以直接将《弟子规》搬上课堂,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所蕴涵的德育思想。比如,在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家庭美德”部分中有关孝敬父母的内容时,就可以适时引入《弟子规》“入则孝”中的内容,列举一些古今中外孝敬父母人物的事例还可以辅之图片、视频等,同时讲解“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向学生传递孝敬父母、提高德行的德育信息。这样引经据典的讲授课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德育的效果。
除了上面说的可以将《弟子规》直接搬上思想政治类的课堂之外,还可以将《弟子规》与外语课程相结合。例如,在学习英语课程的翻译知识时,可以将《弟子规》作为练习翻译的对象,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弟子规》文章内容含义的基础上运用英语知识将其翻译成英文。在由汉译英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丰富英语翻译知识,而且《弟子规》中所蕴涵的道德思想也能够更加轻易的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除了將《弟子规》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外,学校还可以直接增设一门类似“《弟子规》与道德教育”的选修课程,安排专门教师进行系统讲授,让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由的选修这门课。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系统、深入的学习《弟子规》中的德育思想,相应的,德育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三)让《弟子规》走进实践,寓教于行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弟子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单的说教是很难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的,因此,对师范生的道德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上和校园里。学校可以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各种学校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的理解和感受《弟子规》中的道德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去敬老院服务老人的志愿活动、去山区学校支教的帮扶活动、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赠物资的爱心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切的体会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博爱思想和“己有能,勿自私”的奉献精神,能够使《弟子规》中的德育思想真正得到内化,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提升道德水平、巩固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仅要给社会做好“示范”,还要能够给学生做好“师范”,因此,师范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德正身、立德树人。《弟子规》是值得师范生终身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里面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思想,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将它与师范生的道德教育有效融合,有利于师范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德道观念,有助于他们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刘桃秀. 《弟子规》与高校德育结合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4(32):78-79.
2.胡波,叶琳. 基于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 兰州教育学报,2013,29(0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