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之“道”的三个面向及其教育启示

2019-10-21 04:15袁伊芸韩凤鸣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5期
关键词:老子

袁伊芸 韩凤鸣

摘  要: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珍贵的思想瑰宝,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具有创新性、启示性的哲学观点,影响了后来众多的思想家。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反者道之动”,又认为道与自然本为一体。从宇宙万物本体的道,到认识论层面的道,再回到对人生价值问题提供启示与方法的道,老子的道论可以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道;三个面向;教育啟示

一、作为终极本源的道

首先,老子认为,道是先天性、混沌性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老子·二十五章》),这说明道是一种天生混沌的事物,它早于天地之先而存在。它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它无形无状,却又始终存在,混而有一;它虚无飘渺,却每时每刻存在,时时刻刻起作用。道是一,是一个统一的力量,将自身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全部的思想体系都围绕道开展。老子描述世间万物形成的过程,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也就是说,由根源上无限的道生成一,一借助阴阳二气生成另一物并且循环反复。三则是阴阳二气相互鼓荡成为的和气,在和气赐予万物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过程中,万物就出现了。由此可以看出,道对宇宙万物来说,是一种非常本质的存在。

道与万物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面我们提到的是道创生万物的阶段,它使混沌的世界成为一个统一体。接下来的是道进行分有的阶段,分有的道即是内化于万物之中的道。道作为天地万物的内在基础,在天地万物生成以后,就化为其内在依据永恒存在,并不会消逝,用老子的话说,会消失的事物就一定不是本体,更不会是道。道既生成万物,又蕴含于万物之中。万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内涵依据,这个依据就是作为万物基石的道。

道的终极本源性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其产生的内在的道,通俗一点讲,这个道就是事物产生的原因。找出事情发生的原因并加以解决,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此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现代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待教育对象要深究他们的源头内心。笔者认为,任何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教育真正回归到受教育者的内心上,遵道体道,不强为;还要结合心理学和教育方法论的相关理论知识,从教育对象的本身出发,采取适当的方法。笔者认为,在现代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是最基本的方面,注重教育对象心理活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把握心理活动状态,往往能事半功倍。

二、作为规律法则的道

老子认为,道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的。道的运动形式是“周行”,所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是一种循环的运动。“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道的循环运动变化又是有规律的。

那么,道的运行规律又是怎样的呢?一言以蔽之——“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这里的“反”既有相反的意思,又有反复的意思。老子对“道”的理解突出了道和万物的一种循环反复的运动,当万物运动到达极限时就会回到本根处。指出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有“反”的规律,万物应朝着本根之“道”回归本性的,就是——“复命”。当中蕴含的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致时能回归本初。反之,行为无定向,就会吉凶无常,祸福难料。道的运动虽然说一种反复运动,但它拥有自己的特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发展。

同时,“道”还代表着一种宏大的精神,它哺乳众生而不求回报。在人与物中的作用就表现为“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十章》)。“德”是无形物,此时这个阶段,万物是无形的。想要转化为有形物需依靠外在“环境”。所谓道与德,其实可以合在一起谈,不据为己有,不自悖己能,不主宰万物,但却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存在于天地万物间的,应当遵守的法则与规律。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很强的影响。直到今天,老子对质朴本真的追求依旧被人称赞。老子的这一哲学思想启示现代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凡事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特点,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亦有其规律。将规律把握住,按规律办事,把教育对象心理规律和教育工作规律相结合,是当代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和途径。

三、作为人生准则的道

作为人生准则的道,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阴阳相依,祸福相随”的辩证思想。老子把事物分成彼此对峙的两个方面。就像阴和阳、积极和消极、运动和静止等等。这样的两个方面是完全对立的,但也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矛盾的双方是相互联系,如果一方消失了,那么其对立面也会消失。矛盾对立面不仅是共存的,还可以相互转换。这就又回到前面提及的循环运动,在两个面向的相互转换,这是老子之道思想里最为重要的一点。当一个事物最终走向否定的时候,首先肯定表现为肯定的,积极的,向上的发展趋势。反之则亦然。

万物自身的对立面相互依赖、相互冲突,使自身发生运动和变化。事物的矛盾对立面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就是如此。在这里,老子将“道”延伸到人生问题之上,一个人不应得利而忘形,遇祸就悲观,而应该注重内心的平和,寻求心理的平衡,最终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状态。这也是老子对人生问题总结的最高智慧。

其二,“弱能胜强,贵柔守雌”的人生智慧。如果用老子的辩证思想来看,坚强和柔弱其实是两个对立面,应该相辅相成,相互转化。不过老子在这个问题上更倾向于贵柔,而且还提出了“知雄”和“守雌”。万物生成之后,道就会继续存在万物之间,只是不再明显,而是静静滋养,这种方式就表现得很柔弱。但柔软与坚强相辅相成,最柔弱的事物往往最为坚强。水、小草以及沙粒等事物,虽然拥有柔弱的外表,但是却格外顽强,它们内在的力量是强大的。

人除了贵柔,也要学会守雌,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一颗本心才是大千世界里尤为珍贵之物。欲望会控制人,使人变得无所知足。“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尔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老子·八十章》)老子认为是工具导致人的欲望增加,认为对它们的抛弃是从谎言到真理的大道开始。但就算没有了工具和机器,还是会有其他的事物来刺激人的欲望,源头还是在人本身上。倘若做事能以“道”为标准和尺度,外物的诱惑力自然就抵不过内心的坚定。

其三,“玄同于道,惟道是从”的人事道论。在阐述道与一切事物关系的时候,老子强调惟道是从的思想。他以道的本质作为人的本质,将道的种种特性当作人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准则。“道法自然”从字面上理解的是“万物的自然”,但其实它的含义不是现在我们所指的客体自然界,老子的“道法自然”是指称事物的自我造就,它更多更重要的点在于事物的自发性和自我性。这样看来,老子的人事之道思想就可以概括为“玄同于道”。万物万事都要遵守道,按道的准则来行事,以道的标准为自身的标准。

道是万物的唯一统治者,而在人世间君王是唯一的统治者。君王作为人世间的最高集权者,即是人间的“道”。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二章》)道对萬物的最好方式是无为,那么君王对人民也应该做到“无为”,保证国家的安全,小心谨慎,认真做事,不以主观意志决定国家大事,要坚定不移的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并非只有统治者该做到如此,这也是老子所提出的一种人生智慧。万事万物,道法自然,自觉、自动的做好每一项事物,完成一件事无论是开头和结尾都很慎重。自我人生也能做到此境界,则领悟了老子的人事之道。而这正是老子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向往。老子以一切事物的根源来推测人的存在根源,他的人事之道是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对人自身角度的回归。这样的“玄同”更强调个人主观上的自觉,自主以“道”为行为准则的精神。这不是普通的养生之道,而是老子对改变人类和社会状况的终极关怀。

现代社会里开展长期的持续性教育工作是必要的、必须的,教育工作者应有自己的信仰目标。对教育对象心理动态有深刻认识和对相应规律的把握只是第一步,要真正好好的开展教育工作,必须做到长期坚持。在这一过程中对教育工作者是一极大的考验,必须对自身的工作有信仰,发挥自主自觉“玄同于道”的精神,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以平常心去对待,不仅要育人更要育己。

老子的人生之道,是从他思想著作里提炼出来指点人生道路、启发人生问题的优秀思想,也是其思想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他的哲学思想不仅仅对当时的社会,而且对今天的社会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成为了一名教育者,就应该有身为教育者的信仰和追求。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坚定自身信念,牢记初心与使命,将老子所启示的人生之道运用到教育的各阶段和各方面,不仅利于自身持续性发展,而且能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也是老子道论对于现代教育最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09-110,379-381.

[2]  张岱年.论老子的本体论[J].中国哲学史,1994(02):69-71.

[3]  王中江.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J].哲学研究,2010(08):37-47+127.

[4]  刘家和.试说《老子》之“道”及其中含蕴的历史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51(04):87-98+159.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因何成了第一人称
安居乐业
柔可克刚
漫画
漫画
漫画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