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平
摘 要: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生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教师要深挖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资源,多角度渗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提升践行效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统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价值观;整合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课程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如何让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巧妙地找到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润物无声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下面就结合教材、教学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整合的意义
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遵循者和实践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渗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因此,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课程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二、抓住《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编排特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突出价值观引领,贯穿始终。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等主题教育,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行主题式编排,生活化取材。以生活主题的方式整合和编排学习内容,围绕主题选择知识、创设情境,将学习内容有机融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日渐形成的社会关系和逐步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展开思维、体验情感、付诸行动。采取开放性设计,知行合一。通过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设计,搭建教与学的脚手架,引领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方法的革新,更多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讨论辨析、交流分享等,让学生在综合性、生成性的活动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师生互动、学会方法。
三、做好中小学课程衔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内容,并专门设置了中国梦、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专题。例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初中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小学阶段通过春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古代科技成就等,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特别是初中阶段在不同类型活动中引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观念、人物、故事等,以此引导学生感受自身成长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如:教材中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细化教学过程,灵活多样渗透
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依赖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简单说就是把教学的各个环节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连串的流畅的音符,演奏一首动人的乐曲。高效率的课堂必然会细化教学过程,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
1、以喜闻乐见、形象直观的音乐视频导入有助于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渗透。适合的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开始,“课堂氛围表面上虚无缥缈,但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会感受到它的存在”,都能形成自己的心境。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较而言,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阶段。由于形象直观、喜闻乐见的的音乐视频本身的艺术感染力能很快营造课堂氛围,仍然受到初中学生的欢迎。
2、创设各种形式的活动从学生生命个体的参与体验感悟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某种意义说,一节课的顺利实施其实质是各种活动有序有效的展开。新课标强调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还重视方法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在體验感悟中的情感、态度与價值观的变化。课堂中创设各种活动,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接受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认知模式的手段。
总之,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构建符合中学生认知的特色教学课程,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有效性。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理论研究,多点渗透完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道德与法治: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教育网 2017.10.24
[2] 刘段俠: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陕西教育 2019.0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整合的策略研究》成果。立项号【2019】PLTZ40