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人心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2019-10-21 07:04古丽仙·比斯尔
青年生活 2019年9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途径

古丽仙·比斯尔

摘要:人心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本文首先阐述在民族团结工作中“争取人心”的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民族工作中“争取人心”的几个方面措施。

关键词:民族团结;争取人心;途径

绪 論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分析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着眼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重大论断,鲜明指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创新点、着眼点、发力点,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进入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治理中最大限度地争取民族群众的人心,就一定能够团结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201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全面总结了我国民族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八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这“八个坚持”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根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核心就是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顺应民意、符合人心的正确道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各族人民早已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了民族平等;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民族地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是一条团结各民族之路、繁荣各民族之路、发展各民族之路,符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符合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要求,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一些国家民族矛盾加剧,民族意识、分裂意识上升,对我国产生较大影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过程中,一些地区民族隔阂加剧,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日益增多,一些地方民族关系紧张,民族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对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党的民族方针政策提出一些不同认识和看法。要看到,冷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失当,教训十分深刻,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六,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而中国却风景这边独好。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找到并始终坚持适合我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做得是最成功的。

做好团结群众、争取人心的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来,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教育和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各民族、振兴各民族,只有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才能繁荣各民族、发展各民族。越是面临复杂形势,越是面对各种质疑、挑战,越要增强政治自信和战略定力。利用西方的民族理论来否定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错误的,利用前苏联、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来攻击我们党的民族理论是错误的,利用当前一些民族问题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怀疑甚至诋毁党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也是错误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动摇。

一、争取人心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讲,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始终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人心凝聚是国家和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各民族团结一心,就能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文化,就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习近平同志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有史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彼此交往特别是近百年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捍卫祖国统一、共同繁荣发展,形成了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血肉联系。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所以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无数挑战与威胁却次次战胜灾难、渡过难关,终于形成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从根本上讲,靠得就是这种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并在各个民族彼此交往交融中,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经验表明,做好民族工作不能只靠物质力量,精神力量同等重要。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团结群众、争取人心作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实行一系列顺民心、得民意的方针政策,从而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当前,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对各族群众来讲,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民族团结奋斗梦、民族繁荣发展梦。实现宏图大志靠的就是坚不可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靠的就是各族人民人心相聚、手足相亲、齐心协力,归根到底,靠的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民族工作必须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多做争取人心、调动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引导人们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最大限度地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托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争取人心”不仅关乎国家政治发展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根本问题,既涉及微观层面各民族的切身利益,又牵动宏观层面的国家建设大局,因此只有处理和把握好人心这个最大的政治问题,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民族工作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与考验。

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与全国的发展相适应。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在新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要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内在要求。(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活力。改革开放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的改革应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吸收外地的好经验,但不能简单地套用。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快慢得当,慎重稳进。(4)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加强民族团结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再教育。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违法犯罪活动。

二、当前民族工作中“争取人心”主要路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民族工作。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分析了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深刻阐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会议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2015年5月18日至20日,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总书记平再次强调,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工作。他指出,“去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任务,各级党委要抓好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其中,围绕宗教问题,习近平专门强调,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

从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人在区域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该角度来讲,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是由不同民族的自身发展来主导的。在此过程中,民族与民族之间产生的互动关系尤为重要。在历史的演进中,各个民族彼此交往交融,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同志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和谐、团结的民族关系是实现各民族自身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强国兴邦,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与党的领导始终能够赢得人心密切相连。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在民族工作中,为“争取人心”而在以往我们党积累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以下几点;

(一)不断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改善民生中争取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近年来,民族地区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东部地区,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强调要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以扶贫攻坚为重点,以教育、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着力点。一是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就业第一,增强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二是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水平,教育是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群众竞争力弱、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把这两件大事抓好,让各族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二)在加强“五个认同”教育中争取人心

2014年3月,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在2015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在原来提出的“四个认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他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此后,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了增强“五个认同”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国家的生命线。“五个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之本,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根基。没有“五个认同”,民族团结就是无本之末。

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哪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出更多的问题。而要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既要通过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也要通过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

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在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做好民族工作,最长远、最根本、最需要下功夫的是增进各民族的思想认同、情感融合。必须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战略任务,把筑牢主心骨、增进认同感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引领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聚精会神建设伟大祖国,心情舒畅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民族—国家建构中,国旗、国徽、国歌、国庆节等主权国家的象征物,都是整合国民认同的重要标志。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等战略任务。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

(三)在依法解决民族矛盾中争取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照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这些年来,市场经济、城镇化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民族地区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大增强了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性,加快了散杂居趋势,同时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也不断增多。解决好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把民族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实施依法管理。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及时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对搞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犯罪分子,对极少数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結的犯罪分子要坚决依法打击。要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好感,注重融化人心。

(四)在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作风中争取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办好民族地区的事、做好民族工作,要靠好干部、靠好作风。这些年来,民族地区广大干部忠于党的民族事业,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方针政策,总体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一些干部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四风”和贪腐问题。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巩固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之以恒地解决干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赢得各族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对土地征用、矿产资源开发、工程招投标等领域违纪违法行为进行整治,对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干部任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肃处理。教育各级干部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良好作风,切实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更好地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前进。

结 语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节点,民族地区要在2020年同全国同步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任务更加艰巨。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才能自强。只有发展,才能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才能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各民族群众才能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才能里内心里承认和拥护党的领导地位。民族团结工作,实际上就是争取人心的工作。民生工作做得如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也直接系到执政者的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只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讲话精神变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改善民生,才能才能争取到人心,才能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李贽.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发展创新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17,(10):166-172.

李臻,金炳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的新论述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1):16-21.

文进磊.争取人心: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根本[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17-21.

仇小敏.习近平之“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论略[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1):5-10.

闵言平.最关键最管用的是搞好民族团结争取人心[N].中国民族报.2014-12-26(005)版.

本报评论员.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争取人心抓发展[N].新疆日报(汉).2014,5,7:(002)版

杨鹍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3-94.

青觉.吴春宝. 当前我国民族工作中的“人心政治”建设: 意义、经验与路径[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5-10.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作重要讲话[EB/OL].

(2014-09-29)[2019-04-05].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9/c64094-25762843.html

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EB/OL].(2016-04-07)[2019-04-05].http://news.ts.cn/content/2016-04/07/content_12084137.htm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N].人民日报,2014-10-12(001)版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俄罗斯 民族团结日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