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社会的工作重点,而复垦技术与矿山生态文明重建更是其中的关键内容。相关部门应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复垦标准,在企业的协助下将更多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作环节中,为我国矿产事业的持续发展以及生态重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矿山;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策略
为满足社会资源需要,矿山资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我国露天矿山数量较多,由于开采过程的特殊性使得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极其恶劣,想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重建或是重新恢复土地价值较为困难。企业在矿山开采之初由于过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没有考虑后续的生态恢复环节,在没有各类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使得矿山开采完毕后不仅留下了较多的生活与工作废料,同时由于矿山资源开采完毕后其中存在大量的空洞,极容易导致地表沉陷甚至地震,使得该地区的区域环境遭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一、 国内外土地复垦进展
早在1930年美国就针对矿山资源开采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遗留下來的矿山空洞进行了填埋处理以方便后续的土地复垦操作。通过填埋选择合适的植被进行种植的方式逐渐改变矿山生态环境,将开采活动给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这使美国矿山的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直至1977年,为了进一步完善土地复垦流程颁布了《露天开采管理和复垦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也在不断的成熟与进步,无论是清洁采矿还是矿山的生态保护工艺都获得了极佳的工作效果,为未来的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国意识到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重要意义的时间较晚,直到1988年根据当时的矿山开采情况才颁布了《土地复垦规定》,使得矿山开采环节与生态重建工作变得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工作逐渐迈入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针对矿山周围受到严重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与重建已经被列入了国家发展计划中,但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受天气与环境条件所限,植被成活率与地区环境改造效果并不好,迟迟达不到预期的复垦目标。
二、 影响复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不同矿山之间由于所处区域有着较大差异,再加上根据不同矿山类型采取的开采方式也有所不同,给矿山复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相关人员在重建工作中应尤其注意各类因素对工作效果的影响。例如水文地质情况、居民分布情况以及当前的气候情况,或是所采用的开采方法等,都会影响到生态重建效果与土地复垦流程,从而制定出更为完备的施工方案,以避免成本浪费。
三、 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所应用的主要技术类型
传统的土地复垦主要以植被恢复与物理方式恢复为主,基本的复垦流程都是首先对遗留下来的空洞进行填埋,随后在其上方种植植物以恢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虽然这种方式并不新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却能够起到较好的复垦效果。然而在实际的复垦环节中,由于植被成活率难以保证,再加上矿山所处区域的当地生态环境与选择的植被所需气候条件不符,在不适应环境的情况下这些植被短时间内就会失去活力甚至死亡。因此,针对矿山土地进行复垦操作必须要升级复垦技术,为实现生态重建奠定技术基础。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我国已经逐渐掌握了新式的复垦技术,具体的流程为:
充分利用矿山开采完毕后留下的废料,将废料作为填埋空洞的主要材料直至完全覆盖坑体。在没有足够废弃物料的情况下,可以将矿山尾矿作为空洞的填充物,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回填土的购买与回填成本,并降低了尾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由于空洞被回填,避免了土地沉降问题,并利用自身的矿料实现了矿山周围的土地复垦继而快速恢复了土地价值,建立了有效的生态链条从而完成了生态重建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尾矿在埋入到坑体后依然需要在其上覆盖多层土壤以及有机材料,并在尾矿与土壤之间增添滤网以避免出现尾矿与土壤混合的现象影响土壤性质。这种方式在应用后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尾矿酸化,大大改善了周边的环境质量。
经过长期的矿山开采,该处区域的土地环境已经变得极为贫瘠,已经熟化完成的土壤被严重破坏,无法达到预期的土地种植价值。因此在进行复垦前应首先恢复土壤状态,利用人造表土增强土壤营养。人造表土内的营养物质相较于自然土要更加丰富,以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降低表土厚度以避免资源浪费。大规模的利用人造表土还能充分发挥其改良作用,通过在自然土中掺杂一定量的人工表土,完全可以让其发挥改良剂与肥料作用,继而使土地复垦达到最终的理想状态。
矿石开采过程将会对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可以采取适当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若是仍然采取传统植被的种植方式很容易降低其成活率,因此应以人工抚育草灌木的方式提高植被成活率以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另外应针对不同的地区条件选择合适的植被类型,例如受风沙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大量种植沙棘或柠条,以完成生态重建任务。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为提高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企业认知的同时使用更多新式复垦技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鑫,曹伟.刘砦煤矿沉陷区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6(2).
[2]郭利刚,王金满,白中科,等.煤矿区破坏土地复垦模式研究:以鹤岗市益新煤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
[3]李伟,李超,王亦昕.河南省长虹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西部科技,2010(36).
作者简介:王申超,南京和图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