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中学生道德行为素养养成起着重要影响。
为此,围绕新时代下培养根植于传统、着眼于未来的儒雅公民,栖霞市松山中学坚持以德立校,文化兴校,以儒家思想作为德育工作的总纲领,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成长,积极探索儒家思想校本化课程研究,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全面实施“儒雅校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鉴于当前德育不容乐观的现状,学校提出儒家文化引领的校园德育建设策略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前形势下,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不断发生变化,道德底线和文化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下,许多学校把升学率看作生命线,从而导致了“重智轻德”,学生德育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层面
由于德育工作的实效具有滞后性、隐藏性等特点,许多学校重智轻德,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学校德育往往习惯于以学生会议、报告会、班会、团课、国旗下讲话等方式进行,伴以检查扣分等形式体现。而学校结合传统节日和相关文件精神,开展的一系列“体验式”德育活动,即使办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但仍有部分学生参与率不高,没有引发学生的思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思想。
2.教师层面
学校虽然重视德育工作,但部分老师仍然认为德育教育是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引导,纪律观念差。
3.学生层面
部分学生自由散漫,纪律观念差。农村中学存在或多或少的留守儿童,加上合校等因素,导致农村寄宿生较多,家庭教育不到位,家长疏于管理或者管理不到位,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个别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缺乏上进心,不愿意主动参与各种活动。
4.家长层面
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不足,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责任,不主动积极的配合学校工作,对于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家庭教育报告会等会议不重视,无故缺席,迟到早退,导致家长德育方法缺失,家校合力效果欠佳。
鉴于以上现象,松山中学结合德育工作实际,提出了以儒家文化引领的菁莪德育特色建设初步设想。决定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用儒家思想和文化滋养和培育出具有唤醒生命作用的学校文化生态。将儒家思想应用到中学德育的实践中,从优秀的儒家文化中寻求有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精神养分,用来教育管理学生。
二、编撰儒家文化校本教材,形成德育教育序列化
具体工作中,松山中学致力于“建设儒雅校园、塑造儒雅教师、创新儒雅课堂、培育儒雅学生”,开创性地开发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德育教育序列化建设。
1.编撰校本课程,形成德育序列
学校立足学生年龄特点,选取了孔子儒家思想中“礼、孝、仁、信”四个方面,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成立了儒家文化校本课程编写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校本教材编撰完成后,校委会对教材进行了审核把关,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修订完善。经过两年的实践,截止目前,共形成儒家文化校本课程教材4本(其中:六年级:《文明礼仪——礼》;七年级:《懂得感恩——孝》;八年级:《和谐交往——仁》;九年级:《诚信人生——信》)。
这四本教材之间既是独立的教育系列,又是可以相互交叉、叠加的分支系统,与其他教材整合形成完整的学校德育教育序列。通过分年级、分层次进行德育教育,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德育特色。
2.开创儒学特色课堂,培养儒雅学生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国学讲堂管理办公室,聘任了办公室主任和国学讲师,具体负责传统文化课的组织实施。每学期开设一次国学讲座,每周开设一次国学课堂,将学校自行编写的儒家文化校本教材作为讲堂主要教材,通过国学讲堂,向学生传授礼、孝、仁、信的德育思想,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格调,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懂谦让、诚实守信、正直勇敢,能与人、与社会、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人。
3.开展系列活动,推动儒学课程常态化
学校为推进儒学课堂及儒学课程常態化,加强了教研工作力度,分管校长牵头参与,通过教研组学习、教学设计讨论、学生问题诊断、教师听评课等交流形式,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学校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进行思考、操作、实践,形成主动的教学场景,产生“共振”效应,达到德育教育目的。定期组织儒学课程听评课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校级优质课评选,推动儒学课程常态化。目前共产生小计儒学优质课20余人次。
三、课题引领促文化内生,打造无“孔”不入的儒雅校园
学校从环境建设方面入手,努力创设一个无处不“孔”、无“孔”不入的松山中学儒雅校园环境,让师生在儒家文化浓郁的氛围中,时刻接受儒学信息的剌激和强化,从而将儒学精髓逐步内化为自觉的人文素养。
1.组织课题研究,引领校园文化内生
学校申报了《孔子儒家文化中“礼、孝、仁、信”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校本化研究》研究课题,并于2017年7月被确立为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实践研究》重点子课题。课题立项以后,为切实打造儒家文化氛围,由学校美术教师自主设计,全校师生亲手参与劳动,在校内建设了一处孔子塑像,让师生时刻瞻仰圣人形象,感受先贤儒雅之风。同时,学校积极落实班级文化,浓厚儒学氛围。要求每个班级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儒家经典文化的精髓,为自己班级取一个响亮的班名。(如思齐班,语出《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信义班,语出《论语?学而》:“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明诚班,语出《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城,谓之教”)。同时,在教室悬挂儒家文化名人名言,让学生无时无刻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儒家文化的洗礼。
2.诵读儒家经典,浸润华彩人生
儒家文化中有许多的经典著作,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即使在今天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继承与发扬传统都是我们必然的选择。学校规定每天十分钟经典,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列入班级考评。每学期都要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浸润华彩人生”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欣赏、诵读,使學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文化的陶冶。
3.开展读书活动,为学生成长导航
学校围绕“人人好读书,人人读好书”的终身学习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完善了班级图书角,成立了图书管理小组,真正让图书“走出”图书室,确保师生随手能拿到书,随时有书读,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熏陶师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师生的文化修养。每年举办读书节活动,开展读书心得征文比赛、书香家庭、书香班级、儒雅少年评选活动,收到显著成效。
四、全员参与,学科渗透,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学校努力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体系,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学生管理,加强班风、学风、校风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保障。
1.考核落实到位,全面实施德育学科渗透
学校重新修订了学科教师考核评价管理制度,将教师学科德育工作列入考核,全面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及“一岗双责”育人机制,引导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并以“班集体建设”为依托,提升班主任队伍管理水平,提高家长参与育人的积极性,为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队伍保障。
2.强化落实,形成“四位一体”体系
由教导处牵头制定了学期研究活动规划,定期组织开展以观课、议课、教学设计研讨为主题的教研组活动。通过教研组牵头,每学期组织一次以德育为主题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将优秀作品进行归类整理,作为我校优质课程资源,实现全校共享,以此带动全校教师认真研究学科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学习典型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管理,强化课程刚性意识,要求各班级传统文化课程必须开启开足,确保课堂效率,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育化功能,让传统文化课真正成为涵养学生精神底蕴的学科。
3.把握契机,全面提高德育质量
引导教师认真研究和解读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育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把握育人契机,提高课程育德质量。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现状,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梳理德育内容,探讨德育有效途径和方法。及时进行调研,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并形成优秀案例进行推广,不断提高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五、正确把握中学德育与儒家文化的关系,辨证利用儒家文化精髓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儒家思想为我们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仍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将儒家思想应用到中学德育的实践中,符合中华民族的自身特点。2004年1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内召开了“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发表的“弘扬儒家精华,发展进步文化”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了发扬儒家思想的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儒家思想毕竟产生于封建等级社会,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对儒家思想加以批判地吸收,将经过提炼的正确的有价值的思想融入到中学德育中,使学生们熟悉、了解、掌握并最终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总之,儒家的核心精神和文化意义在建设和谐校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经过历史的洗礼和后人的释义,存留下许多适于当前的人生智慧,我们应当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和师生的需求,深入挖掘,在传承中整合,在整合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